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80岁的汪品先院士写信邀你来上这门课…… - 海洋地质学家研究

[复制链接]
" l! ]7 |) T% ~2 v/ s- k

/ ~* G0 J, J+ N7 X# ^& H

- C. M7 V' t& \* s

3 s% G! c" W4 n9 @, u

  《见字如面》,寒假期间,或许已有不少同学被这个屡屡刷屏的节目所感动,但是,今天小编要带来的,并不是一档综艺,而是一位用一生关心祖国科教事业的老先生、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80岁的汪品先院士写给所有同济学子们的一封信:

8 @* b) ~6 z# k: Y6 \" `

致同济学子们

4 D) c$ C# D# P% A9 U6 Q

  诸生共鉴!

" C- w, k/ O. j6 u$ q

  这些年,我一直在探索海洋科学,也在不停地思考“科学”和“文化”的内涵,有了一些想法,发表了一些文章。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多次提起这些想法,因此也有了一些报道。想法越发成熟之后,在学校里开设一门课的点子便跳了出来,一发不可收拾,我想课程的名字就叫《科学、文化与海洋》。这将是门很怪的课,它既不是主干课,也不是必修课;并不像基础课,更不是专业课。它并没有“要考的”知识,也不教你“有用”的技巧。这门课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你多想想。

) `$ `# q$ U3 W0 Y$ D; z

  无论西方的大学,还是中国的书院,历史都已经超过一千年。但是你想过吗,办大学是干什么的?大学不该是生产学位的工厂,也不该是攒取分数的考场。学校就是个苗圃,在大学里度过的应该是形成基本能力、塑造基本性格的黄金岁月,因此也往往是人生最值得回忆的时光。但是一样的同学、两样的结局,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掌握主动,抓紧时机,活跃思路,拓展眼光。

q# h! @6 k- W; l. }5 p

  《科学,文化与海洋》这门课,将向你鼓吹科学就是文化,科学创新要有文化元素。不少国家有“科学与艺术院”,因为两者是相通的,都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文化,要注入科学进展的新鲜血液;科学,要点亮文化积累的智慧之光。

" G1 a" c1 k3 t

  而我国从科学院到高考,文、理之间都产生了断层,客观上的后果是两败俱伤。开这门课,也就是想要通过我和几位同仁在课堂的演讲,和你们在网上的讨论,能激发起热情和火花,在科学和文化之间构筑桥梁——哪怕只是架在校园角落里的一座小木桥。

3 O6 ?4 ^; l" c# }

  如面

`- b9 P- b8 w

  课祉

: j* I$ Y1 a Y8 t; g4 J c* W

汪品先谕

V1 T( B0 J% q% L1 u) N- G/ C

2017年2月26日

: t. W) X) Y6 @5 u$ F

《科学、文化与海洋》

( z6 ?2 u4 H1 C/ {/ i+ x" q

——同济大学人文素养课程

# r, K- r$ R0 k" \) F

已加入第三轮选课计划!

: S5 c2 e: H' u8 r* }% A# K+ u0 n; X

$ Z( F, `0 y. q$ z. K

课程性质:公选课,面向全校师生

; c$ B' o: n% \' `3 J

课号:UGC012

. g1 B4 a. o& T3 T4 L

学分:0.5学分

, J. j, j; d7 x, }* n1 g' J

总学时:16学时

5 F9 k8 D9 X+ U5 }+ S8 \5 d

开课学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6 \( X4 n4 [; v% W% @

上课时间:双周二晚上18:30 - 20:10(如遇法定节假日顺延一天)

4 q$ `# B) c5 e2 _5 M* t

上课地点:逸夫楼一楼报告厅(如有变动会及时通知)

: g' r, |; d6 b9 N7 L" @0 @

% N; I+ l0 v: R$ z3 h j

主讲人:汪品先 院士

: r/ Q5 K/ n0 \( L) c4 z4 ^& C" X

+ w/ P) L7 H+ Z' ~9 z

% e) ]/ ~% N9 I) `$ N

- l% d# ^6 f c" S. ~

  男,江苏苏州人,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1960年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1981-82年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进行科研,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长古海洋学和微体古生物学, 主攻气候演变和南海地质,致力于推进我国深海科技的发展。1999年在南海主持实施了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

0 v/ c" o) w) C% @

  80岁的汪院士为什么要来讲这门人文素养课:

0 j' H! P, l, m8 P1 Q3 k

  在研究科学的同时,汪院士也十分重视科学与文化的结合,热心科普教育。多年来以大量的报告和文章,提倡我国加强海洋文明、鼓吹发扬科学的文化本质。 2011年和2014年,他在“文汇报”两度发起“科学创新的文化障碍”和“重建创新的文化自信”的讨论,2015年又提出“汉语被挤出科学,还是科学融入汉语”的问题,并在2013年主编出版“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卷)”。现在,汪先生以年逾八十的高龄开设新课,旨在激励同学的创新意识,活跃校园的文化气氛。

( d2 e- ~! j, E+ v' P% F

4 z5 ^6 }( O# p% r F! ^

汪品先(左)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际深海科学钻探船首次在中国南海进行ODP184航次深海科学钻探,取得西太平洋区最佳的晚新生代环境演变纪录

# f! _) ]# Y+ M- u% S [

  这是门什么样的人文素养课:

i" `) \; a' ^0 b' L

  《科学、文化与海洋》是一门面向全校师生开设的,由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教授主讲,少量穿插外聘专家的报告,是一门高水平人文素养课程。课程采用专题讲座辅以交流讨论的授课形式,从科学家的角度讲授科学与文化的关系。主讲人试图在多年来各种讲座、科普和干训报告的基础上,打造一门有海洋特色的,讨论科学和文化关系的普适课程。学生接受大学教育,本不应以本专业的知识技能为限,还需要接触大视野、高层次的重大问题,而科学和文化的关系便是其中之一。本课从科学家的立场出发,逾越文、理界限,结合海洋科学的新知,介绍科学的精髓在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根基在于文化,文化的载体又是语言。课程试图通过生动的实例,启发同学对于科学创新的热情。

4 @# Z" {& U6 l# [" q+ c0 v5 w

  课程主要内容(专题)有哪些:

% A" }: O; E- X7 y+ t" T6 P$ t

  “科学与文化——好奇心、幽默感和创造性”

, c& s4 F+ ?; y- O1 ^; g( Z

  “人类与海洋——兼谈华夏文化的软肋”

7 e& r' E6 _( n7 E3 C5 w, V

  “东西方文化——我国知识界的百年困惑”

! C3 u+ z1 | {, J0 b: C; X

  “科学与视野——时空的跨度和认识的深度”

1 E5 r! R- I q9 S4 k; [4 _

  “创新和语言——汉语、外语和双语”

& ~0 V' b5 X! i- H s0 W1 R; C* C% O

  ……

6 d7 N4 I. G& X" B

A( J& g1 F( d! m( l7 v; o

  刚刚加入第三轮选课的《科学、文化与海洋》课程容量有限,想选课的小伙伴们得抓紧了,另该课程选课目前只针对本科生开放,但同样欢迎研究生同学们旁听。

0 c4 k( P+ U5 N! g0 @( [0 j; K

大学是干什么的?

( s4 T j: k e; U3 d, {

科学与文化的内涵又是什么?

Y }; R0 T8 ?) M* S

我们到底是在为什么而读书?

& P& j. H8 o/ G: t3 C, s* U' u7 l

不知道有多少同济人思考过这些问题

4 v X) N- W2 O. A9 z) ~

它们与你们的绩点无关

6 j/ a& j% W6 T) Q' V4 g

它们也并不能直接帮你谋一份好前程

! E2 u2 P* }/ v$ u

但是,大学自当大任

6 ?6 U! ?1 P$ `& G0 G/ A7 |

同济人应有同济天下的心胸

5 q6 o$ U- j: I4 Q" ^. V

思考这些问题,了解这些问题

* g6 e0 @- J# }9 f

或许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大学

; Y: [% O0 m7 ]

认识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 _1 X" u! A$ y7 T2 z

从而认识一个更好的自己

- I9 f9 G7 F8 B9 t0 }5 i- F& m

来源:同济大学

中国海洋网通讯员招募令! ^2 \3 W4 k0 b- l4 e: H: Y% d: z

为了给广大海洋爱好者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进一步丰富中国海洋网的原创内容,现面向全国招募通讯员,并向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约稿,我们将选取有价值的原创内容在海洋网及海洋网微信平台进行推送。同时,成为我们的通讯员后,您还将获得“中国海洋网通讯员”荣誉证书,参加我们定期举办的培训及相关活动。

! ^# e$ L2 M% Y$ ]

了解详情请加工作QQ:2640898331

9 C2 m$ a' N' Y0 n/ L" ]: c) q
版权声明:中国海洋网致力于好文推送,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实原作者姓名,在这里对你们表示深深的歉意。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 T' m5 @, o- Z) }$ ^3 h; F9 M

& c) U1 h/ t2 E: p+ h# V0 n2 A p+ V) Z1 V' }7 z- w- A) l% ^ ( J! P3 [9 a$ d. D3 p! S1 a8 M+ {, u/ J6 X1 m) | $ n7 c) `' m' m3 x; g. Y" J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天笃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