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太平洋洋面是金枪鱼群出没最频繁的地区。由于金枪鱼的经济价值高于其它鱼类,因此世界各国的捕鱼船竞相在该地区捕捉金枪鱼。金枪鱼群习惯于跟着海豚团团转,有些在海豚周围游弋,但更多的却是躲在海豚肚底下跟着海豚游荡。这样一来,渔民在捕捉金枪鱼的过程中,每年大约有10万头海豚被渔网一起拖上来。在拖上来的海豚中,有的早已被渔船上的机器轧死,有的却被缠在渔网上作垂死挣扎,但其中大部分早已因长时间被鱼群压在水底下而窒息致死或因其他原因死亡,只有极少数能幸存下来。
- W _2 G0 m" b% w; ]) k 海豚的大批死亡引起了“联合国保护稀有动物委员会”以及全世界各种以保护动物和维持生态平衡为宗旨的组织的关注。这些组织一致要求在东太平洋地区捕捉金枪鱼的渔船在将渔网拖上船前来个“网开一面”,也就是说,将渔网的口子打开几分钟,让一些靠近网口的海豚可以逃生。在这些组织的压力下,东太平洋地区捕捉金枪鱼的各国终于达成了一项协议,规定各国渔船必须在将渔网拖上来之前将网口打开3分钟。
9 e& H+ n* I* h自从1988年实行了“网开一面”的措施以来,1988年被渔网拖上来的海豚较1987年减少了18%,1989年则减少了25%。可是,令一些海洋生物学家和科学家们感到迷惑不解的是:两年来被渔网拖上来的几乎都是旋纹海豚(Spinner Dolphin),而绝大部分斑海豚(Spotted Dolphin)却在开网的一瞬间逃之夭夭了。# Q/ f" Y2 _+ t4 a$ P
为了揭开这个谜,美国斯坦福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的一位女海洋哺乳动物研究专家普利安博士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她亲自坐上玻璃箱沉到渔网下面或周围,仔细观察海豚在渔网中的活动。经过15次下水后,她拍摄了长达4万多米的录像片;从无数的镜头中可以看到,每当旋纹海豚被围在网中时,它们就乱跳乱蹦,慌作一团,到处乱窜;没等到渔网拖上船,有的已被压在鱼群下窒息而死,而其余的则被缠在网上气息奄奄了。可是斑海豚的“表现”却与旋纹海豚完全不同,每当它们被困在渔网中时,它们就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面上(看上去很像装死),还有少数则慢吞吞地在鱼群中钻来钻去,最后钻到了网口;当渔网一打开,这些海豚立即一跃而出,而那些“浮”在鱼群上面的“装死”的斑海豚也很快地尾随其后窜了出去,并且在大海中上窜下跳不停地跳跃,普利安女士在她的观察报告中写道:“在渔网的网口未打开时,那些等待在网口附近的斑海豚非常“镇静”,静悄悄地一动也不动,就像是候诊室中的病人耐心地在等待着医生就诊一样。可是当它们跳出“牢笼”后,它们就像是刚被释放的犯人一样,使足了全身的劲头在水面上鱼跃不息,来表明它们对获得‘自由’的‘喜悦心情。’”
; b5 L% t& P" n+ z0 {为了要进一步弄清楚所发生的一切,这位胆大心细的女海洋生物学家又整整花了一年时间来探索这两种不同种类海豚的习性。她居住在东太平洋上的一个仅有数百名渔民居住的小岛上。每当有渔船出海捕捉金枪鱼时,她总是随船而行;经过多次“跟踪调查”,她发现每当渔船渐渐驶向金枪鱼群时,混在鱼群中的旋纹海豚都无动于衷,照样我行我素,结果就与金枪鱼一起被渔民一网打尽。可是斑海豚的“表现”却完全不同,它们在渔船还没有接近时就离开鱼群四散逃亡。更奇妙的是:每当海洋上空出现乌云或降雨时,这些斑海豚就会奋不顾身地向这些地区游去,看上去它们似乎是完全懂得渔船是不敢朝着雨区方向驶去的。
; ]2 O- X# T5 l; v4 S* y 经过多次实际接触后,普利安女士才恍然大悟,她回想起那些困在网中的斑海豚之所以一步步“挤到”贴近网口处,主要是为了在网口打开时可以马上逃生。她认为那些海豚一定在以前也曾被困在网中过,并且也一定看到了它们的“同伴”们的逃生之道,它们就很快地学会了这一招。她认为那些海豚至少是第二次或第三次被困在网中了。 / k9 {, b2 A# m+ y% \$ Y
普利安女士还解剖了好几条外部并没有任何伤痕的旋纹海豚的尸体,她发现这些海豚的心脏明显扩大,这充分说明了它们被困在网中时因乱跳乱蹦、到处乱窜引起了心脏病突发而猝死的。
( Z, `* R7 X% Q+ K: ~! S" n1 R/ T% [ 把问题的根源找出来后,普利安女士认为还有些问题有待澄清。首先,为什么同样是海豚,当它们处在困境中时,斑海豚却“表现”得如此“镇静”,处理得如此巧妙,而旋纹海豚却会如此“一筹莫展”呢?为什么不同海豚间的“智力”竟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其次,斑海豚的逃生之道,是靠它们的本能,还是靠它们的“智慧”呢?如果说是本能,那么为什么旋纹海豚就不具有这些本能呢?如果说是靠“智慧”,那么处在困境中的一般人也不见得有如此不平凡的“智慧”,也就是说斑海豚的智商决不会低于一个普通人的智商,这种推论合乎情理吗?
1 O8 ]2 m+ p& q. T6 b看来,对斑海豚的逃生之道的研究是今后的海洋生物学家所面临的一道难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