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 h5 F0 `3 E: _
远洋渔业的产业特征及其政策支持 ( C4 p5 D' p; m" x: K3 w. L/ [
李涵,韩立民 6 s j [# ]- Y& Y
(中国海洋大学) 4 z+ Z- Z: i' V' k9 t. }
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及近海环境污染持续加剧,渔业资源呈现不断衰退的趋势,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海产蛋白持续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远洋深海水产特有的高营养性、纯净性及多样性特征,增加了人们消费的欲望和需求。世界渔业发展实践表明,远洋渔业是渔业发展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推动远洋渔业的发展,既能减缓对近海渔业资源需求的压力,也能够推动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国家深远海活动能力、提升国际渔业市场上的份额与地位。
8 b% W# U5 D9 t* e' n$ B 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远洋渔业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渔业经济学家的关注。国外远洋渔业始于19世纪末期,其中以英国、日本、俄罗斯等海洋国家发展较早,相关的研究也在此时期展开。到20世纪中期,远洋渔业逐渐成为各主要沿海国家竞相发展的产业,推动远洋渔业成为国际性的产业,也推动了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对远洋渔业、大洋渔业的研究,制定相关规则与发展政策。 * q/ Y1 J3 f/ O& X$ @% J
我国远洋渔业起步晚,发展历史较短,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至今日,多数研究以现实问题研究为主,强调对策研究,包括重要性认识、国际规则研究、竞争力分析、发展政策、国际合作等。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远洋渔业的产业特性没有形成全面的认识,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基于此,本文深入远洋渔业内部,探讨远洋渔业的一般产业特性,并侧重于分析我国远洋渔业的弱质性特征,进而提出发展远洋渔业的政策建议。
# b7 h. i- B: Q' c8 N 一、远洋渔业的基本内涵 4 C: r5 A D" L, \/ W% }. f
远洋渔业是相对于近岸渔业而言的,是作为海洋渔业的一部分出现的,因此,远洋渔业除具备海洋渔业的一般特性外,还具备一些自身的特性。
5 ]6 O2 n/ _5 b& U2 | 从一般特性来看,远洋渔业可按照与陆地的相对距离、从事的活动以及相关的配套活动进行界定。从相对距离看,远洋渔业的活动范围一般距离陆地较远,以公海或者他国管辖海域为主;从从事的活动看,主要以海洋捕捞,特别是深海捕捞为主;从配套活动看,远洋渔业涉及出海前补给、海上作业配套和作业后及回程配套等辅助性活动。 ; J, u4 u, ?) ]0 M4 C6 `" A* _
从自身的特点来看,远洋渔业是由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助渔、导航仪器设备先进、完善,续航能力较长的大型加工母船(具有冷冻、冷藏、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等设备)和若干捕捞子船、加油船、运输船组成的捕捞船队进行远洋作业,其发展规模取决于本国的经济实力、工业化程度、海洋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消费水平等因素。因此,远洋渔业具有资金和劳动力密集、作业风险高、对现代技术依赖性强等特点。
8 c( Y5 c3 E# w 由此,远洋渔业(distantfishery)可以界定为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远离本国渔港或渔业基地,到公海或他国管辖海域,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装备从事海洋捕捞以及与之配套的加工、补给和产品运输等渔业活动。 1 C' P- F8 X9 ?' t1 E" p. _% q
从远洋渔业的概念外延来看,远洋渔业可分为过洋渔业和大洋渔业。过洋渔业(distantwaterfishery)一般是指到别的国家12-200海里以内从事捕捞生产。目前我国远洋渔业船队在非洲、朝鲜、东南亚等地作业就属于这一种,通过和当地渔业公司合作,取得购买政府的渔业捕捞证,可以把鱼货出口到欧美日等国,也有部分运回国内销售。大洋渔业(oceanfishery)是指到公海从事捕捞生产,一般是大型船只,捕捞的品种是大洋性洄游鱼类,像金枪鱼、鱿鱼等。我国目前也有渔船从事大洋性渔业,主要是通过国际组织申请配额。
0 n, X# N* e+ X$ G6 W 二、远洋渔业的产业特性与弱质性分析
; O, h1 C/ m0 y, I 远洋渔业属于战略性、资源型产业,是由多行业、多部门共同驱动的产业门类,其发展水平受到渔船建造能力、渔船装备水平、企业经营体制、国家扶持政策和入渔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 x$ F u% i) j- ?' a
(一)远洋渔业的产业特性 / ~: t( c$ a2 T1 c! n5 u" J+ I
1.远洋渔业是一个资源依赖性产业
; v8 D3 ~6 O3 ?3 u) ` 远洋渔业以大洋中的海洋生物资源(主要是鱼虾类)为捕捞对象,其产量取决于大洋中的生物资源禀赋状况。据海洋生物学家测算,海洋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大大超过全球现有耕地的生产能力。目前的探测表明,大洋中生长着至少25万种生物,可以提供约300亿人需要的食物蛋白。深海中的大量浮游、底栖生物,南极的鰧鱼、鳐鱼、鳕鱼、无须度和冰鱼,北极鳕鱼、鲑鱼、茴鱼等都是远洋渔业发展的资源基础。此外,由于人类目前的认知能力和捕捞能力有限,很多深海大洋中鱼类资源尚未被开发利用,特别是中上层鱼类和大洋性底层鱼类等品种仍处于开发不够或有待开发状态。 - }8 w( ] k4 M# e' z
2.远洋渔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
% T, g+ D6 I+ f% \4 F2 | 远洋渔业是以远洋渔业捕捞为核心,关联和涉及多个行业。远洋渔业不仅涉及捕捞船只及相关渔具、渔机的建造、维修和更新,涉及渔业码头、加工厂、冷库等渔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产,还涉及水产品的加工、贸易、储运和物流、渔业科技和公共服务等多个环节,跨越第一、二、三产业,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此外,远洋渔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国内其他产业发展,以远洋渔船装备为例,“扶持和壮大我国远洋渔业研究”一文研究表明,远洋渔船建造产业带动系数为3.13,居我国18个产业之首;影响力系数为1.20,在18个产业中排在第二,仅次于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远洋渔业还可以增加社会就业,据台湾渔业界的测算,一名远洋渔业船员能够带动近20人就业。 / ?3 d* J; J1 Z0 H
3.远洋渔业是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产业 1 A- {3 a8 w* f5 L. C: b
远洋渔业是涉及国际合作,属典型的国际性产业。开展远洋渔业都要通过双边或多边国际谈判协商后得以进行,通常需要多国间的合作。远洋渔业“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发展远洋渔业,有利于我国走向深海,拓展国际空间,获取更多的资源,得到更多的权益。一个国家的远洋渔业越发达,得到的海洋资源就越多,获取的国际发展空间就越大。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远洋渔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大,不仅扩大了国际渔业资源的利用,而且提高了在国际重要组织中的发言权。目前我国已经与有关国家签署了14个双边政府间渔业合作协定、6个部门间渔业合作协议,加入了8个政府间国际渔业组织,与12个多边国际组织就渔业问题建立了合作关系。远洋渔业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为未来我国远洋渔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 O2 A4 W" N1 p2 m* X (二)远洋渔业的弱质性分析
) H* W$ M2 D7 D$ \* w 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远洋渔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在近海渔业资源被严重破坏和日益枯竭的今天,作为一个具有明显弱质产业(weakindustry)特征的基础性产业,正在受到沿海各国的重视。远洋渔业的弱质性特征主要体现在:
( m9 q) k% U- b 1.生产作业要面对各种自然风险,生产具有不稳定性
$ m$ d" N& I- v; p h 远洋渔场分布在全球各个海区,各海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差异较大。远洋渔业作业远离大陆,需要面对各种自然风险,如风暴潮、飓风、海浪、海冰、海雾、地震、海啸及赤潮等突发性的海洋自然灾害,生产中发生的意外往往是船毁人亡,其后果通常是渔民个人、渔民家庭甚至渔民的亲朋好友所无法承受的。因此,远洋渔业生产属于高风险行业。而从远洋渔业的对象看,远洋渔业以鱼类等海洋生命有机体作为生产对象,鱼群的繁殖生长具有周期性特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鱼群的生长、繁育能力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与外界自然环境条件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部分海洋资源的流动性特征决定了鱼群、渔场等经常处在变化之中,使远洋渔业生产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这就决定了远洋渔业生产经常处在频繁的波动之中。
$ t8 U5 u6 p/ }6 k4 \4 j1 ?4 u 2.比较利益低,在产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 {- A; S+ {# [9 ]0 X 远洋渔业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生产设备和配套设施,如渔船的建造与维修、渔具购置、燃油及人工费用等,需要巨额资金,生产升本相对较高。其中以燃油影响最大,据测算,每生产1吨远洋渔货要消耗燃油(主要是柴油)1-1.5吨,一艘大型渔船如拖网加工船的年耗油量在4500吨左右。因此,远洋渔业也被称为“石油渔业”。近年以来,受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远洋渔业生产成本成倍增加。另外,水产品的收入弹性较低,市场扩张能力有限。从近些年的情况看,我国水产品市场容量有限,居民对水产品的需求并不旺盛,导致国内水产品价格长期低迷,使水产品在交换中处于不利地位。 " d- K& Z: [" H' [; |
3.组织化程度低,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 h8 U/ j$ y# ~* P1 k7 Y 就远洋渔业的组织形式来看,目前主要以合伙经营或家庭经营为主体,大型渔业公司凤毛麟角,远洋渔业生产协会等渔业生产经营组织尚不健全,在渔业经营过程中缺少具有法人地位和保障支撑作用的中间经济载体,无法有效应对国内外风险。当前,国内渔业市场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国际渔业活动规则层生,政治风险不断,分散和小规模渔业经营方式无法有效地与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市场进行对接,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更无法补偿生产环节的损失。此外,由于远洋渔业组织化程度低,无力引导消费,对水产品市场缺乏影响力,因而只能被动地适应市场,在市场谈判和市场交换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
8 }/ J# c* x) r! y; o) V$ c, Y 4.资金积累能力弱,船只和设备难以实现更新换代 5 \9 O0 ?6 ^4 a- G, t0 E4 l* s Q
我国远洋作业船队和设备老化现象比较严重。远洋船只老化,既增加了维修成本,又带来了安全生产隐患。目前,我国相当数量的渔船仍在使用传统技术和作业方式,即使是新开发的几类大洋性渔船,也基本上是第一代船型,与世界上一些渔业发达国家相比,几乎差了两代船型。有些沿海地区的远洋捕捞船只大多是由过去近海作业的船只转移或改造的,技术装备水平比较低,生产作业方式落后,与美国、日本等远洋渔业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现有的远洋企业大多是小型股份制或民营企业,企业规模小,资金积累能力有限,难以向银行获取抵押贷款,设备更新能力低,远洋渔业企业经营只能维持现状。面对逐年老化、抗风险能力不断下降的远洋渔业船舶,相关企业和渔民经济实力有限,资金缺乏,难以按要求配备高技术、高价格的船用设备,更无力对现有的船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 ^8 i/ r3 M+ K- N 5.现有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程度比较低 8 Q; q2 a. S+ K6 W& s5 p6 t' I
远洋渔业产业链条涉及渔船及设备制造、生产作业、供给保障系统、渔获加工、渔获营销等多个环节。目前,我国远洋渔业基本上属于捕捞性渔业,产业链节基本上局限于捕捞作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在生产作业保障、水产品加工、运输和营销环节缺乏投入。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程度低,影响着远洋渔业整体效益的提升,不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开拓。
9 M6 m+ q/ D3 e# `- Z. }& K 6.全球渔业资源竞争加大,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3 |5 |' R$ ?- d# v8 h2 U a
纵观全球远洋渔业市场,发达沿海国家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居于远洋渔业的主导地位。而我国远洋渔业由于起步较晚、装备技术能力差、产业链不完善等,在市场份额和国际地位上都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一是随着近海渔业资源过度开发,许多沿海国家纷纷将渔业发展重点转向公海,导致公海渔业资源竞争压力剧增。二是随着200海里经济专属区制度和新的世界海洋资源管理机制的逐步建立,沿海国家纷纷对自己国家管辖海域资源保护和利用进行规划,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措施将本国的经济水域发展成为“海洋牧场”,由“捕捞型”向“养护型”转变,限制甚至拒绝向外国渔船开放,以保证本国海洋资源持续再生产。在上述背景下,必然对我国过洋性渔业发展空间产生巨大影响。 + U, y, Q1 `( U8 n3 R: S
三、改善我国远洋渔业弱质性的对策
2 O' n+ T' j# ^% f6 m 远洋渔业属于高风险性的弱质产业,受资源条件、市场需求、国际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鉴于远洋渔业的基础地位和多功能的特征,客观上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远洋渔业弱质性经济规律基础上,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改善远洋渔业营运环境,促进远洋渔业的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基于我国远洋渔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设备陈旧,科研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等,近些年,我国政府给予远洋渔业企业提供了大量政策支持,包括造船资本金补助、柴油补贴、减免税收、安排资源探捕专项经费等,对远洋渔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十一五”期间我国出台的渔业油价补助政策,惠及全国2000多万渔民群众,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因燃油价格大幅上涨给广大渔民造成的生产生活困难。自2012年9月开始,国家安排42亿多元用于海洋渔船更新改造。从2013年开始,中央对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给予补助。2013年落实渔业资源保护与转产转业转移支付项目资金4亿元,其中用于水生生物增殖放流30600万元,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9400万元。但是,相对于一些发达渔业国家给予远洋渔业企业的政策支持,我国的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1 Z" E/ |8 R9 R# s& l, V- |% c3 S (一)税收减免,逐步降低远洋渔业经营税费比例。目前,我国远洋渔业企业经营水产品加工环节的增值税税率为17%,与工业企业持平,企业税负比较重,基本上处于微利经营。为有效提高远洋渔业企业拓展产业链和对回运渔获进行精深加工的积极性,应参照农业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增值税税率,对远洋渔业企业回运渔获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税税负水平进行调整,即将增值税税率由现在的17%降为13%。与此同时,对远洋渔业企业进口自用而国内不能自主生产的直接渔用物资,包括部分急需进口渔用设备的免税政策,应继续实施,并作为一项长期政策贯彻落实,以此提升我国远洋作业装备水平。 0 t' m( g. A) v- {, a* c- e
(二)多种措施,积极落实远洋渔业的相关补贴政策。(1)运回自捕水产品不征税。继续深入推行《远洋渔业企业运回自捕水产品不征税的暂行管理办法》,给远洋渔业创造更优惠的发展环境。(2)远洋渔业柴油补贴。应考虑每年按油价上涨部分对远洋渔业用油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3)其他渔业扶持政策。考虑增加远洋渔业资源探捕资金补贴及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财政专项补贴;免征远洋渔业企业捕捞业务的企业所得税;进口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大型金枪鱼围网渔船和大型拖网加工船关税减征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免征政策;进口关键船用设备减免税政策等。(4)在国家商务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中增加对远洋产品回运运费进行补助,一般按不超过企业实际支付费用的15%补助。(5)贷款贴息。考虑对项目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洋性专业渔船购建项目基本建设贷款利息,进行贴息。(6)加快远洋渔业保险进程和加强渔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远洋渔业保险基金,同时辅之以免税和补贴等手段,使远洋渔业保险真正成为转移风险、保证远洋渔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有效工具。
: U- k# X5 L7 X, c9 _( F (三)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降低远洋渔业生产经营成本。考虑到远洋渔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以及发展的高风险性,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增加资金投入、降低生产成本。(1)完善水产品贸易的正常价格体系,疏通水产品流通渠道,降低水产品流通成本;(2)加大远洋渔业科技投入的力度,提高远洋渔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海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政府入股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向远洋渔业流动,积极协调金融机构给予资金支持,如放宽远洋渔业企业上市条件,加大银行的信贷投放力度以及给予一定规模的政策性贷款等。 2 i- w0 @7 p5 G, |& r, Y- y' ^
(四)加快远洋渔船更新换代,提升远洋渔业装备水平。对渔船进行更新改造是远洋渔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提升我国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环节。除了以“高效、节能、环保”为目标加快老旧渔船和船用设备的升级换代以外,还要有计划地制造一批续航能力强、配备新型捕捞渔具的现代化专业远洋船舶,尤其是融供水供冰、储藏、加工、救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母船”,提升远洋渔业作业效率,拓展远洋渔业作业方式。同时,国家层面应充分重视远洋渔船装备的研发与设计工作,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支持相关项目的开展,并通过加强相关领域的国际技术合作,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从而为远洋渔业装备的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 O9 z3 |9 I$ b X) H (五)推进远洋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完整的远洋渔业产业链条。增强渔业基础设施能形成渔业活动的空间聚集,能有效促进渔业产业链的发展。因此应尽快在国内规划建设对外开放的远洋渔业专用港口,并与远洋海产品的采购交易、冷链物流、加工配送、信息集成等相配套,打造国际化多功能综合渔港区。引导远洋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培育现代化远洋渔业龙头企业,促进集群化发展,做强精深加工和运销环节,加快品牌建设,打造完整的远洋渔业产业链条。鼓励在海外建立远洋渔业基地,扶持大企业在主要入渔地建设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从事燃油、饵料补给、渔船维修、渔获加工、运输和销售等,逐步建立起我国远洋渔业的海外补给系统和捕捞、加工、贸易相结合的远洋渔业体系。
( H7 |( R% M2 y) [$ t& E. O (六)产供销、贸工渔一体化经营,加快远洋渔业产业化经营进程。远洋渔业从捕捞、养殖、运输、加工、配送及后勤补给,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逐步实现了以远洋渔业龙头企业为桥梁,连接着渔业生产和市场的一体化经营格局。不过,目前我国远洋渔业的产业化经营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解决分散经营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方面没有构筑起完成的产业系统。因此,有必要继续推动远洋渔业产业化经营,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加工流通为依托,以渔业龙头企业为桥梁,以水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对渔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实行全球布局。
5 x* k+ ]- B, k0 V (七)加强国际渔业合作,提高远洋渔业管理水平。发展远洋渔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强化政府行为,加强渔业外交,为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通过政府间达成的渔业合作协议,降低远洋渔业企业经营的政治和经济风险,促进远洋渔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努力提升在国际渔业法规制定中的参与度,积极争取更大渔业资源份额,争取更大的国家的海洋权益。提高远洋渔业管理水平,通过在世界各地设立区域性行业管理机构,对我国远洋企业和渔船实施综合性管理和高效率服务。 1 {6 K l; k ?
李涵,韩立民. 远洋渔业的产业特征及其政策支持[J]. 中国渔业经济,2015,06:68-73. 为便于阅读,省略了参考文献及其标识,详见原文 , t+ O7 s3 q, D2 h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只为传播学术成果。转载文章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的观点和立场。配图来自网络,若侵即删。
' I; n4 B$ d/ R 感谢您的阅读! 期待您的关注和分享! 0 h! H7 j. J1 M0 k
智汇海洋 海洋学术智慧聚合与知识增值 , J) V* [, t0 e! G" o
 ! @( z2 e: l. e; K) I& ]) \* @8 S4 `
0 a& E6 h, J; a& |0 Y* f
( g. q9 r2 M9 o. m/ }) ~/ Z2 G" Z& E+ i7 ]
U1 u( m2 K M) `1 m8 |-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