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h# Z* D' v. O& R
2004年,《科学》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为“消失在海洋中的塑料去哪儿了”,首次使用了“微塑料”(Microplastics)这一专业术语。一石激起千层浪,微塑料很快成为许多学科、众多学者的关注焦点,也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焦虑。
& v4 {; S O5 V 微塑料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类。初生微塑料是人类直接制作的微塑料,比如我们洗漱用品与化妆品里边的塑料微珠、纺织品涂料的塑料粉末和再生塑料颗粒等。次生微塑料是自然环境中的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紫外照射、风吹雨打、波浪冲刷、化学和生物因子作用后,逐渐降解为尺寸更小的微塑料。
# {+ r' ], k) H* |+ M 微塑料的粒度在100 nm至5mm之间,在海洋中分布十分普遍,所以被称之为“海洋中的PM2.5”。
, [. {% o8 a. f- e3 A8 @/ g+ h 1. 海洋微塑料污染最严重的是入海河口和附近的海岸带地区 , @" Z/ Y' p+ R" |" R/ H: l1 v
绝大多数的陆源微塑料是通过河流、降雨、土壤和沙滩冲刷以及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等方式进入海洋的,河流输入是最主要的途径。以长江口为例,其表层水体中微塑料含量有4000个/立方米以上,而河口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含量达到3000个/千克干重以上。
8 b+ s. y4 I u) Q* k! N& _) C 全球每年有4.8至12.7百万吨的微塑料通过河流排放到海洋中,其中60%的比重小于海水,会漂浮在海水中;约有40%的比重高于海水,它们会逐渐下沉到海洋的不同温盐层中,绝大部分驻留在海底沉积物中。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微塑料形态上以纤维为主,推测主要来自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和化纤合成面料的洗衣废水。此外,微塑料进入海洋环境还有其他直接的途径,包括水面船艇的抛弃物、海上油气田的开采、水产养殖、交通运输和渔业活动中产生的塑料垃圾等。
- _% u3 M2 I k; |6 q. j 从河口海岸带、近海到大洋,海水中的微塑料含量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但是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中,由于洋流和季风的影响,都有一个或多个塑料集中区。从全球范围来看,海洋环境中从赤道地区到南北两极海域、从表层水体到深海底泥都有微塑料的报道。马里亚纳海沟的底层水体中,每升海水有2.06个微塑料,而在底层沉积物中,每升有200个左右。
& ~; \( `* n1 l9 ?* @) A- O
% E( s/ b0 o+ y1 S( x" m( A 图1. 近海生物体内微塑料形态(纤维状、薄膜状、块状、圆珠颗粒状等),引自重庆大学吴文楠学位论文(2020) x) X) \ o: V7 c8 f# b
% @- [, @& Z v 2.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内普遍存在微塑料 % t( e7 w2 d: B9 J8 l: W
微塑料在海洋中的分布极度不均,不同海域微塑料的形状、粒径、化学组成和丰度差异较大,对生活在不同海洋环境中的海洋生物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 z; B# _3 L$ i
近岸海域生物生产力水平高,生物体内的微塑料含量也高。近海和海湾的实地调查显示,作为食物链基础的浮游生物体内普遍含有微塑料(图1,图2),从初级消费者蛤类、沙蚕、蛏子等生物到次级消费者的各种鱼类,生物体内的微塑料单位含量有所增加,而作为食物链顶端的捕食性鱼类和哺乳动物体内的微塑料单位含量最高,表现出一种递增的态势(图3)。在远洋的海洋生物中,可能是由于鱼群迁徙和洄游的原因,不同鱼类体内的微塑料数量差别很大,也没有发现规律性的变化趋势。
4 _- U4 B4 ~' i# F, r3 G + [ v( u: `" q& n a. ]
图2. 浮游生物哲水蚤体内的微塑料集中在消化系统内。引自中科院海洋所李庆洁的学位论文(2020)
# |% O; l( N- e6 g: N
- u% {8 n8 H, w( h, `9 s 1 l G# g6 Z- ?% K3 ]
图3. 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低级消费者到顶级捕食者的物种分布。引自重庆大学吴文楠的学位论文(2020) * T! U! K! ?, M2 f" o5 R
$ h3 [) \; R, r2 m# U; s0 E6 h0 W
3.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目前还不甚清楚 % @2 C$ j2 a$ j1 e$ l
目前还没有研究证实直接摄入微塑料会对生物体有致命性影响,但是潜在的、慢性的不良影响肯定有,应受到关注。对浮游生物的实验研究表明,一些浮游生物在摄取微塑料之后,有死亡率上升、繁殖能力下降等表现。对鱼类生物的实验研究证明,大量摄入微塑料会减弱鱼虾类的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患病比例、促使溃疡恶化,但没有直接毒死的案例。 + Q: u# r7 S7 {" k* ]+ b/ C- m0 U
对人类来说,微塑料尚无明显证据证明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风险。微塑料不仅在海洋中无处不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所以,人体内的微塑料不仅来自海洋生物,也来自我们日常的洗漱化妆、食物饮料,我们使用的塑料包装、外卖饭盒,甚至我们的饮用水中、呼吸的空气中也都含有微塑料。欧洲学者根据实地测试结果估算,男性儿童、男性成年人、女性儿童和女性成年人微塑料的年均摄入丰度分别约为41000、52000、39000 和46000个。 ' j* Y) ?2 S' v$ e% s& ]" v7 I* w$ B
但是已经有研究显示,微塑料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炎症、遗传毒性、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坏死等,持续存在体内还可能会产生累积效应,造成组织损伤、组织纤维化、甚至可能有致癌作用。 & [1 K1 l" K' ~0 T, Y; R
0 b9 e, X& F, @; E) _# J4 m* @
2 h4 B c! s* z# s1 b
' G/ t1 D7 z" T+ x% j, a+ r4 o7 E8 d6 \; A$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