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人物 | 业治铮:贡献地矿调查 奠基新中国海洋地质科学

[复制链接]
' ]0 {3 C. m& M8 y" }' `
4 V/ ]5 p, h$ D8 w' j8 L

/ G0 t6 O: X7 `4 i
|业|||

0 q, e: ]- x: @8 ?/ [8 W% f% I

7 J+ o" K! f8 q. C( o0 c他是新中国沉积地质和海洋地质的奠基人之一5 V  H4 h4 x- u  }% ]& e( T
是比较沉积学的倡导者/ n% u6 {' B/ |% J! m$ d
他领导和参与制定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长期规划
( s& q9 l& ?2 W) {& }$ V6 w3 y; _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支海洋地质专业研究队伍# }' W: l! |( B
积累了第一批海上地震调查资料和大量海洋地质调查成果
" U* T! `0 W# `3 |8 _  z) a他在教育战线奋斗数十年) k; ~$ C5 n+ A$ }7 f0 H
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硕士和博士生- {1 u1 i# a" ]" P
他就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
& Q( I( o: R* m- u2 R业治铮
9 |, i1 L$ W/ k. d ; X0 j* o; a5 B3 q- v9 @

+ p8 |- h  L) Q' E 3 r: S! B" s/ k8 c8 O2 }
: q- O8 G. I& N$ g& Q& t

+ I% g* i) c$ L* |3 W1 L4 U& Y$ S
( W; u8 I$ c$ ?! D6 e/ r. E业治铮,男,1918年4月11日出生江苏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原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教授。
% B3 L- K+ B, ~; Q7 _; ?+ C* p
/ O( e' \# l$ K+ E, k194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地质系。1948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教授、地质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地质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是中国海洋地质创始人之一,长春地质学院创建人之一。2 _% G4 r% `) v9 x5 G7 U# ]" B( v
5 r/ s6 W, h4 h- U
60年代在中国首次对碳酸盐岩石特别是藻灰岩岩石学做了较深入研究。著有《云南巧家永善一带地质矿产》、《东北地区的找磷方向与方法》、《震旦纪藻碳酸盐岩石的沉积作用》等
: I" A6 f( E/ N: Q. x. ]" Q' f 8 @3 h9 \3 m3 B
1950年,业治铮从美国回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 V$ ^0 N; l. k# _/ b+ F. J6 M
; \& s/ a1 I1 w3 Q9 \3 ^( U/ P5 K' q+ D
1951年筹建长春地质学院并从事教学,历任教授、教研室主任,地质系、物探系、海洋地质系主任、教务长等职。
! [8 b& N" n/ }% ~# g0 L& L & r" ]( V5 `# m. i
1969年受聘为国家科委海洋组成员兼海洋地质组组长、地质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地矿部南京地矿所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兼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上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大地海洋科学系教授,并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岩石矿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地质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主编,《沉积学报》副主编,三届Unesco与IUGS的地质对比计划(IGCP)执行成员(1985-1988),国际沉积学协会(IAS)国家通讯员(1983-1985)。
+ U& ~  a7 ?, w) q& s4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4 u) x6 L) B( [: U( w1 V# J
8 B/ j  C* @$ d4 H* W8 C
2 W; {, ^! B: @3 |  M4 T
推动成立

9 m  S# d- z) k1 l
我国首个海洋专门管理机构

  u" U  S2 C2 P$ f: e# m
6 x8 j' M0 ?- M9 ]" G, Z  I1 a

% w  W- r  M* n$ ]3 P3 g% R
/ X: r' h4 v; d) a; X5 N2 V  F 2 w3 {9 Y) w, h
提出《关于加强海洋工作的几点建议》
3 l; ~' B. E# C4 ?# J4 d
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的29名专家

5 H/ R. N9 K# ^, P) Q' W4 z
第一排左四为业治铮
  w: ^+ U5 V' w

5 ^8 a( J- Y9 o* }1963年5月6日,业治铮等专家联名提出《关于加强海洋工作的几点建议》。
: s# k+ L+ f- Z& \4 N/ T $ b4 K; W( `% D7 B( S3 I  V
1964年1月4日,国家科委写出报告。
! `6 m% F# p) b ! `1 n0 V; O- m: u: s+ x  L
1964年2月11日,报告得到批复:同意在国务院下成立直属的海洋局,由海军代管。9 P% D' f$ ~* @8 j
# D, V5 {5 l5 P2 n
他与其他28名专家联名建议设立国家海洋局推动了全国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建立。4 ^$ \( x8 A) ~3 x
' v, L7 n! F4 A- u7 ^
艰苦求学 拳拳之心, R$ n7 h- g" h8 M" S
学成万里归国, s/ y1 S/ |/ U' E6 X0 M) ^
业治铮生长在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童年时家庭生活维艰。8 m# w) o% n; {( L( F

  V# Q: d0 k6 N( V) j, Y1 c1937年毕业于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抱着振兴祖国、寻找资源的热情,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大学地质系。八一三事变后,他随学校迁往重庆,靠助学金维持生活。4 a+ V* W, A7 n, g3 Q/ P0 |% `
& I9 V+ S2 W- ?  t7 d
1941年,业治铮大学毕业,到云南昭通经济部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测勘处任实习技术员,不久升任助理工程师。他与郭文魁一起调查川西南和滇东北地质。7 Q; Y5 y6 [/ S! O1 p9 g: P
& X) L9 B. }8 G3 d' @
1942年,他们在西昌地区调查攀枝花、泸沽等地的铁矿和力马河镍矿,并顺便考察云南东北部第四纪冰川。
) ?1 O/ H4 t. C8 M  M8 { ; h0 L; D( c1 v  g( p
1944年,应中央大学地质系主任张更之聘,业治铮到该系任助教。& D5 v  }" j+ R% T
! `' h" M9 G; D
1946年,业治铮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资助赴美深造,师从拉塞尔研究现代沉积、地下测井及石油地质,并参加了该校河口海洋研究所组织的近岸海洋地质调查。
7 V+ [' i3 |7 ?* J4 _- N; u3 q( H " E4 ^* F1 D+ \- }
1947年2月,业治铮转赴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凯勒学习沉积岩石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并成为美国矿物学会会员,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 M% E, n* l! ~, P5 w( h$ n
; V: W, D5 D7 E0 |1950年3月,业治铮怀着拳拳爱国之心毅然舍弃了优裕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几经周折回到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8 E5 x8 N* l& ^2 Z

* d7 @4 P2 x1 ?' ~4 H4 k地质研究 找煤找金, l, f) K! R0 _( w+ W9 y
贡献地矿调查
( |! A+ B) Z' j% m, f6 C( Y业治铮是我国古海洋学研究和理论沉积学的倡导者,海洋地质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同时是我国地质学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对中国边缘海若干重大沉积学问题、冲绳海槽更新世沉积物的沉积机制进行研究,首次总结了生物源、火山源和浊流作用的基本特点。在对西沙群岛生物礁沉积作用研究中,他纠正了长期以来对西沙群岛灰岩海相成因的认识,首次提出晚更新世风成砂屑灰岩及古土壤层沉积序列和相模式,填补了我国滨岸风砂沉积的空白。; X# y: w: L! P6 n. x
业治铮在沉积岩石学和沉积矿床学研究方面颇具造诣。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国家急需,在找煤、找金等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1950年夏,根据国家基本建设的需要,他与喻德渊先生等组成“北满”地质调查队在鸡西、双鸭等地从事煤田和沙金地质调查,不久又奉命调查兰州阿干镇煤田。这些煤田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先后投产,对我国工业基本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业治铮与戴广秀发表的《松江省桦南县鸵腰子区含金砂砾之机械分析和矿物分析》一文是用沉积学方法研究冰碛矿床的一个范例。1 q5 K  f1 L( \. k+ p' w

. @+ I8 @, N/ q9 R6 e+ ]7 o. D! C业治铮系统研究了华北区的铝土矿,在矿产预测和找矿标志方面发表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见解。1956年,他与王文远一起发表《华北铝土矿的特征与成因》,全面阐述了华北及东北南部铝土矿的分布,分析了铝土矿沉积与古地理的关系,从而得出矿产预测的宝贵结论。他认为,侵蚀间断以及基底为灰岩是形成铝土矿的优良条件,海侵时间愈晚,大陆风化时间愈长,乃对形成优质铝土矿更有利。由此提出找矿标志,即石炭纪海侵地区古陆的边缘皆有铝土矿沉积,华北地台海侵较晚的浅海地台更是探求优质铝土矿的远景地区。$ P7 f: u6 N5 r5 d* _' V6 i
1962年,业治铮与吴锡生共同发表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找磷方向与方法》一文,指出了东北地区很多时代地层都有含磷显示,然而最有价值者是前震旦纪的沉积变质磷矿,主要是麻山群上部石厂组的“石厂型”和辽河群下部珍珠门组的“板石沟型”。文章对于找磷方法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全面提出了自然电场法、对称四极法、联合剖面法(磁法)之综合运用。. I9 @6 ~3 C$ F0 K/ h
20世纪60年代初,国外沉积学的发展突飞猛进,继浊流理论之后,碳酸盐岩的研究又有重大突破。业治铮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敏感地意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理论意义,于是立即组织力量开展古相碳酸盐岩的研究。1964年,他与何起祥、孟祥化联名发表了《石灰岩的结构—成因分类》,提出了我国第一个基于机械沉积作用的石灰岩分类方案。% Y4 T; C/ j! e4 V  _

; R" {  o' J9 G$ v2 d- i1965年,业治铮与何起祥、孙国璋共同发表了《震旦纪藻碳酸盐岩石的沉积作用》一文,将藻碳酸盐分为藻礁碳酸盐岩与含藻碳酸盐岩两大类,然后按形态、集合体排列特征、基本层特征做详细分类,并给出了各类的成因特征,论述了藻碳酸盐岩的组合——整韵律组合与半韵律组合,其中半韵律组合又分为海进型和海退型。通过韵律研究可恢复地质发展史,包括海面升降、地壳运动、地层对比。; V5 E, n: r+ {- K* I0 I1 T" Z
由陆及海 勇挑重担
% U3 q9 e" `3 D奠基海洋地质科学
) b& q* I1 _! J3 p8 N, X& A) I作为我国海洋地质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导者,20世纪60年代初,当国家开始酝酿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时,业治铮查阅大量文献,写成评述性论文《某些海洋地质现代概念及其有关的地质学基本问题》,详述了诸如现代海洋沉积与混浊流作用、海底地形、大洋盆地的结构和沉积厚度、大洋的成因、大陆的形成与地槽的发育等重大问题,为我国海洋地质科学的起步做了理论奠基和舆论准备工作。/ d, I& O( ]! w) }: o6 Y6 s
1964年,地质部决定在南京成立海洋地质研究所,任务是开展以油气为主的浅海矿产资源、海岸带的地质地貌,以及陆架沉积和近海地质调查,并逐步创造条件,开展远洋调查,发展我国的海洋地质科学。当时,中国的海域地质研究几近空白,任务十分艰巨。业治铮明确指出,三项任务要统筹兼顾,以石油为主,兼顾学科发展。在工作布置上,要由陆及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要有远大抱负,又不能急于求成。南京海洋地质研究所的成立,推动了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发展。它为国家积累了第一批海上地震调查资料和大量海岸带调查资料,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支过硬的海洋地质研究队伍。+ h; Z7 P4 M/ [. Q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从而结束了海洋地质研究所初创的黄金时代,业治铮的建所思想受到批判。1970年,海洋地质研究所撤销建制,南迁广东湛江,改为生产单位——地质部第二海洋地质大队。业治铮等几位主要技术干部暂留南京。1978年,国家决定在青岛重建海洋地质研究所。翌年,业治铮兼任该所所长及第四纪地质中心筹备委员会副主任。他重新挑起了发展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重担,积极参与我国海洋地质事业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同时努力参加科研实践,取得丰硕成果。8 _8 A7 o6 m- l/ G

! k% ?" ^5 I! X1983年,业治铮与张明书共同发表的《冲绳海槽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物的初步研究》一文,根据富含生物的半深海钙质软泥、火山碎屑沉积、凝灰质软泥、浊流沉积物等的共生特征,论证了这一深海槽的沉积格局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推断出该区晚更新世的沉积速率为55厘米/千年,全新世的沉积速率是35厘米/千年。
" D& |' N7 z5 n2 L+ J& a
, Y* T& i1 L5 |' t& q. D老骥伏枥 三度登岛! D3 J$ v8 e% [6 O2 T6 N
躬耕海洋地质研究, ]3 @' j4 q: _7 g$ m- ]
以后,业治铮的研究领域转向南海新生代的生物礁沉积。在他的领导下,海洋地质研究所在西沙群岛的琛航、永兴、石岛钻井3口,获取岩芯1800余米。年逾花甲的业治铮三度登岛考察,在我国首次发现了石岛晚更新世的风成碳酸盐沉积物和古土壤层。他们在三度空间内追踪沉积构造的分布,引入三级沉积界面的概念,建立了风成沉积物的相模式。作为老一辈海洋地质学家,业治铮为后来我国东海油气田的突破和太平洋多金属锰结核调查的成功起到了铺路奠基作用。
  v6 K3 u! d2 M
" @7 k" W) [* A1984年,业治铮与张明书、韩春瑞等共同发表的《西沙石岛风成石灰岩和化石土壤的发现及其意义》一文,对该区环境气候演变等方面做了阐述。: d1 \  d3 ?$ I' {7 Z
7 S, i/ `! Q" o4 c
1985年,业治铮与何起祥、张明书等共同发表的《西沙群岛岛屿类型划分及其特征的研究》一文,详细论述了火山岛和碳酸盐岩岛两大类的物质组成、固结程度、植被情况和发育状况。同年,他们又共同发表了论文《西沙石岛晚更新世风成生物砂屑灰岩的沉积构造与相模式》,指出石岛晚更新世生物砂屑灰岩的沉积构造、相序组合及三级界面的三维分布进一步证实其为风成成因。" Z! h4 L; \, U4 M& ]

% y- o! a3 T% f$ b1 G2 X2 e* F业治铮不仅自己带头发表文章,且指导课题组的同志,先后出版了《中国西沙礁相地质》、《西沙群岛沉积地质学研究》等专著。为了把西沙现代生物礁沉积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古相沉积物并进一步为油气勘探服务,业治铮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物礁碳酸盐岩比较沉积学研究”。对川东鄂西生物礁的成因类型及其与上升流的关系做出了新解释,提出受限陆表海突发型海侵海退模式,解释了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沉积学现象。后来,他又主持中国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事件及其环境后果的研究,一直致力于发展古海洋学这一新兴学科。
$ P. K# L0 m1 E, p4 P7 {1 E0 D
  ~! f* h" S9 V6 ]

; G* Q* L8 {/ @; q; V3 ~6 `# f
5 F5 c6 G8 f% i
6 B1 {$ W4 \& i4 f  [; R- Q0 a业治铮随时注意总结以往,预测未来。他于1988年发表的《中国海洋地质调查研究进展概况》一文,即为高瞻远瞩之论著。
6 w0 ~1 q  x( D" T# q
* m8 i; x$ P9 E$ f1 @7 w) P言传身教 桃李天下
  U9 l: C5 k( a) `0 j  q# C, h8 p# t开拓地质教育事业
& q6 z7 Z$ }& Q+ h业治铮是我国地质学教育事业的开拓者。1951年,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决定创办东北地质专科学校。由喻德渊、业治铮等负责筹建。业治铮举家北上,投身建校工作。1951年11月该校成立,李四光兼校长,喻德渊任副校长,业冶铮任教务处处长。1952年东北地质学院成立,业冶铮任教务长,后任教务长兼岩石教研室主任。
6 f7 F% \6 |" M
; j) m& I9 I# |" Q# _' R
3 O8 d% @  X: G* u  D2 U9 F
9 X8 c" F7 O" \6 s) V# F
该院草创之初,百废待举。业治铮一边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一边亲自执教。他对该院新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兼任地球物理勘探系主任和石油地质海洋地质系主任,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地质学专业。他亲自带领学生参加松辽石油会战,探索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经验。业治铮思维敏捷,作风踏实,注重调查研究,善于集思广益。在他担任教学行政职务的多年中,从教学计划、教学秩序、专业培养目标到课程教学大纲,事必躬亲,与师生反复切磋,既注意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又不忘学习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使该校在短短几年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在学习国外经验上,业治铮主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同时,不忘中国国情,尊重自己的实践,也反对全盘否定西方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进展。业治铮参与筹建的地球物理勘探系地球物理勘探专业饮誉国内。在筹建海洋地质学专业时,国内外均无成熟经验可供借鉴,业治铮博览群书,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培养出我国第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人才,其中许多人成为我国这方面的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 L; r4 u6 y, K6 I) G+ _+ Y 0 s# e+ p: i# n( g

. r. }, O6 ?8 F9 V# b 0 X1 ?" X9 E! h# v7 N* f# S; `) T
海洋是一个大宝藏
  E/ d9 Z' G5 U8 f
闭关锁国的时代

- d+ Y' S' v7 H% S# i
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G) x0 M8 d! u4 `4 w
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海洋的奥秘

: N" f/ W- g+ q( W1 |4 S: S 9 f2 j7 K) `+ l: Q; r  Z4 J3 o

% d9 y/ w0 K) f. N
& S! A9 M: N8 Z$ {0 m1 M0 F! p# N 0 T9 X3 l- O3 q2 c) p0 y

2 e7 U' y: Q6 ]
2004年
8 L5 W; ]& p  H) d
为纪念业治铮
+ T! }! J& m3 F3 Q: N) K2 I
“业治铮”号地质科学考察船交付使用
/ W& m8 h7 K5 |0 Z
这是我国第一艘

, c( t0 _* B0 Z; ?1 g1 A5 N
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科学考察船

; i& K9 Q( s* ^% ?) L, B
3 i5 |8 l& I( p& f5 ]1 r“业治铮”号调查船是以我国已故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业治铮先生命名的海洋地质科学调查船,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投资建造的专业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船。总吨位620吨,长57米,宽8.8米,定员36人。该船配备有多波束测深系统、海洋重力测量系统、海洋磁力测量系统、单道地震测量系统及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考察仪器和设备,可承担近海区域地质、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等工作。是一艘技术含量高、施工工艺复杂、装备齐全的近海作业科学考察专业船舶。
; U( i  B+ K0 H3 j2 a ) E: a) t  ^3 ^! P% V4 a: v6 a+ i
业治铮
- m8 ?8 {# h2 ~1 J) t- v" ]/ K4 o
为祖国地质教育事业和海洋地质事业

1 W6 ]" x7 J5 O8 H# d
做出了重要贡献
( [$ z  c7 V. K; m+ m6 V
9 h# g4 [* x1 Q( D# W+ x
他顾全大局、襟怀坦白
: B3 ~8 U+ u3 ~/ h6 M
治学严谨、待人谦和
+ q% I6 L9 Z7 C. k
得到普遍尊敬 永远光照后人

0 L9 |! d) ^! C
' H, l. j; E, B8 R- H+ p7 y

1 l' \: i7 v  f" t; ~+ u4 V2 s
父业子继 薪火相传
- e) ^. |7 Q3 a. K; E% C

5 W  X% i. H  X中国科坛上不乏父子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海洋地质事业奠基人业治铮和他的儿子——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业渝光为中国科学界留下了佳话。* J: F; a) ~2 \( R. E
$ q8 K) X/ L* G: h

% _" A$ N, A8 S( a4 V9 c' d. [# N0 d

0 i/ S" Q( I2 E1 F8 a6 N% i- w% Z有人把石油、天然气喻为“地火”,把勘探者喻为窃火以造福世间的普罗米修斯。令业治铮院士欣慰的是,儿子业渝光后来也加盟“窃火”队伍,成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一员。进入新世纪后,业渝光开始模拟实验一种新的“地火”——“可燃冰”。
# V) g. v4 g% ~ # g5 Z4 Y/ u" A, w
业渝光本来不在海洋地质系统工作。他1965 年考入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毕业后先后在山东栖霞化肥厂、中国市政工程设计院东北分院工作。1982年,当时主持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常务工作的两位副所长正落实业治铮院士1980年讲话精神,积极为组建测年实验室而调兵遣将。恰在此时,业渝光考虑到父亲每年有好几个月工作在青岛,常常是孤身一人,需要陪伴和照料,于是,通过原单位发了一份商调函过来。考虑到业渝光所学化学专业正是建立测年实验室急需的,于是,两位副所长当即签字,同意将业渝光调所工作。就这样,业渝光携家小到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来了。半月后,父亲来所里处理公务,他对儿子只叮嘱了一句话:“你不是学地质出身,今后会有很多困难;要想让你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地质工作,你必须补上基础地质这一课。一点一点积累知识,一步一步干吧!” 9 I5 H. b3 S  k5 X. q2 r0 }
通过不懈努力,业渝光逐渐崭露头角,后来被提任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测试中心主任,先后被聘为吉林大学硕导、中国海洋大学博导,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5 Q: U$ C' p: }$ P  q+ u % |* s" g$ N, ]: c7 S
2003 年春节。业渝光原想利用春节回南京探亲的机会,把这一喜讯告诉卧病在床的父亲。事实上,上个春节期间,他已经把合成可燃冰的事情向父亲作过告白,当时他贴着父亲的耳根说:“爸爸,我们在模拟实验一种天然气水合物,俗名可燃冰,这是一种新能源……”他向昏睡中的父亲介绍了可燃冰的前景、各国模拟实验现状,并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了本所模拟实验工作的进展,还向父亲展示了可燃冰点燃后的照片。他看一眼父亲,没有回应。他痛苦地想:假如父亲没有病,他老人家一定会高兴异常,不但会问这问那,甚至会驱车去青岛一饱眼福。要知道,父亲一生关心国家的能源战略,并为此花费过很多心血啊!他坚信父亲已经听到了他的话,坚信父亲听后很高兴。但是,正当他做着回南京探亲准备的时候,传来了弟弟从南京打来的电话:父亲去世。父亲去世时间是2003年1月3日。业渝光和妻子当即朝南京赶去,一路上悲痛难忍。他想起了古人“朝闻道,夕死可矣”那句话,不知道父亲在上次是否听到了他的告白,是否知道了可燃冰;如果听到了知道了,父亲在西行路上也是快慰的;但是,父亲到底是否听到和知道了呢?这成了永远的谜,成了业渝光心中永远的痛。3 A3 R/ g  G% P7 w8 h
% Z: o  F% |# D7 `+ i* Z
业治铮4 F: _; W! Q! Z+ @( h& h0 O4 I1 o
主要论著% K- s' A1 P$ o/ w
1.郭文魁、业治铮,云南巧家永善一带地质矿产,资源委员会经济地质丛刊,1942。
" E% C1 i# r) L7 A0 j- [$ w& r2.郭文魁、业治铮,西康会理一带地质矿产,资源委员会经济地质丛刊,1943。0 Q8 }+ y$ g! ^# _) X- y
3.W.K.Kou and C.C.Yeh,Preliminary Note on Quaternary Glaciation of Northeastern Yunnan,Bull.Geol.Soc.China,1944,24:115~124.* N5 ^  _0 w# D# W: M7 v
4.Y.Hseung and C.C.Yeh,Note on the Fluoresoence Test of Bentonite,American Mineralogist,1949,34(11~12):896~897.
8 {* Y+ A% n( e* Y5.业治铮、戴广秀,松江省桦南县鸵腰子区含金砂砾之机械分析和矿物分析,地质论评,1951,16(2):38~56。" ^0 R4 Y0 P! b7 S. {& X
6.业治铮、王文远,华北铝土矿的特征与成因,东北地质学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地质研究室学报,1956,1:53~59,图版Ⅰ~Ⅲ。% J7 s" y8 ?: I& j. z
7.业治铮,编制东北及其邻省地质综合图件的方法,地质月刊,1959,7:41~43。' P7 \# }% j! {0 e1 E
8.业治铮、吴锡生,中国东北地区的找磷方向与方法,中国地质,1962,(4~5):29~36。1 R6 n5 O$ m% }$ }, L
9.业治铮,某些海洋地质现代概念及其有关的地质学中基本问题,长春地质学院科学论文集(第1集,区域地质、构造地质),1962年。
6 c/ d% e/ M% |- Y10.业治铮、孟祥化、何起祥,石灰岩的结构—成因分类,地质论评,1964,22(5):378~389。' }( F; y' ]# |+ h# y
11.业治铮、何起祥、孙国璋,震旦纪藻碳酸盐岩石的沉积作用,地质学报,1965,45(4):416~434。, c+ [% T" r+ |% Q6 I4 v. h3 R4 m
12.业治铮、张明书,冲绳海槽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物的初步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3,3(2):1~26。& K/ `8 O1 D4 G# X. u8 ~
13.业治铮、张明书、韩春瑞等,西沙石岛风成石灰岩和化石土壤的发现及其意义,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4,4(1):1~10。8 q5 G* \/ Y' _: b
14.业治铮、何起祥、张明书等,西沙群岛岛屿类型划分及其特征的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5(1):1~14。
5 b8 R5 i' i6 G$ v7 r. f3 ]15.业治铮、何起祥、张明书等,西沙石岛晚更新世风成生物砂屑灰岩的沉积构造与相模式,沉积学报,1985,3(1):1~15。
$ I6 L2 x& n; v9 k16.业治铮,中国海洋地质调查研究进展概况,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8,8(3)。
! d6 Q- t& l* V  Z
' y; @) h) ]7 E9 J<hr/>资料:. z: t% ^- n- n6 x" P( y9 I
1.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业治铮》,2018-08-23,(标题为编者拟)
/ z4 n' k- \% k2.吉林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知名校友 业治铮》,2016-05-11
) h( v  y& ]2 N. x. j3.中国地调局,《业治铮号》,2017-03-01
: \( B8 u: b: {! y/ j$ e  U8 Q. `8 g% }4.中国地调局,《地调百年 院士传记 业治铮》,2016-07-18 / ~3 p) X- ~. j" w
5.科学大院,科学人生·百年,《今天,我们不能忘记他们》,2018-10-01
) M/ \" g6 |% h6. ,《记业治铮、业渝光父子和“可燃冰”模拟实验》
6 S9 x( N6 g0 V! C9 |! M# V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leejiafu
活跃在昨天 14:0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