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谜】新西兰海底山发现生物群落:海星四处觅食

[复制链接]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科学家在2005年启动了一个名为CenSeam的海底山研究计划,旨在对海底山生物群落进行归类和研究。5年过去了,科学家于上周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确定海底山在极端环境事件期间,可能充当了海洋生物的“避难所”。
; [! `$ y( |5 Q1 v/ Z
. u$ z' X6 P: {& ~( y' Y/ z: E. N( W5 D7 d: x: S
  1.生机勃勃的海底世界
& o# E! D* d: D4 [1 \$ a5 ^

6 L* Z" a0 {4 w* ]3 i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7 Q) D* `* n2 ], R
% V, j' J5 I/ C' A9 _5 }, T, O$ F
生机勃勃的海底世界(图片提供: NIWA)
) P) K  d! H7 o, @& B  @
6 v. [" O. s$ R
; ^( |5 C: r* m) B
  在这张摄于2006年的照片中,一条新西兰红鱼从位于新西兰东海岸的海底山游过。“CenSeam”属于一个为期十年、更大规模的研究项目——“海洋生物普查”的一部分。海洋生物普查项目旨在详细记录所有海洋生物群落,迄今共发现23万个物种,结果定于10月4日公布。, o! q4 x: y1 T& x3 @* ~
  据科学家估计,全球共有3万座海底山。据专家介绍,海底山是从海底表面突出超过0.6英里(约合1公里)的山。据新西兰CenSeam项目协调员米莱莉·康萨尔维(Mireille Consalvey)介绍,科学家迄今只对不到300座海底山进行了详细记录。CenSeam项目经费由新西兰渔业部、新西兰国土信息机构及新西兰科研与技术基金会提供。! E* Z6 [% U% n, t% g

6 q( R+ k, j8 G9 [9 b% N& W6 V3 e% T, _" [: n6 _7 u
  2.海蛇尾) p8 _( F- D3 S6 p( q* r& e! Z

" S; n$ ?- {1 |3 n2 X- U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 T+ G& o/ @7 U3 T) ?5 f. D. d

$ b2 d) |; d& ]  L6 S
海蛇尾(图片提供: NIWA)

7 a' S2 O( s: f& W7 L- w

* f1 w5 }8 O# o% K: C

6 }4 O3 z7 A; S) |2 r6 W9 V0 l  2008年,一群海蛇尾簇拥在新西兰以南麦格里海脊(Macquarie Ridge)附近的海底山。据科学家介绍,海蛇尾的腕具有表面覆盖黏液的羽状刺,由此可以捕捉来来往往的微小植物和动物。CenSeam云集了世界各地500多位科学家、决策者和环保主义者,研究各类海洋生物如何在海底山安家落户,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  |3 ^3 V) V) U2 g* R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CenSeam项目科学家卡伦·斯托克斯(Karen Stocks)指出,随着CenSeam项目的开展,海底山研究人员最终可以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协调各方面的努力。她说:“在过去,对海底山的研究根本没有任何协调。研究人员可能会实施一次探险,到某一座海底山或是海底山群展开研究,然后公开他们的结果。”
* F7 V4 F2 j1 m( P7 b$ |
# O9 K5 V8 o. i1 V9 @
: W) k, t1 ^+ \' u) W  3.四处觅食的海星$ N) L  U) t9 Y
" [8 C7 z$ A% W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 X; S. Z4 @

; T  x7 _; ?6 G% N: Y
四处觅食的海星(图片提供: NIWA)

8 Z6 V6 |+ b  U8 [' y  l

/ K2 W- y; b, e7 h  2008年,新西兰附近的麦格里海脊,一只橙黄色海星在海底山伸开手臂觅食。CenSeam项目科学家发现,与海底城市一样,海底山的海洋生物数量有时远比周围海底多。许多海底山的岩石为珊瑚提供了坚硬表面去吸附。一旦相当规模的珊瑚群落建立起来,海绵、海葵、海星和鱼等其他生物会纷纷迁居于此。康萨尔维说:“这些珊瑚造就了一个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栖息地。”8 v4 \3 n; C3 i5 D- Q

; H* X( d4 S% o# L; r0 k( [0 {* U) ^: [8 g# Y* U! `
  4.新西兰红鱼产卵4 r7 Y, x" c8 y6 X# k$ q

: {) I& @" w7 y+ N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n# F- [5 y5 m: u6 C
% n, t7 N! _" O! z
新西兰红鱼产卵(图片提供: NIWA)

( r! z; N) l, B
# d: ]# m2 s7 W* a- e- [

4 k! F, v+ f1 T0 u( m1 v$ U7 x  2008年,一大群新西兰红鱼聚集于新西兰查塔姆高地(Chatham Rise)附近的海底山上方产卵。根据传统,每逢新西兰红鱼产卵季节,新西兰渔民都聚集于海底山,每次都能满载而归。CenSeam项目科学家的研究首次证明,由于捕捞和海底山生物群落恢复缓慢,导致这种海洋小生境经常遭到破坏。
4 K) R: C! m3 z# }  斯托克斯说:“很显然,海底拖网捕捞会对海底山生物群落产生重大冲击,只不过科学家以前从未证明这一点。”例如,CenSeam项目科学家在一次研究中,对被拖网捕捞的海底山照片和未被拖网捕捞过的海底山照片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在未被捕捞过的海底山,大约20%的区域表面覆盖着珊瑚,而在被捕捞的海底山,不足1%的区域表面为珊瑚所覆盖。
/ e0 D) P- v! F1 a* K$ q% E : K% P  R5 S3 P7 o
) {5 I, B# N; f) E' x2 ?' v
  5.海洋生物“避难所”
  ?6 m% ?5 A& G& [8 H
1 v0 x. |, V9 D( R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K" g: M/ |2 G/ v7 `7 y) e# ]

* Q* L( T! z- G9 ?
生机勃勃的海底世界(图片提供: NIWA)
4 ^( d$ A5 \# W2 v- A8 o

0 C' q' k7 E- f4 k) z! w" F5 z2 @
# J% `3 X* v/ _- |+ |$ y8 j; @* g7 n( c
  2008年,新西兰附近的麦格里海脊,海底山周围到处是深海海绵和珊瑚,其中还包括一个橙色的大海扇。CenSeam项目科学家发现,在极端环境事件时期,如气候变化诱发的海洋酸化,海底山可能充当了海洋生物的避难所。康萨尔维说:“将来,海底山可能会变成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它们是从海底平坦表面突出的山,所以,提供了不同的深度。如果环境发生变化,海洋生物可以在海底山斜坡找到避难所。”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滕3269
活跃在2021-8-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