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中外专家访问八关山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站 - 海洋气象观测器材

[复制链接]
! f# e3 Z" X# S1 C3 G; N; C

正值中国海洋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为促进国际科学交流与合作,海洋与大气学院周杨副教授特邀海大杰出校友、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杜林院长,德国莱布尼茨对流层研究所副所长Hartmut Herrmann院士,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里昂催化与环境研究所副所Christian George院士,瑞士PSI研究所Markus Ammann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Sergey Nizkorodov教授等国内外知名大气化学专家和学者参观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并访问了校区内的八关山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站(BMMO)。此次访问由中国海洋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杨洪勋、气象台副台长刘应辰接待,热情迎接了来自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外宾学者及国内港澳同胞。

; @1 J. t+ j& A9 h8 R0 r

图1 中国海洋大学校史研究室杨洪勋主任为中外专家介绍鱼山校区历史变迁

. T- y( D# G; v( `/ V2 C6 C' ^$ v( P

在参观过程中,海洋与大气学院的刘应辰老师、周杨老师详细介绍了海洋气象学系的悠久历史及八关山气象台的历史沿革,展示了八关山气象台在我国海洋气象学发展及大气环境生态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八关山气象台始建于1976年,位于八关山顶,海拔约70米,毗邻黄海,地理位置优越。该地区处于西风带,并显著受到季风的影响,春季常遭遇黄海海雾入侵的影响,冬春季节易受西北沙尘及上风向灰霾的侵扰,而夏季则主要受海洋气团的影响。这种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研究海雾及陆海相互作用的理想站点。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联合局校合作,持续推进具有海洋特色的大气科学综合观测平台的建设。基于BMMO平台开展海陆同步的外场观测实验,能为海雾为代表的海洋气象灾害性天气的机理与预报,以及气溶胶陆源传输对海雾演变与海洋生态影响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研究支撑。

. T( i$ z0 K, n

图2 以八关山海洋气象综合观测平台和海上巡航观测平台为基础的海雾及海陆气溶胶相互作用研究(左图为国内外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组建的北方沙尘观测网,研究东亚沙尘的传输与老化对海洋生态影响,期望通过跨学科、跨国际联合研究,推动新的科学发现。)

: x0 h& I3 _7 F! e0 E" i6 x

图3 刘应辰老师与周杨老师介绍八关山观测站概况

, N$ c0 C9 e/ S, c- Q, K) {

图4 中外专家访问八关山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站观测场

8 L1 c" @% v% S9 V# | H3 L# G

图5 中外专家访问鱼山校区

i6 x5 r- I* b2 q

图6 访问学者合影

5 M4 K* ^8 {6 ~& A2 j

学者们详细考察了气象观测场相关设备和平台,深入了解以气象台及海上巡航观测平台为基础开展的海雾及气溶胶相关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规划。各位大气化学研究的资深学者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宝贵建议。此次参观访问不仅增进了各国学者之间的了解,也为未来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此类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我们期待能够激发更多的科研灵感和创新项目,共同推动科学进步和国际合作迈向新的高度。

+ d) m( j) v) A% Q; @. \ A) R7 n

中国海大海气学院

. `, f* r9 N0 u
; O0 b$ U" X! e" X/ w

编辑:张怀睿

/ T2 S& M% Z, r5 {, r

撰稿人:王昕烁 周杨

+ |9 d5 N' L9 r% a+ C

审核:陈霖锋 周杨 曹娟 

, l7 D$ i% ^( m6 M; G: ?/ H & L7 B, `9 V+ Z: }1 P8 m$ ?4 T # P* B3 R& V9 Y+ L( \: _ ( M p- ~8 x/ Y( t3 J: Y' ^1 b) ]( k3 h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这天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