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r6 _, p! v$ D
' L# p1 H% z; K% n+ a 海的爱太深,时间太浅。 ) q- ~& V ]4 H4 r
日前,大型海洋人文纪录电影《大洋追鱼记》首映式在济南举行,主创人员代表与现场观众互动,分享了拍摄的过程和感悟。 % Z0 y" b, }4 l8 T) ~5 I3 A
山东古称“海岱之地”,半岛地区海岸线长达3345公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大洋追鱼记》这部影片聚焦远洋,用影像触摸蔚蓝,由山东火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摄制出品。 1 q9 Y4 p! f* M* L' W3 o7 u
全片记录了鲁荣远渔267、268(下称267、268船)金枪鱼延绳钓船的船员,在印度洋上的生产劳作场景和精神情感世界,展现了中国远洋渔民的勇气和坚韧的品格,诠释了开拓进取、挺进深蓝的海洋文化。 6 K6 H, X( ^7 {* u) P
追梦的赞歌 . j8 O$ |8 [# W! [ x$ U) A
大洋的深处,是一片狂野而未知的湛蓝。 ' v" l6 J5 V2 O2 v2 g; x l
2019年12月25日,靖海集团有限公司的两艘远洋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即将出航。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远洋渔船上,《大洋追鱼记》拍摄团队跟随他们一起出发,用镜头记录在印度洋大浪中奋力前行的渔船上的故事。
9 h1 _! l* B2 X) Z0 o 在影像或文字资料中,海洋是唯美和浪漫的代名词。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虽然描述的是人类与大海搏斗的故事,但也让人充满了对海洋之美的向往。
8 v# E$ a0 X( v1 p2 `, N 大多数人对海洋的定义是吃海鲜、吹海风、晒日光浴,但理想和现实差距较大。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航行,远洋船员会面临想家、晕船、孤独、紧张的劳作等境遇。
4 i0 G' M, s5 I$ z1 j7 M 2020年元旦,来自天南海北的船员,在向远洋行进的渔船上迎来了新的一年。
+ B, K% z8 S3 f* N& c 远处传来一阵歌声。“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看你……”原来是船员们聚在一起听李宗盛的《漂洋过海来看你》这首歌。有船员说:“在这里根本没有漂洋过海来看我们的人”。
' d/ m1 O [+ |! X X$ ^9 X 想家和孤独是所有船员最先遇到的难题,267船厨师文茂树的母亲几个月前刚过世,想起独自在家的老父亲,他泪流满面。 & q* R- Z+ u& N% ~& z& ?
谈及家庭,每个人表情都不同,有边笑边讨论的,有抿着嘴回味的,有蹲在角落抽烟的,还有默默流泪的…… 0 Q8 ?, k' m2 i- F( Q7 P
除了思念之情,大海上隐藏的危险无时不在。
$ c" T. L$ z' i 2020年1月20日,267船的鱼线滑轮出了故障,钩卡打伤了一名叫拉莫斯的外籍船员,大家纷纷过来帮忙。 & P: _& s* e" i/ @2 D
镜头定格下这样的画面:船员们一边拉鱼,一边努力将身体向后仰。一个大浪冲上甲板,海水打在他们脸上。船员们根本腾不出手去抹眼睛里的海水。他们在甲板上被海水冲刷、被汗水和血水浸泡。 0 k, h4 p7 W" O- e
白天下饵,晚上起钩,两班轮流,24小时作业。一天最多能钓到近百条金枪鱼。船员们不仅没有惧怕风浪,还与风过招,与浪周旋。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2 k( f; M; _4 B/ x% S: k3 Z
有一位船员说:“为了让我的老婆和孩子过得好一些。”另一位船员则兴奋地诉说着,等这次航程结束,他就和未婚妻结婚。 : o: s$ ]% E6 E4 [ C5 U! ]
影片中,这些鲜活的人物身上所展现的精神更易触动观众共情、共鸣,多声部的个性化人物形象和交织性人物群像共同构成了叙事经纬线,使得影片更具魅力和人气。 9 c7 e2 S: {) a4 q% d0 I7 e) N
远洋渔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影片采用“大主题、微叙事”路径,深入事件现场,贴近具体人物,讲述有温度的故事,渔民远离故土、奔赴远洋,在被称作“风暴”的渔汛里捕鱼;他们的家人面临的则是漫长的等待、默默的隐忍,《大洋追鱼记》中的渔民只是庞大渔业群体的缩影。 & R; ` ^8 C& W3 {) m: I
大洋的呼唤
6 i7 ]* E1 e/ [, x. J 金枪鱼拥有水滴体型、新月状的尾巴,是鱼类中的“马拉松选手”。金枪鱼的一生鲜有停歇,每年游动的距离可绕地球一圈半。无论是炎热的赤道,还是寒冷刺骨的极地,它们昼夜不停地游动,疾驰而过的金枪鱼群,亦是大洋中的一道美丽风景。
$ T6 E8 H. X# L% G 为了捕获它们,船员们需要比它们更勇敢、更勤奋,要想拍摄捕获金枪鱼的画面,同样需要历险。 4 y# Z/ Q) X4 P9 l7 C$ D2 y
金枪鱼生活在大洋深处100-400米,为了拍摄到金枪鱼被钓上来的水下过程,摄制组自制辅助工具,让水下摄像机紧紧贴住船底。
4 L$ T( f4 J0 ` 困难再多,拍摄不能停。导演井建民的团队只能想各种办法克服:为防止摄影器材被海水腐蚀,拍摄时必须把摄像机包裹起来;三脚架三天两头便需要修理,否则会因为湿度、盐度太大而拉不动栓。 2 T# n3 ?) r7 i8 a+ y( K0 X
金枪鱼延绳钓悬浮于大洋表层,随流漂移。在金枪鱼的钓船上,无论放钩、收钩都是在行驶中进行的,船头的风浪会迎面扑来。摄制组努力拍摄了无数次,最后终于拍到了电影中非常精彩的水下上鱼场景——这也是整部片子的高潮部分。
3 W8 E+ Z& X- X" H" g% ~ 很多场景都是摄影师在近乎眩晕的状态下拍摄的。井建民介绍:“风浪大的时候,要把三脚架用绳子固定,将摄影师捆在围栏上,还需要另外两个人每人拴一根安全绳抱住摄影师,帮他保持平衡。”
- e J. z! @* I$ Q* _! Z2 K 从捕捞到金枪鱼端上餐桌前的每一道工序都有细致入微的讲究。影片呈现的金枪鱼处理过程,不免让人想到日本电视台NHK纪录片《难以置信的手》,“我的手,懂得跟金枪鱼沟通,只有在市场里,靠一双灵活的手工作的人,才懂得这种沟通方法。” * |% q+ p# ~$ K4 b/ J! E
《大洋追鱼记》中同样有一双双令人难以置信的手。267船二副张道报在影片中展示了金枪鱼的处理过程,在风机的吹拂下,金枪鱼要处理得像“馒头”一般圆润才算成功,否则卖不上价。据张道报介绍,金枪鱼要历经三道包冰工序,在他看来处理过的金枪鱼宛如一件件艺术品,“多好、多美,自己也有一种成就感”。
5 i+ _+ ~5 S% X* U6 a 拍摄团队克服海上摄影的种种困难和生理、心理的不适,历时三个半月圆满完成拍摄任务后,几经辗转,于2020年3月9日回到国内。《大洋追鱼记》这部影片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才最终完成后期的剪辑制作,副导演王震的手指因为长期剪辑视频至今无法正常弯曲。
7 G' x3 ^5 M3 N. E- Y- p) ~. m 影片充溢着被大海雕刻的、被海浪捶打的、被海水浸润的情绪基调和情感状态,以丰富的视听语言和极致的影像书写展现远洋的绝美风光,亦展现了中国渔民远洋搏斗的悲壮。摄制团队用摄像机定格了这三个半月的远洋记忆,他们和船员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金枪鱼”。 . V# D) X; V0 }6 a
别样的回响
( Z" g9 F% B1 l9 g- w8 u" [$ l& E# [ 2020年元宵节的晚上,印度洋上起了台风。
/ W" Z) g# t3 v7 u& a 夜深了,船舱外伸手不见五指,呼啸的海风夹杂在孤单的马达轰鸣声中,海浪一次次拍打在甲板上。船舱里的物品因为船摇晃的幅度太大而东倒西歪,桌椅从房间的一个角落滑过去,再滑回来…… 6 T) f8 {3 `7 V9 j8 x
风雨过后,阳光给海面镀上了一道道金边。267船船长梁向前统计完数字,吃了一惊,昨天收获1.8吨金枪鱼,是出港以来捕捞产量最高的一天。 5 z9 k) U- @+ J& |' q& I
梁向前高兴地拿出相册,指着相片说:“今天是我女儿的生日,是女儿保佑我今天获得丰收,我得感谢我的女儿。”在精准的视听语言表达之下,观众不仅能在心理感受上认识这个角色,还能感知一份带有遗憾的亲情。 % z! S8 L& T; T9 k3 X9 h8 o
影片中记录了梁船长的一次“豪赌”,在转移渔场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海猪。梁船长决定“富贵险中求”,“赌对了就发个小财,赌错了就全军覆没”。
6 h$ d9 {1 i' n 运气的天平总是向勇敢者倾斜,随着一条条体型庞大的金枪鱼被打捞上船,这一天就捕获了1.5吨金枪鱼。 + s/ l; Y0 P: J) N7 H5 D1 w4 W% @
他们认为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还沉浸在“赌赢了”的喜悦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他们第二天起钩时,从海里拉上来的却是一个个鱼头。如果不是因为海猪的围猎,保准又是一个丰收日。 % \. J% c7 h5 h
借助各种拍摄手段和技巧,影片以壮观的视觉效果记录了这群“孤胆英雄”,让观众仿佛跟随电影中的渔民一起经历远洋上的惊涛骇浪。
7 z4 ]8 l0 z2 d. Y 远洋捕捞出海的时间漫长,船员每次回来后都要休息一段时间,有的厌倦了海上的漂泊,就不愿意再度出海。井建民介绍:“渔船上除了几个职业船员外,都是新手,得有一个学习、熟练的过程。” 8 d) R. ^( V! D
《大洋追鱼记》的美学特征在于用镜头穿透现实、以影像呈现真实。影片中的渔船总是孤独地穿过辽阔的海平面,而在渔船上,他们同舟共济,一种集体概念慢慢出现,这是由劳作带来的“共同体意识”。
# ~" x8 @- k. E9 L3 S 夕阳西下,太阳在天际的尽头落下一半,整个海面被染成金色。或许,并不是时间、海洋给予回报,而是自然给人所作的努力予以回报。
/ b2 A8 d9 [, I# l- ?8 E) R 美国纪录片学者比尔·尼科尔斯认为,纪录片的宗旨在于表现真实的世界,直接观照现实世界以及真实的人,讲述真实世界里发生的故事。 # b h. R( h' l0 U
《大洋追鱼记》运用内聚焦视角,轮流采用多个人的视角对故事进行更为全面的叙述,多阶段、多角度地表达同一事件。尤其在零聚焦视角的铺垫下,由大而广的宏观描述转为小而精的个体叙述,这种方式也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别样的海洋回响。 2 X3 t# M; o# d6 z6 v) ]" r
作为一部人文纪录电影,《大洋追鱼记》在满足公众“窥视欲”的同时,激发其“好奇心”,引发公众对渔业群体的多方面思考,这也是影片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 ~6 }4 q" F* T2 t) D" e$ @+ f$ | 风雨远洋路
9 s+ B, p0 ~$ P/ L2 n% R' I0 t “拍完第一部之后,他说再也不去了,结果没出一年再次出发奔赴远洋‘作战’,我算是上了他的‘贼’船了。”王秀玉既是影片的编剧也是导演井建民的妻子,她开玩笑说。 7 h2 O2 e* X8 G9 `& }( O& | X6 F$ V- ^
2019年1月,井建民第一部远洋题材纪录电影《大洋深处鱿钓人》上映。时隔4年,2023年10月,他的第二部纪录电影《大洋追鱼记》上映。尽管拍摄纪录片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井建民出于对海洋的热爱以及想要拍摄海洋纪录片的愿景,正在筹划拍摄第三部,他计划以故事片的方式讲述中国远洋渔民的故事。 & Q1 Z: A) \" ^$ n! v1 s6 t: `
井建民力求打破同一表现主题中陈旧的视听语言,寻求新的表现方式。与《大洋深处鱿钓人》相比,《大洋追鱼记》的视听语言更为精准独到、叙事方式更为丰富多样,艺术表现力也有所提升。
# ]/ \. T! z# i* ?# O 影片中的一些场景多采用中近景镜头的反复切换,配合冷暖色调的对比,并以近景或特写镜头拍摄演员面部表情。以全景镜头平移加“一镜到底”的方式拍摄,在连续的镜头移动中让景框始终跟随人物,体现出缓缓流动却不以人物意志为转移的时间感,整体风格并不煽情,却在情感宣泄的有意克制中显现出艺术的感性之美。 ' h/ {% ~3 w5 q" [( S4 g3 c
在影片开头,268船船长杨原波的爱人准备了丰盛的家宴,为老杨送行。而267船船长梁向前的爱人则包了水饺,大老远跑来码头,送到即将登船出海的老梁手里。当地有句老话,送亲饺子迎亲面,老梁与船员们分享了热气腾腾的水饺,他难掩内心的不舍,动情地拥着爱人说:“特别香,谢谢老婆。”
) h4 j9 k* N. m ~3 ?1 a' g- f 真实记录是纪录片固有的内在属性之一,通过与主题契合的影像技巧赋予影像资料以现实价值。而与海洋渔业文化相结合,可以使纪录片在唤醒渔业文化意识、助力渔业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 e) a- ^" y" e" o# u C
在影片中,2020年1月14日,随着又一轮夕阳沉没在晚霞中,鲁荣远渔267、268平稳驶过“南天门”(赤道)。当夜幕降临,267、268船分别举行祭拜龙王仪式,祈求保佑平安、丰收。
: q& u5 c3 N6 N0 z% |$ w( \ 渔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在水产品捕捞的数量和种类,配套加工的质量和效率等全产业链上皆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曾经被一代代老渔民奉为圭臬的渔俗文化却逐渐落寞,很多新生代渔民不再保留拜龙王等渔俗活动,影片保留了部分文化场景,通过平拍、俯拍等镜头的运用,让观众在了解历史发展的同时,更能体会远洋渔业劳作中的文化韵味。
( _/ z' B: t$ E 《大洋追鱼记》通过解码“蓝色基因”,将中国独有的海洋文明史和丰厚的资源转变为海洋文化软实力的银幕形象,以影像为媒介向各地输出了民族精神及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探索和重塑人类与海洋的关系提供了崭新的可能。 + ^: E% C! ^* Z5 ]2 W
渔民在历史长河里穿行风雨、逐鱼而动,山东人淳朴、大气又兼具海洋渔民勇敢、豪爽的气质品格日渐形成。影片讲述的是中国人的海洋故事、时代故事和奋斗故事,也表现了中国人敢想敢做、敢拼敢闯、敢试敢为的海洋精神。
, ]! k% u& N, S7 Y% O* n 在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影片对讲好中国海洋故事,传播中国海洋文化,弘扬中国远洋人勇闯大洋、走向深蓝的开拓精神,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 g( ]+ T% j4 c, j! O- |5 j4 |
(大众日报记者 刘兰慧 报道)
! S# s* W+ ~8 [) Z7 k& C
' R& C9 h3 Q* J, g6 x6 x+ d
k8 r2 X. A% \2 U
4 v1 o4 ]5 w# @+ I/ k A4 S1 T4 X. d3 M( |: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