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一级法人单位建设、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的科研实体。其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属于国家的,如果不开放服务,巨大的投资就存在闲置。而对一些无力购买大型设备的科研人员和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他们找不到合适的实验室;另一方面,即便找到了使用费用也偏高。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意见》明确,管理单位对外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可以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性原则收取材料消耗费和水、电等运行费,还可以根据人力成本收取服务费,服务收入纳入单位预算,由单位统一管理。 为了解我国海洋环境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常用的主要仪器设备,本文对我国海洋环境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说明,并说明实验室拥有的主要仪器设备,文章介绍了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旨在打破各自信息的不对称。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MEL)于2005年3月获科技部批准建设,2007年顺利通过验收,2010年、2015年连续两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史大林教授为现任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为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下设六个研究方向。方向一为海洋地球化学过程与通量,包括碳生物地球化学、氮生物地球化学、有机物和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方向二为海洋生态过程与机制,包括浮游生物生态过程、陆海交互带生态过程;方向三为海洋环境变化过程与效应,包括全球变化生理生态效应、近海环境化学过程与毒理效应;方向四为海洋动力过程与海-陆-气相互作用,包括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海陆气相互作用;方向五为海洋生态系统整合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包括海洋技术与观测、海洋生态系统重建、模拟与预测、海洋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方向六为微型生物碳泵与海洋碳中和机理。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见下表。 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一览表 | | | | | | | | | | | | 液质联用仪(LC-MALDI-TOF/TOF型质谱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建立10年的基础上,于2011年10月获得科技部批准,进入建设阶段,并于2014年7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经过一个快速发展周期,目前LTO形成了以南海环流与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热带海洋-大气过程与气候效应、热带海洋动力过程的环境效应三大基础研究方向为主导的研究体系。LTO坚持海洋和大气观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及实验相结合,已经在南海环流、热带海洋气候、环境等方向上作出了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系列研究成果。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SIA-G-300E型水下滑翔机、CF-06-A型GPS探空仪、NEXSANE18N-P型高性能存储服务器、SBE911LUS型温盐深剖面观测仪、IOA75KHZ-3000型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TSK:XCTD-1型温度盐度深度观测系统、TRDI;WHS150-I型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SBE-37SM型温盐深记录仪等多套先进仪器设备。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立足南海,面向邻近热带大洋,以热带海洋环境动力过程为主线,重点研究南海环流与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热带海洋-大气过程与气候效应、热带海洋动力过程的环境效应等关键科学问题,不断强化海洋观测技术研发及应用,不断提升热带区域海洋学研究的理论与应用水平,满足国家在南海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重大需求,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政策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服务。现任实验室主任为王春在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是面向国内外开放的中国科学院院级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是针对国际上海洋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精神,于2001年12月成立的。现任实验室主任为于仁成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秦大河院士。 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一个优势学科,具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为我国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贡献。本重点实验室是在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研究室和海洋环境科学研究室基础上组建的,发展历史悠久、研究实力雄厚、学科建设完善、仪器设备先进,在国内外均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提供了包括调查、观测与分析测试平台,如“科学号”、“科学一号”、“科学三号”、“创新号”等科考船舶、北黄海与长江口邻近海域附标观测网络、分析测试中心、超算中心等公用平台;同时,重点实验室还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与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察研究站对实验室研究工作的支撑作用。 其中“浅海增养殖与生境修复”研究平台配备了SIMRAD便携式回声探测仪、便携式旁扫声纳、Seabotix小型多功能水下机器人、水下远程视频监控系统、YSI多参数水质监测仪,高清红外摄像机,Brinno缩时摄像机、Ethovision行为学分析软件、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变性梯度凝胶电泳仪等野外观测设备和室内分子生物学研究设备,支撑养殖区生境与生物资源的现场监测与调查,以及室内开展养殖动物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平台配置有CTD、走航式二氧化碳分析仪、GC-MS、元素分析仪、总有机碳分析仪、原子荧光光谱仪、总碱度自动电位滴定仪等设备,用于支持开展我国近海碳源、汇分析、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分析,以及对生态系统演变状况的沉积记录解析等工作。 “富营养化与有害藻华”研究平台配置有同位素质谱仪、营养盐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流式细胞仪、实时荧光PCR定量分析仪、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表面电位仪等设备,用以支撑我国近海富营养化、有害藻华种类鉴定与危害效应,以及藻华应急防控技术方法等方面研究。 “海洋生物功能群与关键种种群动态”研究平台配置了海洋生物拖体系统、浮游生物连续采样器、FlowCAM、浮游动物图像分析仪、流式细胞仪和实时荧光PCR定量分析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并研发出相应的观测技术和方法,用以支撑对我国近海主要浮游生物功能群、灾害性水母等关键种的种群动态研究。
) u1 L3 z1 z. f# ~2 i, [$ f-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