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 m7 Y1 M/ p4 R, ]
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不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绘制了宏伟蓝图,更将生态环境保护列为关键一环,明确提出要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特别是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这一战略部署,体现了国家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也为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 V7 e0 t( K- V- u+ v 早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中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水下机器人作为海洋观测领域不可或缺的装备,正在助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为实现海洋环境的精准监测、高效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 A' Y. A& T5 }; \5 w- _: ^
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图源:新华社
) {' x0 A1 j: b# _" g 面对浩瀚无垠的蓝色疆域,传统的人力监测与治理手段显得力不从心。水下机器人的出现,如同为海洋保护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探索、监测与保护海洋的能力。它们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海洋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D- {" O B* h+ u
污染治理 ' D* b5 ]' V" d. q3 l1 _
精准高效,守护碧海
9 G7 A& d n0 o3 ~6 H ~' F 01
! O0 s2 w4 B6 S 污海洋垃圾监测、拦截、收集、打捞
' k4 G7 v6 `% P# | 塑料碎片、废弃渔网等污染物不仅破坏了海洋景观,还缠绕海洋生物,影响它们的生存与繁衍。海洋垃圾问题日益严峻,在这一情景下,水下机器人可以发挥出其独有的优势。 ( v: t! H B/ G) W; T7 A
0 x! a& {7 c/ E @8 U
大量的海洋垃圾对海洋生态系统会造成严重破坏 ! n8 ?( p) `7 M6 l0 _, {' S
今年六月,《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方案》,宣告我国为期三年的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正式拉开帷幕。该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65个海湾内岸滩垃圾得到及时有效清理,海面漂浮垃圾密度明显下降”,到2027年“65个海湾内海洋垃圾密度大幅下降,常态化达到清洁水平”等目标。 " F) V% T8 |3 r8 E9 r, X
传统的海洋垃圾处理方式需要人工进行收集与打捞,但受限于人力、物力及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只能缓解一部分海洋垃圾问题。 , I+ p" j @) W: k4 y
水下机器人可以参与到海洋垃圾的监测、收集、打捞等各个环节。首先,它们可以适应复杂水下环境,轻松抵达人类难以触及的海域,执行高效、精准的海洋垃圾监测任务。利用高清摄像头、声呐等设备,它们能够帮助作业人员快速识别并定位水体中的塑料垃圾、废弃渔网等污染物的位置,锁定作业范围。
! N9 |6 d# T! L4 _8 e0 c 博雅公道水下机器人 R-150
' f' a, I* Z1 @' i+ s( g 在收集与打捞环节,水下机器人使用定制设计的抓取器和抽吸装置,可以直接在水下执行大型垃圾的抓取与小体积塑料垃圾的收集任务,有效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提高了清理效率。此外,水下机器人还能在恶劣天气或危险海域中持续作业,确保清理工作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 a9 R% E* ~. o5 ] C3 T) j 02 - {, G Z) B( B' C8 m
海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
' L7 |- B# y( c/ A8 T& U! y 溢油、化学品泄漏等海洋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难以预料,处理方式关键在于如何及时锁定污染源、精确评估污染范围以及迅速制定并执行有效的应急措施,以最大程度地控制污染扩散,减轻生态损害。 1 K; @& V7 j7 ]# b
& S' g* b1 e2 c
近年来,海上漏油事故频繁发生
( H, U; `' n! O 应对此类事件的首要难题在于事件发生的突然性、环境的复杂性与污染的快速扩散性,这要求应急响应必须迅速、精准且全面。水下机器人能够迅速部署至事发海域,利用高清摄像头、水质传感器等设备,可以从海底实时传输画面与数据到岸上,成为应急团队水下的眼睛,有效利用水下机器人,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近污染源,精准锁定污染源头,有助于迅速调配资源,采取针对性措施。 0 a0 m1 G+ N9 D0 u/ a
博雅公道水下机器人 R-45 参与海洋溢油事件应急演练
' R/ ?# y2 G& Q% ~: `2 M* O& @ 生态修复:
3 x }* c2 B) w! H$ I% X 科技引领,系统治理 5 R8 o& n, ~6 P- f
01
* k' G/ D- A9 R 海洋生物环境生态观测 6 R9 w# y3 T0 [5 Y' |2 w
海洋生物环境生态观测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关键环节,水下机器人可以利用高清摄像头,记录下海底世界的样貌,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直观而详尽的影像资料。同时,它们还配备了多种精密传感器,能够获取水质成分、温度、盐度等关键指标。除此之外,水下机器人还能够完成海水取样的工作,便于研究人员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全面了解生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状况。
0 Y5 k2 E0 h3 v! [( v& b 通过这些观测数据,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海洋物种的奥秘,了解它们的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繁殖策略以及与其他生物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些信息对于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N& ~+ ^1 @& x, [* B7 m
作业人员可以在岸上观测水下情况
$ R3 H4 d( y% Z8 b: R% T R5 ] 02 % d3 d/ q8 \8 U I% R# {/ P$ Y
海洋生态修复监测 0 l0 q7 d5 j$ V' J7 U. Q
在海洋生态修复领域,水下机器人目前也被应用于人工鱼礁投放、珊瑚礁修复等项目中,负责监测修复效果,评估生态恢复进度。
$ P" P( L% `# N# g- s- A 通过定期巡航和精准测量,水下机器人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修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修复措施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水下机器人获得的数据,修复工作者们得以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机制和演变规律,为未来的海洋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N2 |' c1 L* I% i8 _& M J( x7 W) v1 f j( T/ V- V
三亚人工培育的珊瑚苗 , N& @9 Y5 A: z, ~& J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命摇篮,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下机器人提高了海洋环境监测的精度与效率,更为我们探索未知、保护生态、修复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帮助我们在海洋环境保护的征途上,更进一步。让我们携手共进,守护这片蔚蓝,共创海洋与人类的和谐共生新篇章。
9 f3 b* l7 U5 e( P: o# i# O9 X4 t- }; y/ s8 F- E
; _) F, ? n$ G! d; t9 m3 l
" n0 t1 i5 L4 U- Y: J6 Q
# U- {: I' u.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