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 n' g( ?- V* m* d" a
' [& U: B/ t0 p( \8 q
9 K# O$ W* X* ?5 V I' d9 } 6 I1 i- ?) I4 f( `; p( {* a
- `0 K; m9 M' l' [! B: G0 `& S + @1 w9 K9 O% r6 F# s) K# Y
“哇,我第一次见到科考船!上面有好多实验室和设备,科学家们用它们来研究海底的秘密。我觉得特别酷,将来我也想当一个海洋科学家。”从“大洋”号科考船上下来,一个9岁的小姑娘满脸兴奋地说道。19日上午,她和哥哥一起来参加浙江省科协的“走进新质生产力”系列科普活动,这期由舟山市科协和海洋二所承办的活动带着公众走进了“大洋”号科考船。活动一经招募,就点燃了近千组家庭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 U) ]8 {- q) L- I( J
7 L" S& E4 R1 V, R% F5 c- \( | v; P ' S4 B2 G' V1 n1 c) z
: |) d9 ^* p) u& |( ]/ ~1 W+ J5 c( m* F
+ a# L9 Y! P' f- F- Q) Q
: G1 f9 l n( {& P3 Y" o
海洋,这片广袤无垠的蔚蓝,覆盖地球七成以上,却是人类认知最少的区域。从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开启大航海时代,到英国“挑战者”号环球海洋考察、“阿尔文”号载人深潜器进行深海探测,再到“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人类探索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
6 g9 L) j+ e3 Q* y
而海洋科考船是探测海洋、研究海洋的重要平台,它们载着科学家在海天之间乘风破浪,为我国海洋科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站在新时代的潮头,深地深海也是新质生产力八大未来产业之一,正成为驱动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次活动带着120组亲子家庭踏上了探秘科考船之旅,一览“大洋”号的风采,亲身体验中国科学家在海上的工作环境,了解真实的海上科考生活,感受那片蔚蓝之下,每一滴水珠都蕴藏的无限可能!
; l% ]/ C. j/ m, @4 U, Z% o4 ^8 {+ n9 q * l- `$ z2 P @) }
L6 S9 ]7 h4 h m4 Z
# h2 i) M0 D9 @, i) {7 q + R; Y5 G' t: }) q- L X
( B0 ]7 S. I6 t' I& U* b) f
零距离接触科考船
- C j6 v# P ]) U8 k. G* P
科研基地里还有个藻种库
( F% ?0 [0 E9 D& b9 b" z “大洋”号科考船是我国自主研制的4000吨级科考船,宛如一座漂浮的科研堡垒,屹立于碧波之上,承担着海洋综合探测与科学研究的重任。晨光初照,海面上泛起金色的涟漪,“大洋”号的身影显得格外壮观。孩子们和家长们在船长杨江志的引导下,踏上了一场充满惊奇与发现的科考之旅。
* y4 x6 z& o. S5 c# {. c5 y8 k
9 s* K- u) H6 u2 _0 I, e# Z
6 W% U2 r7 S: r
- m" S+ e1 W: B: e7 a# ~. f, ?% t
2 P: R/ I* z6 B9 `) f: g
6 F. P0 y$ c7 t6 T5 a0 R 沿着狭长的通道,一间间舱室依次展现在眼前。杨江志船长领着大家穿梭于各个舱室之间,详细解释其独特功能与科考仪器的精妙设计。从宽敞明亮的起居室到设施齐全的餐厅,再到充满科技感的实验室……船上的科考生活真实地展现在了大家面前。
6 ^/ L$ R" f/ L
! A/ ~9 q/ C7 {$ O' z8 Y' @0 x5 R
0 j! a: c/ k ?* d7 F
; k) J: N+ b, v3 m1 e3 Q
$ ^5 r, e. h' K' F
! M/ O0 F2 i$ J0 i 参观途中,孩子们还被邀请进入驾驶室,感受了一把“掌舵者”的感觉。看着操作台上的各色仪器表盘,仿佛看到“大洋”号在无垠的海洋中破浪前行。
/ v, Y% {9 W2 Y# J' \ P “这次参观让我真正意识到海洋研究的重要性。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技术,比如声纳和水下机器人,探索未知的深海领域。我本来就对工程学比较感兴趣,原来在海洋领域也有这么多学问。”即将步入初一的俞睿源目光炯炯,兴奋地跟记者诉说着自己的感悟。
0 \6 D; V X+ I2 R
* Y; [9 g2 |# n9 t: j7 ?' O
" L& ]/ G/ l; C
& V+ m1 C1 w4 c- X" {# t- K
# G* L, F6 p. ^' J' p
& V& P/ Y7 n* u! a0 q 孩子们还走进了海洋二所舟山基地,这是一个集深海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为一体的科研基地。基地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科研设备,从精密的测量仪器到精巧的水下机器人,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人类挑战深蓝的故事。科研人员耐心地向他们介绍,如何通过这些设备为科考船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确保每一次海洋探险都能安全、高效地完成任务。
# N5 Q5 x$ H) k. M3 F9 x$ K* Q
3 K9 u, \- g4 p ) |' O# M- Q- s9 L+ T; o
: }( ?5 g+ l6 J) L9 \
3 B/ A% ]/ o- g" d$ U
7 o+ {7 I, r& g4 L6 T
$ J& \, f M. h* B5 z" k
7 i4 ?" f7 T2 ^) O# R( ` 1 r) [! p; u; @( t
3 M; r0 k* S. c% ^5 Z
2 _8 `( U8 ], Z0 q* K4 m/ D
在微藻种质库,科研人员告诉大家,目前藻种库存有700多株微藻,主要分为三大类——甲藻、硅藻和绿藻。“大家知道藻类有什么作用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可以制作保健品,有的提到可以用于化妆品生产。科研人员继续补充道:“微藻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们拥有强大的光合作用能力,能够高效地吸收二氧化碳,参与生物固碳过程,同时还能净化污染的废水,保护我们的环境。”
! b6 ]7 o$ K6 r0 O) y
参观完藻种库,孩子们又迫不及待地围在显微镜旁,仔细观察起藻类来。“看!它有鞭毛。”一个孩子惊喜得声音都提高了几分,兴奋地嚷道。“这个小朋友说得对,”科研人员赞许地说道,“这就是一个带鞭毛的藻类,它能够自由游动,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
8 ?# j/ |% I5 v* T9 q . {" M/ W; X3 _0 D& l
* X: } H! ? `8 l$ n
7 B1 t8 j, J6 {! |/ i 0 a; J m0 t3 K& p/ f. V1 v
9 Z m) V9 K: T% E/ [0 F# H 从南极回来的科学家分享科考船的秘密
( Q \+ Y+ m" e r9 {: L) i 从一碗蛋花汤读懂海洋科学家到底做什么
0 _. k4 j( S9 Z. q
参观结束后,来自海洋二所的副研究员张海峰和龙钰为孩子们呈上了精彩绝伦的科学分享盛宴。张海峰博士长期从事南极考察与研究工作,先后参加我国南北极考察、大洋调查等十余次,他满怀激情地向孩子们讲述着二所那些科考船的传奇故事。
- a1 m. {6 @" R! g4 {5 I0 Z" i “大家知道大洋号和向阳红10号这两条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分享一开始,张海峰就向孩子们抛出了这个问题。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我知道,他们的推进器不一样!”“对,这两艘船的推进器明显不同——大洋号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直叶桨推进器,而向阳红10号则采用先进电力推进系统搭配全回转舵桨,各有千秋。”张海峰还跟孩子们科普了两艘船的差异,“它们一个有鼻子、一个没鼻子!从
专业上来讲,这是两种不同的船舶头部构型,大洋号的船艏叫前倾(型)艏,而向阳红10号,船艏处水下的位置则长了一个大鼻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球鼻艏!”
; o, D! M$ F I6 I: E! O4 e ]) P% |: I9 ^1 `& [
, K: i$ R% b" i
3 E2 n& X( j* Y 2 d: H8 \0 C' P' K8 a9 o4 v+ I
& T+ R8 B# `0 ]1 h 接着,张海峰又跟大家分享了科考船里的明星——“雪龙”号。“雪龙号没有大鼻子,这是为什么呢?”张海峰告诉大家,一方面,破冰船的航行速度并不是最重要的指标,更重要的是,破冰船要通过船艏挤压、冲撞才能破冰,长这么一个大鼻子实在是影响工作效率,甚至还会带来额外的安全风险。雪龙兄弟携手并肩,形成了我国当前“双龙探极”的新格局,对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6 l( a) d+ b# ~9 @
k6 h( I3 _7 @- @/ Y' n : P5 h- W) H3 C4 M1 E
* }) e8 {. A$ L! ]
* T( l5 V n9 v+ Q2 z3 m 3 i: F- U9 ~3 I6 e: x
龙钰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北太平洋西边界流动力学及营养盐输送研究。“海洋科学家做什么?”龙钰以这个问题作为开场白,孩子们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他娓娓道来,讲述了海洋科学家是如何穿梭于波涛汹涌的海面与深邃莫测的海底之间,收集数据、分析现象,为解开海洋的层层迷雾而不懈努力。随后,龙钰着重介绍了海洋中一种特色鲜明的科研工具——Argo浮标。他解释道,Argo浮标就像一群勇敢的探险者,它们能够在海洋中自由上浮下潜,从表层至深海,持续不断地收集温度、盐度等关键数据。
: p0 a1 K" ?& a; u" y 3 X: X6 Z. _' H
, N3 i6 X2 a* |( ^( d3 K/ |! h M
4 N. e' }8 ^7 Y3 f* { 8 T1 J' K' a+ ^/ O4 J9 Z9 c
/ B5 |6 R+ f3 e( q/ ]
讲座接近尾声,龙钰巧妙地用一碗“蛋花汤”比喻,他解释说,卫星海洋学家就好像我们吃美食前先拍个照,从高空俯瞰,捕捉海洋的动态变化;
物理海洋学家则像是汤中的热气,探究着洋流的运动规律;海洋生态学家就像监测食品安全一样,关注着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而海洋地质学家就像看碗结不结实,研究着海底地形的奥秘。这样的比喻,不仅让孩子们轻松理解了不同学科的研究内容与特点,更激发了他们对海洋科学的浓厚兴趣。
& K( e* y# X- s4 a
# D i! q. e8 @9 N# q! t2 ^
/ H7 S% U+ L" f' e( V# S+ N
% ?- I/ n( \* |
4 B8 s/ x7 l* C( ?" @& S/ w
4 {4 ]" K p$ N. D& P, u ' q' S, h* e$ i1 f& C5 {" C" q" y
3 G; {4 ^) j: [- d, V D3 d7 v( x , ]7 h& I0 \$ }8 b
0 ^; Q+ q' e8 @; t9 Z7 |1 E
7 I; m+ m' }# v) |! [' h
【“走进新质生产力”系列科普活动】
# r# A3 ^ e0 F# I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的世界。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积极响应时代呼唤,倾力打造“走进新质生产力”系列科普活动,旨在深耕青少年科普教育,依托浙江省独特的“315”科技创新体系与前瞻性的“9+6”未来产业布局,引领公众步入科技前沿,感知科技魅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共绘创新发展蓝图。
" J* J' O5 b4 R- E+ A+ J 2024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走进新质生产力”系列科普活动,以丰富多元的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科普形式,搭建起公众与前沿科技之间的桥梁,共同探索合成生物、基因编辑、脑科学与人工智能、氢能储能、空天信息、地空一体、元宇宙、深地深海等八大未来产业的创新脉络。
7 r, H) O5 _. H Y# n# I
( Z; O# A% Q5 H7 i2 r& [
. ?2 y4 y7 r; a, [8 y
6 e2 {3 \1 O8 y, ~$ R% R3 P
- q5 v+ ^9 x3 q8 h! v2 I" h' [8 B / R3 ?8 `#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