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Z) h. R( D" C' r0 [9 w* f
■ 陈志强 王如勇; q) n) R$ H: G6 U$ g: Q- [
" d2 |0 c' X5 D3 W
) @. o ]( q! | 芦潮港是上海的东南水上门户,也是临港新城四大分城区之一。它位于临港物流园区和重装备产业区交汇的枢纽地带,地理上的优势使芦潮港驰名中外,被誉为“临港之玉"。/ Y$ A' i6 a# m* R' f, u# L
位于长江口与杭州湾交汇处的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芦潮港海边,有一座建于1962年的排涝挡潮水闸,“芦漕港水闸”5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芦漕港水闸的“漕”字与芦潮港的“潮”字为何不同,“漕”“潮”二字谁是谁非?这一发现引起笔者的极大兴趣。1 C& r2 ~$ j- w% P( x5 x* I' v
笔者曾经几次走访,并请教当地的水利工作者和渔民。原来芦潮港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上海的东南处,东临大海,南濒杭州湾,是钱塘江和长江的交汇处。因地形呈尖角状,曾用名“角头港”,也称“汇角”。据当地老渔民介绍,因淤泥多,行走困难,有的渔民索性从角头港东侧的芦苇丛出海,逐渐往东南方向踩出一条小路。后来,走得人多了,路越踩越宽,地面越踩越深,几经潮涨潮落,低陷的路面被冲成一条约5米宽的深槽,渔民就给它起名叫“路漕港”。* P& `, O* w9 P2 r5 X9 g. b
20世纪60年代初,为解决当地防汛排涝问题,原南汇县政府在路漕港出海口建造了一座排涝挡潮闸。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到南汇视察,题写了闸名“芦漕港水闸”。之所以将“路漕港”的“路”字改成“芦”字,一是“路”芦”谐音,二是芦漕港滩涂上长满了芦苇,改用“芦”字更有地方特色。水闸建成后,沿海各公社的海洋捕捞大队在此建房落户,苏、浙、闽3省的一些渔船也在此中转渔获,鱼市日见繁荣。* \$ P; _4 K0 j, L6 I# J
再往后,改革开放的大潮涌进路漕港,有关部门决定将这个小渔港列为重点开发区,并将“芦漕港”定名为“芦潮港”。对于这一更名,据一位“老水利”介绍,当时沿海兴修水利工程需要向上级写报告,有位水利技术人员将“芦漕港”改为“芦潮港”,认为与当地芦苇摇曳、濒海临潮的特征更加贴近,“漕”与“潮”是谐音,还有更为深刻的双重含义,即象征改革开放大潮与东海之潮汹涌澎湃之意。于是这一新名字成了专用地名,沿用至今。
. }7 L/ N6 k5 U/ k9 ? 如今,雄伟的东海大桥从芦潮港通向洋山深水港,5平方公里的滴水湖在芦潮港滩涂上围垦而成,被水利部评定为全国水利风景区。一座现代化的临港新城正在芦潮港崛起。大潮所向乃是未来所在,顺应大潮,才能拥有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年的民间俗称“路漕港”,是芦“漕”港,更是芦“潮”港。......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