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g; _6 @* ~/ y1 [2 O& k \( b) |
1月22日2016年12月13日,全国海洋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宣读了《国家海洋局关于授予刘光鼎等29位资深院士“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的决定》,并为获奖者颁发纪念奖章。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汪品先获此殊荣。7 ]! B8 N( O4 m9 U" ]3 j( c9 B/ j
! O2 @0 D+ V" L+ G H6 V
L/ E5 i+ D6 |% l8 S
汪品先院士
: K# l s8 F0 v% C |0 F$ n男,1936年11月生,江苏苏州人,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国际海洋联合会(SCOR)副主席,中国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海洋湖泊学会副理事长。
: Z" C3 n& Q/ L P1 `0 d- ~主要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及古环境的研究,对我国海洋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开拓和发展了古海洋学的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重大奖励多项。其中,“我国近海沉积中钙质微体化石的分布及其古环境意义”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15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与发展趋势”获199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8 |$ F) {( m9 G% R
e4 ?3 O9 X+ k4 P
汪品先院士乘坐“探索一号”科考船从三亚起航。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摄
8 M, A- A6 C7 N7 j8 Q T最高龄的深海“勇士” . w% ^* R9 q" V) l' f2 f
2018年5月13日,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迎来了年龄最大的乘客——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汪品先。3 `/ j5 I; d6 Q3 N# j) o' o
深潜器先后三次载着82岁高龄的汪品先一直下潜到南海西沙1400米深处,在海底进行了8小时的考察后,成功返回母船。3 W1 a- L" w, h' y4 D
谈及这次经历,汪品先称,科学的创新只有两个源泉,一个是大自然本身,还有一个就是文化,一种创意的文化。如果你的科学家,这两个都切断了,你可以出文章,你可以拿钱,但不会有什么创新。对我来说,这辈子如果没去深海看看,是很遗憾的事。" U) b* T/ g m6 n; ~7 N
8 p1 D1 Q6 i) ]' z6 c8 y$ M. A
深海勇士在南海拍摄的海底画面
. C l! N/ c! E5 m+ [2 Y$ M深潜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
; o2 ~, s7 ~. \2 f* l; a汪品先称,自己头一次下去,就撞上了那个深海珊瑚林,像竹子那样的珊瑚,下面是竹竿一样,上面是跟鞭子一样卷起来的,如果你把那个东西弄直了,他估计超过五米。( a. |% F5 ^+ E/ L9 [
然后底下还有扇珊瑚。扇珊瑚像把扇子,像柏树那样一片,它是顺着水流来的,水流来,它就朝着水流,因为它要过滤(吃)水里面的东西。
/ A$ X/ p2 t/ ~2 `" c6 W7 x海洋就像一个园林,有乔木、有灌木、有草,但是它们都是动物,因为深海里面没有阳光,没有植物。这个园林里会来野兽,谁呢?比如说鱼。有时候竹竿上爬一个海星,或者爬上去一个章鱼,那个景观从来没见过。
- |& X$ \7 l- B; G5 W# m汪品先说:“我第一次出来的时候,我说我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刚从仙境回来”。2 w) T- N" _5 @. [% `
$ H* m! ^) S/ w; Z( y0 L3 U
首个由中国人设计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
$ J& n! V1 J7 K8 g/ J1960年,汪品先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后回国从事科学研究。在汪品先看来,他本该做事情的年龄,因时代局限没能做成,在该退休的时候反而迎来了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机。他觉得自己现在是在追赶逝去的时间。0 M- J u% ~, M3 W! c& {7 G9 }
汪品先称,地球三分之二是深海,所以它里边的资源、能源很多。当初,他看见世界先进国家就在干这个事,所以想早早地提倡研究,抢占这个阵地。/ ]# e& V/ h9 w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依托其强大的海军基础展开了深海研究,欧洲、日本紧随其后,上世纪七十年代,深海钻探、深海深潜技术相继出现。但中国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一直难有作为。
% d* N5 n! i2 f4 j1996年,汪品先联合了国内其他科学家,向国际大洋钻探学术委员会提交了“东亚季风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建议书。在1997年度国际大洋钻探学术委员会的全球建议书评审中,该建议书获得第一名,被正式列为国际大洋钻探ODP184航次。1 C$ l% K# p- S. E7 s! O; l7 M
汪品先成为该航次两位首席科学家中的一位,这是中国海的首次大洋钻探航次,也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那一年,汪品先62岁。" Y6 I3 z- E: D# c% Q ^, C, F& C
他说:“我六十多岁,在船上是最老的,船长也没我老,我很骄傲。我们船从澳大利亚的西海岸出发,走了十天到了南沙,打(井)的那天,船长命令升中国国旗,我没有摄像机,没有拍下来,要不然(就会发现国旗)是美国人升的,不是中国人升的。这个井到现在也是我们南沙唯一的深海井,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 I# u% z9 T( k( K% I6 j; Y: ^7 c
% i2 B: a2 D& x3 k4 E( [/ j" B汪品先院士(左)在“探索一号”科考船上(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 A+ J! w8 [" ^. E7 A# y. Z深耕南海深部计划 # v/ o) `" c9 H7 ^+ |
从62岁完成第一个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之后,20年的时间里,汪品先的工作效率让人吃惊。
# _7 d: s. H5 E2 R4 h' R- ^3 x+ s k2009年,他率领的团队,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海底综合观测深网系统——东海海底观测小衢山试验站。此后,东海海底观测网也投入建设。
v1 a1 K7 G/ M' O$ H8 x0 |' U2011年1月,国家自然基金委启动为期八年的“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计划),支持经费1.5亿元,有32个单位七百多人次参与其中,立项60,其中51个重点项目,由汪品先牵头主持。如今,这一计划已接近尾声,此次深海勇士号南海载人深潜,也是在为这一计划作最后的冲刺。
, N' V$ ~ R8 T& C. ~8 B9 \6 D热爱科学本身,不是科学后面的钱 5 Y3 P% h+ O$ f; i
汪品先指出,1999年往后是我国深海科学发展最好的20年,在这段时间里我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发展,在深海、深网、科学家培养上取得了不错的进步。
& j, k- [- k- d, x. }, J! `不过,在学术上又有一些新问题,研究上比较盲目,低水平的重复太多,没有新招数。他认为,这样下去是不可持续的,会影响到我国在深海领域的弯道超车。
4 I! w( k/ |& C9 h F) ~' D% d汪品先称,我国的深海研究,要像办奥运会那样大家一起干,而不是各自为战,“你弄不成我来”,能不能协调好这一点是一个考验。& }( n8 q0 |/ K
而要达成这一点,最重要的在于要有科学精神,即对科学本身而不是科学的好处有热情。
+ ~& X7 g9 M8 W# q
& j5 g% @- O- a$ D1 G* t7 o# w
) U5 F4 q/ F( G5 m' v( l<hr/>文章来源:同济大学 ;观察者网 原题:62岁登船82岁下潜,汪品先:要爱科学本身而非它背后的钱; 图片:新华网等;视频:腾讯视频
8 k9 V% \: U, ` a' w8 F% ?" [. |) a1 h* {/ a* X# @. b6 c-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