按照地缘政治学的划分标准,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陆海复合型国家。在很多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地缘政治重心在历史上一直是陆地,而非海洋,换言之,中国当时并未充分开发其海权潜力。冷战结束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 K1 L6 a& v' b+ l' j! t7 w' R9 v. c一、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发展的背景与必要性
* |! f* O* e+ s, {" l8 [世界各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对其内政外交政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也不例外,其发展海权就是地缘政治环境发生剧变的结果。而构建当今国际海洋秩序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颁布与实施,客观上使中国的周边海洋安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8 X7 E# v+ e5 u+ E# k* _5 {
中国学者张炜认为,中国发展海权、强化海上力量建设主要出于以下原因:第一,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安全需求。第二,国家海上经济安全需求。第三,国家履行国际义务的政治需求。美国学界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外资企业希望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并进入中国市场,使得外国直接投资大量进入中国,并且由此建立了新的制造业网络,这种网络也使得中国不断融入地区和全球经济体系。由于中国经济还依赖于大量进口油气、矿石、金属、粮食和其他自然资源,因此它也成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驱动因素。$ Z D. V. C, D6 i7 x* Z7 P _
虽然上述趋势未来有可能持续发展,但是其速度可能会放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试图使其经济走上平衡发展的轨道,即更多地依赖国内消费驱动经济增长。
& _7 B$ |; Z; ~) G. d3 C' p6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地缘政治环境的改变使中国数百年来第一次免除了来自北方陆权国家的安全威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对海外贸易和资源的依赖在日益提高。中国的海外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断拓展。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作为地球表面最大公共空间的海洋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各国对海洋空间的争夺力度不断加大,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与此同时,作为地区大国的中国有责任和义务为世界海洋空间提供公共产品。- a5 G+ R& r6 g+ s+ S6 |* N+ [
海权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存在,其构成主要包括海上武装力量、海上产业体系、海洋管理机构、海洋科技实力和海洋法律体系等五大组成部分。而海上武装力量在海权建设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鉴于此,中国开始加强海军建设。20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海军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装备导弹的水面舰艇数量大幅度增加,从20艘增加到200艘;二是潜艇数量和质量有提高,从35艘增加到100艘,并装备了核动力潜艇(攻击核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和巡航导弹核潜艇)。即便如此,在20世纪80年代,海军依然从属于陆军,更让其尴尬的是,海军的最高领导是一位陆军上将,尽管规模庞大,但是训练水平低下,且能力不足,特别是电子战、反潜战等方面。进入新世纪以后,海上力量才从一个海军重点转变成为国家重点。
# X! m8 V3 E+ x- j$ ` c; X国家意识、承诺和能力的增长,各个海洋强国几乎都经历了约20年的时间,美国大约是从1880—1900年,德国是从1890—1914年,日本大约是从1920—1941年。中国把目光聚焦于海洋,一方面是苏联解体使得中国原本面临的北方陆权威胁消失了,另一方面是中国认识到海外贸易对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
/ Q: ~, U, e8 ]' t8 O$ w+ E& Z) H二、海权视角下的中国海军战略7 _5 D5 x4 x) p* z
如前所述,海军战略是海洋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在全局意识的指导下筹划和指导海军建设,才能积极有效地巩固中国海防安全、捍卫中国领海主权、维护中国海洋权益、支撑中国海洋利益发展。这就要求中国要坚持积极防御的基本精神,坚持威慑与实战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海军战略,为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努力奋斗。
+ R3 F! o" [$ w4 x( K7 r三、海军战略任务
2 ~5 [1 ]" r2 \- q2 t# V: v这主要体现在参与主要战略方向大规模作战等方面。海军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上作战的主体力量,必须立足最困难、最复杂情况,重点围绕主要战略方向大规模作战和决战决胜的需要,切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统一部署,与其他军兵种力量紧密联合,实施信息突击、火力打击、海空封锁、立体登岛、多维防护及反强敌介入等多种作战行动,夺控战场综合制权,控制战局发展,夺取战争胜利,坚决捍卫国家统一。. F3 b; A' y5 j7 B, [
四、海军建设目标
4 M- V& a- I, I. V+ @$ F- U, b完成从以潜艇为核心的“黄水海军”向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蓝水海军”的过渡,并从技术形态上完成从机械化海军向信息化海军的演进。2012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型常规动力航空母舰“辽宁”号入列。仅仅两个月后,中国“歼-15”舰载歼击机成功实施首次舰载机起降。美国是当今世界的海洋霸权国家,其海军情报部门长期对各国海军力量进行跟踪研究,具有深厚的积淀与底蕴。它们的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已经公开发表。由于美国海军情报部门的专业性和掌握数据的全面性以及时效性,其公开发表的报告在学界具有权威性并被广泛引用和转载。其中一份报告称:“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可以在航母上正常起降舰载机的国家。”尽管中国“辽宁”号航空母舰比美国“尼米兹”级与“福特”级航空母舰小,而且不能像美军航母那样很好地执行远程军力投送任务,但却能够增加中国海军舰队防空的能力。这也可以理解为,中国正以此为契机,向现代航母与舰载机领域挺进。未来,中国海军有可能发展数艘航母。自1996年以来,中国海军的两栖作战装备几乎翻番。除一些老式登陆舰外,中国海军还拥有四艘新型国产大型“玉昭”(071型)登陆舰。“玉昭”登陆舰可以搭载四副新式“玉义”气垫登陆艇、四架直升机以及其他装甲车和部队。: X/ M$ j$ m# B# t- a
五、海军战略能力4 p4 r1 T# c9 p
海军是一个战略军种,其战略能力是建设的重点方向。中国海军战略能力的要求是“核常兼备、双重作战”,实现该目标的手段就是研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提高中国海军的海上核反击能力,完善和加强中国现有的“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在总体布局方面,要统筹边缘海域的数字化海战场建设,优化海军兵力部署,形成在第一岛链内作战并且同时向外辐射的有利战场态势。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远洋、近海和沿岸三大战略区域进行有效衔接,切实落实“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指导,适度靠前、北固南拓、重心南移,并使前沿部署和基地支撑做到有机融合,依托大陆形成立体化、现代化、智能化的现代广域海防体系,并使之服务于一体化海上联合作战。此外,海军还是一个多功能的军种,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也是海军的战略能力之一。中国海洋安全威胁包括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现实,决定了中国海军必须将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先进医院船和综合补给舰的列装,为中国海军未来遂行大量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提供了坚实的装备保障。) g1 m3 r- `" I: L# @) Z
8 e- E* y1 _; B. U; L/ F ~2 r* y+ W J1 ]0 j, B d& W
文章来源:节选自《海权视域下的中苏海洋安全战略比较——以海军战略为视角》,原刊于《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1年03期6 e" I B9 U" L) s
作者:杨震,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