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

[复制链接]

随着现代海洋科技的日益发展和陆地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的不断加大,海洋在资源、环境、空间、战略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积极向海洋进军,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选择,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趋势新特征。

1. 资本技术密集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突破与应用,海洋产业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征更加明显,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资本和技术的“双轮驱动”。一方面,由于海洋产业投资风险高、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离不开各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例如,现代海洋金融已经成为典型的产融结合模式,由海洋产业、海洋金融、海洋高端服务构成三位一体的产业“生态图”。2014年以来,原国家海洋局通过统筹金融资源,不断加大金融支持海洋产业发展的工作力度,先后联合国家相关部委、金融机构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金融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批指导性文件,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行业,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更依赖于海洋科技的进步,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普遍已经超过 70%以上。当前,海洋资源开发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科技的高度,海洋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科技博弈的“新战场”,谁率先突破关键技术,谁就有可能掌握未来全球海洋竞争的主动权。

2. 产业高端化

海洋是孕育新产业、引领新增长的重要空间和载体,随着现代海洋科技的日新月异,海洋产业竞争已从传统领域延伸、拓展至科技、金融、高端服务等具有更高附加值的领域。一方面,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我国很多沿海省份积极挖掘新动力,加大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制药、现代海洋服务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助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例如,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深圳,早在2018年就将目光转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引入高端产业要素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明确提出要打造高端智能装备和前海海洋现代服务业两大千亿集群。另一方面,海洋经济逐步向产业链高附加价值环节转移。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然要求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由过去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转移。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布局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等产业领域,力争到2035年形成若干个世界级海洋产业集群,牢牢占据全球海洋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

3. 绿色低碳化

伴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相应出现了海洋生态系统退化、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负面现象,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迫使世界各国不得不反思、调整原有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绿色低碳化成为新的世界潮流。近年来,我国也积极顺应绿色低碳化潮流,从完善政策体系、海洋产业创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着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提升科技水平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将传统生产要素与现代科技创新要素相结合,积极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洋产业科技水平。为加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原国家海洋局公布了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5年又印发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建设24个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标杆”和“试验田”,积极探索沿海地区经济社会与海洋生态协调发展的科学模式,努力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目标。

4. 产业集聚化

随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海洋产业集聚式发展的局面逐渐形成,海洋经济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是全国三大海洋经济圈格局基本形成。自然资源部《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26360亿元、26570亿元、36486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9.5%、29.7%、40.8%。二是海洋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明显。近年来,我国沿海各省份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创新海洋产业集聚发展载体,涌现出一批海洋特色鲜明、区域品牌形象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海洋产业集群,自北向南已经初步形成了大连、天津、青岛、威海、上海、舟山、宁波、厦门、广州、深圳十大海洋产业集聚中心,而且各有侧重与特色。其中,青岛、烟台、舟山形成了海洋渔业产业集群,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深圳形成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深圳、天津、青岛、厦门等市形成了涉海金融服务业集群。三是特色海洋产业园区大量涌现。近年来,我国沿海各地积极推进园区集群化、规模化、差异化发展,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海洋产业园区。例如,山东省重点打造以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荣成经济开发区海洋食品药品经济园为代表的海洋特色产业园区;浙江省重点培育以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杭州海水淡化技术与装备制造基地等为代表的25个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广东省以广州南沙新区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深圳大鹏海洋生物产业园为代表,重点推进临海产业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5. 产业国际化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海洋经济本身就是开放型经济、合作型经济,具有开放性、国际性、全球化的特征。近年来,我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协作,在推进海洋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以广东、福建、浙江、山东、天津五省市开展海洋经济试点为契机,不断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提高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推进,国际海洋合作趋势日趋明显,我国正不断加强与沿线国家以海洋为基础的合作,加强与各国海上联系,强化在海洋捕捞、海上运输等低敏感领域的合作,促进海洋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加快以及海工装备制造水平的提升,着力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海洋开放合作平台。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马来西亚—中国关丹产业园区所开创的“两国双园”模式,已经成为中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成功尝试,双方立足各自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扬长避短,通过合作使两国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实现合作共赢,为促进中国—东盟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6. 海陆经济一体化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海陆空立体交通网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从根本上超越了国家海陆地理空间的限制,为海陆经济一体化创造了条件,海陆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各地也纷纷“试水”探索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

2017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长三角“三省一市”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构建了长三角共建园区体系,即依托于江苏“南北挂钩”、浙江“山海协作”、安徽“结对合作”的共建园区实现了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点帮扶,加快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联动、互补,形成了区域间产业要素的双向互动局面。

2019年8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充分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成功实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的有机衔接,初步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西部沿线省份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推动海陆经济一体化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例如,重庆作为西部地区中唯一具有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综合交通运输优势的城市,拥有长江黄金水道、中欧班列、航空网络等水陆空多种物流通道,因此着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两端物流枢纽和运营组织中心,并依托“渝新欧”“渝桂新”等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实现北部湾港口与莱茵河畔的互联互通,形成了从欧洲到东盟的国际物流“大动脉”。

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则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创新跨区域合作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飞地园区”,共同开发北部湾经济区临港资源,通过产业融合互动推动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资源要素的高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区域协调发展。

# A% |8 h" \- R( Z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庆泽
活跃在2023-2-1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