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 ?% d5 F4 h/ g3 A! ]

6 x0 a* I4 E0 Q1 z$ e0 v 
. i: F K; W& t9 {9 i% U& V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科协在学校党委直接领导和威海市科协的业务指导下,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体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师生成长成才,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提升社会服务水平,领航区域海洋经济发展。 7 c4 z r+ I) \$ `+ I! }
一、凝心聚力、筑牢根基,以管理提升质效
: o" X E' w% A 学院科协突出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聚力引人才、建平台、强专业、助发展,以服务谋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固本强基,强化“强长板、补短板”,谋划布局科研平台,高效运行“山东省船舶控制工程与智能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2个省、市级科研平台、创新平台,加快推进专利、项目研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打造拥有4名二级教授、10名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技术能手等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多措并举强化专家团队在赛道选择、科研成果转化、创新资源配置、科技人才引育等方面的赋能作用,推动人才优势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胜势。
1 t0 N( K" Y/ {! J- L* n 二、立足海洋、率先作为,以发展巩固优势 ) w% P: w, k- \/ X) e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竞争力。紧紧围绕区域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重点打造了水产养殖技术、海洋健康食品、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机器人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专业群。深化“专业群+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群两群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双创引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蓝色海洋文化三化塑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 {7 t% u3 L4 X0 Y6 m+ K/ r1 r+ O 2.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关注和支持,积极引人才、促合作,培育新优势、增添新动能。国内首个面向海洋领域的“大数据协同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学院,联合央企攻关创新,对接“东数西算”工程,开展大数据安全核心技术研发和实践应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数据保障。成立“威海市海洋生物健康促进中心”,构建科学规范的海洋生物疫病防控体系,为区域海洋经济创新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x+ L& j1 T3 N0 n, ^
3.加强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智库,引进培养一批有突出创新能力和潜力的青年人才。围绕科技人才成长、科技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发展等开展课题研究,输出专业化高水平研究成果。积极主动加入各级各类学会、协会活动,加强同行技术交流学习,把握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开展教材编写、共享课程资源开发等工作,将自己积累的先进经验进行推广应用。 % L- Y( y3 U2 H; X& ~
三、精准对接、守正创新,以创新服务发展
% q6 I" X' f$ p' t 1.聚焦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构建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三位一体”模式激活创新链。学院自筹资金700余万元,针对威海市提出的“八大产业集群”,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了在研一批,结项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发展态势。立项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项目4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山东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1项、山东省高等学院科技计划10项。获授权专利434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40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86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08项;1项科技成果获国防技术三等奖;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被中文核心期刊收录142篇,被SCI、EI、SSCI收录30余篇。1名教师获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名教师获威海市青年科技奖,3名教师被评为威海市校地合作人才,2名教师评为威海市突出贡献青年专家。在中国高职院校科研与社会服务竞争力、课题竞争力、科技创新活力、发明专利授权排行榜中位列第105名、第65名、第38名、第29名。
1 {! j4 g, ?( c 2.组建科技服务团队,聚力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学院科协组建科技服务团队,搭建平台,主动对接企业,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信息。研发团队沉浸式入企,有组织地开展科研。先后与当地52家中小微企业对接,经过培育,12家企业由传统水产品加工转型为高附加值食品企业,有18项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创造经济效益数亿元。与达因制药、泰祥集团、好当家等开展海洋生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余项海洋生物产业共性加工关键技术,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励。
/ R( j1 O, f4 h0 C5 q 3.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积极赋能乡村振兴。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学院科协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组织教师成立产业顾问组、建立科技小院等,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赋能乡村振兴。截至目前,成立产业顾问组22个、科技小院3个、农科驿站2个,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282项。先后荣获了全国乡村振兴产教融合联盟(乡村振兴职业教育集团)常务副理事长单位、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等称号。
- Q; v3 h0 v# E7 V6 i) g, B- I- W( F" r 四、科普惠民、主动作为,以开放促进共享
& F0 v. i& M) Y 积极探索建立“科普+”融入机制,突出价值引领,更多科普资源、科技人才、产业服务下沉基层。开展群众性示范科普活动,每年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活动周等组织教师开展科普活动100多场。海洋生物科普馆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获批全国水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2个省级科普专家工作室、4处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加入了胶东五市海洋科普联盟。基地每年共接待大中小学生、社区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1万多人次,连续4年成功入选威海市“科普研学游”特色活动项目,被列入优秀科普研学游基地和优秀科创助力“双减”试点单位,获中国科协、山东省科协、威海市科协多项荣誉和经费资助。
1 Z* M+ ?! w" a. a 
3 \5 E6 w9 R: ?
3 ^! |* r0 a/ D
. N4 u' H3 r& t$ i+ n6 L! q0 E6 q
7 g2 G; `& e2 p! U# N,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