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舟山水下考古工作站会同嵊泗县文化部门在嵊山海域展开了地毯式水下文物陆上普查,已发现2处水下文物疑点,它们分别是壁下张其山清代沉船遗址和嵊山铁锚坑水下古文化遗存。
: H6 a( P0 C* a" Z! l舟山水下考古工作站陆上调查队一行在嵊山镇壁下社区获知,张其山后沙角有1艘夹板沉船。相传清代末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夏日,有1艘英国“白相船”在张其山附近游弋。突然,天空乌云密布,转瞬在天际幻现出1条“巨龙”。船员惊惶不已,纷纷向空中抛洒银圆,哀求“巨龙”饶命。“巨龙”未与理睬,船长急令开炮。“巨龙”被激怒,飓风大作。未几,将“白相船”卷起砸向龙牙桩礁碎裂沉没。
/ p$ K& k2 S w/ `$ d这个故事乍一听有点荒诞不经,但调查队在枸杞乡龙泉社区王姓老人那儿也听到了同样的版本。王姓老人还声称,其父年青时目睹此情此境,并在岙口拣来一堆漂浮在海面上的船板。同村张姓船老大也说,大王社区小石蒲於其来(已过世)于上世纪40年代前后,在张其山后沙角"螺螺礁"(龙牙桩礁)附近水下攻淡菜时曾捕获1枚银圆,传为该船船货,现下落不明。由此让人猜想:故事的背后很有可能隐藏着一个真实的海难事故。
0 A2 d5 o1 e, `6 K" d# x水下文物普查队随即在周边村落展开地毯式搜寻。幸运的是,队员们在枸杞乡大王社区许家门口发现了1件古船残构,系主人于2000年在一次大台风后从村落小沙滩拾得。这与枸杞王姓老人父亲在岙口拣到船板有惊人的相似。古船构件残长188㎝、宽23㎝、大头厚46㎝、小头厚40㎝。疑为船体"底鸟"或"陔鸟"木构件。因长期遭受海浪冲刷,海水浸泡,日光曝晒,古船鸟构件棱角浑圆,通体漆黑,表层腐朽严重,象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显得干瘪而又老态龙钟,估计年龄在百岁以上。
9 E- t$ A1 ?/ M5 V! i* }百年古船鸟构件的发现印证了上述故事真实的一面。先说张其山,岛形狭长,称名长屿。由方言演变成张其。岛呈西北-东南走向,长750m,宽250m。最高点海拔61.3m,位于30°47′30&rime;N. 122°43′16&rime;E。清光绪《江苏沿海图说》载张其山西名女马褥。也译作女人马鞍岛。仅就其西名由来也可见晚清时期西方人对该海域诸岛关注程度之一斑。壁下、枸杞老人争相传说张其山清代沉船系来自上海英租界的"白相船"是可信的。进一步推猜,英船在张其山附近游弋的主要目的是对该海域进行航海测绘,兼有来嵊山海岛"白相相"的意图。
6 C n; B; }( N; Z3 S; l4 g8 D再说沉船位置龙牙桩礁,位于张其山南250m处,由3块高20.8m、20.7m、11.3m的明礁东西排列组成,礁小且尖,如木帆船船头上的"龙牙桩",因名。龙牙桩礁周围水深10-20m。调查队根据该处地理环境和水文条件分析,游弋在张其山附近的英人测量船突然遭到龙卷风或雷雨西北风的袭击,最终失控葬身在犬牙交错的龙牙桩礁是可能的。8 T" W! k4 Q! l! D. q3 V! T0 B
最后,调查队作出了一个大胆且不失谨慎的推断,认为张其山沉船疑似突遭龙卷风或飓风等自然灾害,最终失控而触龙牙桩礁沉没的西人古船。
- n1 V1 y# k3 k此外,舟山水下考古工作站陆上调查队一行根据嵊山镇泗洲塘社区夏老大、陈钱山社区朱老大提供的信息,对嵊山满咀头铁锚坑水下古文化遗存进行了实地勘察。调查队发现,铁锚坑因百年前有1篷千斤四爪大铁锚嵌在石岩中而得名,且该处形势险要,水深10m左右,最深可达30m。究其由来,嵌在石岩中的铁锚应是来自嵊山外洋的船只,在雾天碰撞铁锚坑外壁崖石后,船体剧烈振动,致使趴在船头的铁锚发生跳锚现象,坠入深坑使之然。时至今日,每逢大潮讯,大铁锚锚刺常会露出水面。基此,调查队推测,嵊山满咀头铁锚坑附近海域可能存在该船遗骸。
\$ V4 { Y* v7 z7 J# S嵊山古称陈钱山,又称尽山,位于长江和钱塘江入海口交汇处,是古今海舶通往日本列岛、朝鲜半岛的必经海域。史载北宋徐兢奉使高丽即于此放洋。可以想见,嵊山海底可能埋藏有丰富的沉船遗址和水下古文化遗存。它们都是舟山海域不可多得的水下"宝藏",在今后或者不远的一段时间里将陆续浮出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