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go计划,圆了我的海洋梦”——海洋二所许建平研究员讲述Argo观测历史 - 海洋浮标测量仪

[复制链接]
9 Q! w# v3 i& M! Q4 W; q

【人物档案】

) p/ M" D! q. ~

许建平,1956年出生。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Argo计划首席科学家、国际Argo指导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t5 {" h ?' E3 ^( `9 T& K

1978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当时,我国的海洋调查基础非常薄弱,海洋科研条件十分落后。我所从事的海洋科学研究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学科,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水平的提升离不开长期观测及观测数据的积累。但是,大范围、准同步和深层次调查资料的匮乏,一直是制约该学科发展的瓶颈。因此,能让我国广大科研人员和国外科学家一样同步获得高质量的海洋环境资料,有能力参与涉及区域、全球尺度的海洋与气候问题研究,成为我毕生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 M2 ~( g2 M2 |; A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海洋调查使用的颠倒采水器和颠倒温度表等海洋观测技术都是机械式的,即使后来用上了电子测温仪、抛弃式温深计和温盐深测量仪等电子感应式海洋观测技术,也必须借助海洋调查船、商船、运输船甚至渔船才能进行观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调查人员开始借助卫星遥感方法来反演广阔洋面上的海水温度、盐度和洋流,以及利用抛弃式自动剖面浮标测量海面以下的海水温度、盐度和海流等,并利用卫星定位、传输观测数据,足不出户也能获取远在千里之外,甚至南北极深海大洋上的海洋环境要素资料,因此被称为“海洋观测技术的一场革命”。

3 \- m; C/ r! |# a( } d% |

1999年9月下旬,在杭州举行的中美海洋与渔业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中美双方通过了一个新的合作项目,即“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洋观测(Argo计划)”。当时,我作为中方代表团的一员临时受命参与该项目的组织实施,要求利用参加国际会议等机会,迅速跟踪国际Argo计划的进展,了解该计划的科学目标,以便中国择机加入该计划。当时,我们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国际科学计划。据美方代表介绍,该计划于1998年提出,目的是要借助最新开发的一系列高新海洋技术,如自动剖面浮标、卫星通讯系统和数据处理技术等,建立一个实时、高分辨率的全球海洋中、上层监测系统,以便能快速、准确、大范围地收集全球海洋0米~2000米水深范围内的海水温度和盐度资料,有助于了解大尺度实时海洋的变化,提高气候预报的精准度,有效防御全球日益严重的气候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威胁。

3 w, W8 q" k3 h+ n. I8 `7 `

显然,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通过赴美实地考察、邀请美方海洋科学家到华访问、讲学,以及参加国际Argo科学组组织的相关会议等,对这项国际大科学计划终于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之后,我执笔起草了《关于我国加入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计划请示》的技术报告,提出了“批量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海洋观测技术,在邻近我国的西北太平洋海域构建Argo大洋观测网,对海洋上层的海水温度和盐度进行长期、实时和大范围监测”的建议,得到了国务院、科技部的高度重视,并立项给予了长期支持。

; D) U1 o* H! q, L* ~8 I; u3 h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Argo计划及其Argo大洋观测网建设已经从刚开始的跟跑,发展到在某些领域有能力与一些发达国家并跑。

0 ^. r# X' R/ T2 _

中国Argo在邻近的西北太平洋、东印度洋和南海(简称“两洋一海”)海域构建起了由100多个浮标组成的大洋观测网,形成了我国对“两洋一海”区域长期、实时、高分辨率和大范围实时监测的能力,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中的空白。国产剖面浮标的批量应用,创造了我国海洋观测仪器设备用于国际大型海上合作调查计划“零”的突破。由此创建的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和北斗剖面浮标数据服务中心(中国杭州),不仅使我国成为国际上9个有能力向全球Argo资料中心提交经实时、延时质量控制数据的国家之一,而且还成为世界上3个向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提供浮标观测数据服务的国家平台之一。研制的全球海洋Argo网格资料集,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空白,也使我国成为第6个公开发布类似数据产品的国家。Argo资料及其衍生数据产品的公开发布和无条件免费共享,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和全球气候变化专项项目,以及一批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部属教育、科研院所开放实验室等部门和单位资助的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深海大洋研究有关的项目,为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7 }9 L2 O2 \& c0 j

统计表明,自1998年以来,46个国家的科学家在全球23种主要学术刊物上累计发表了3446篇与Argo相关的学术论文,其中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达520篇,排名世界第二。Argo计划不仅是本世纪我国海洋领域参与的唯一一个国际大科学计划,也是我国海洋调查史上参与时间最长、收效最显著的一个国际海洋合作调查研究项目。

/ Q4 C; m( B5 s, F. A) j

回顾过去40年的本职工作,前20年,主要从事海洋领域近海物理海洋环境与海洋动力过程的研究,海上调查的足迹几乎遍及了我国的黄海、东海和南海。在这期间,1984年11月~1985年5月,我随“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出征南大洋,成为我国首次南极考察队的队员。1986年~1987年赴德国进修学习,跟随“流星”号科学调查船参与了该国对北大西洋的海洋环境调查与研究。1996年~1997年赴英国进修学习,利用卫星遥感反演技术研究我国南海的海洋环境状况等。之后的20年,主要参与并主持了国际海洋合作调查及其全球Argo海洋观测网建设,负责中国Argo计划的组织实施。我带领一支年轻的创新团队,将收集物理海洋环境要素资料的区域从我国的近岸海域拓展到了整个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大洋以及部分北冰洋海域,从而幸运地成为首个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系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圆了我的海洋梦。

9 {' t( [( R' t! W6 A# d6 X

(来源:中国海洋报)

" p0 Q) j0 W3 l8 G9 @4 E% s, q & F- {& G' Y2 {1 T J ) v/ K# b0 u: c& D- r4 ^' |: |4 J! V P + x) ^7 L* N3 P# Y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史有明
活跃在2024-1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