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海洋中的“PM2.5” - 海洋微塑料食物链

[复制链接]
) a( H0 E) m( P! ]7 Q/ I9 Q& Z( n6 E

+ U" P3 K+ F X" L- M

9 t. Q. V+ k' q& N" U

美国一动物园展出的“海洋垃圾”艺术品

& [# ] Y9 W& O3 U6 k

科学研究证实,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躲避天敌和繁殖的能力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遗憾的是,针对海洋中已经存在的微塑料污染问题,国内外科学家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法,他们只能呼吁全世界各国共同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和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尽可能减少塑料污染物进入海洋。

0 _6 N9 C r/ T$ E8 w% Z% F; } . Q% P4 M4 N6 K* o( F

3月6日,瑞典环境大臣卡罗利娜·斯科格在首届“波罗的海未来大会”上呼吁,波罗的海地区应该禁止化妆品中微塑料的使用,以减轻其对环境与人类的负面影响。斯科格指出,每年大约有40吨来自化妆品中的微塑料被排入波罗的海,对动物和人类造成重大影响。

( K3 I5 w& I- ?) f. k# B4 X5 D

微塑料是何方神圣?2004年,英国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其被定义为:直径小于5微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

7 a+ C4 O* u7 H2 ]8 {/ J4 f( M1 o

但正是这些细小的、肉眼往往难以看见的微塑料,却对海洋生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常见鱼类采样中,90%的鱼类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 T/ z% q% J1 D1 ^3 Q R

微塑料从何而来

' g; ?3 R, r% n; F. Z# [

或许,很多人认为微塑料与自己的生活并无关联。其实却不然。

, C- l. ?& f; i4 E

实际上,在女性日常使用的洗面奶、浴盐、沐浴露等个人护理品中的磨砂、去死皮的按摩颗粒就是微塑料,当其被排入海洋中,便由皮肤清洁的“帮手”变为海洋“杀手”。而且,随着塑料制品在生产生活中的频繁使用,暴露在自然界中的大块塑料,在紫外线照射、海浪拍打、化学侵蚀等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也会被分解为塑料碎片。

c1 N2 j- p9 T1 o0 P( p. ~

不论是海洋中的塑料污染还是微塑料污染本质上是一样的。“两者都是高分子聚合物,都是人类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塑料垃圾造成的。”海南大学环境科学系副教授赵洪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因为微塑料直径更小,更容易被海洋中的浮游动物、鱼类、海洋底栖生物等摄食,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最终破坏生态平衡。而且,微塑料表面容易富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容易进入海洋生物体内,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体内。

2 A! i- y, ~% x6 P

“也正是因为微塑料体积小,它更容易作为病原菌和海洋入侵生物等有害物质的载体从一个海域传播到另一个海域。”赵洪伟补充道。

+ P0 V: u* E: c' [9 v; r' j- D

我国海域同样面临微塑料挑战

& p' k4 ?3 Y7 V; V+ \% Y% v' A

其实,不仅国外的海洋面临着严重的微塑料污染问题,我国海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赵洪伟一直专注于南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他表示:“南海微塑料污染也比较严重,而这种污染主要来自周边国家的排放。”

) k1 O; s( Y7 G8 W3 g4 N8 |& u% P

2015年,美国《科学》杂志一篇文章报道了全世界各国每年向海洋中输入塑料污染物的数据,其中2010年,我国沿海居民向海洋中输入塑料污染物超过500万吨,排名世界第一,其次为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等南海周边国家,每年向海洋中皆超过100万吨的输入量。

. l8 L8 }, |* o- Z# J" P$ v; K

事实上,我国科学家早已证实在三亚海滩和南海浮游动物体内发现了大量微塑料。只是截至目前,我国还并未对南海开展微塑料污染的全面调查研究。“南海地区的塑料和微塑料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开展相关研究和呼吁我国及南海周边国家提高塑料回收率和减少塑料使用量已经刻不容缓。”赵洪伟提醒。

& \% B% a9 `$ }$ W9 H7 y* S

尚无有效治理方法

+ F( D8 M$ c# G( A- ]) V5 r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微塑料污染必须引起全球的重视,其已经成为威胁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污染物之一。有人形容微塑料相当于海洋中的PM2.5。”赵洪伟说,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躲避天敌和繁殖的能力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 `# R; l/ w- D% S9 N' E, _

然而,截至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切实可行的针对海洋中已经存在的微塑料污染的治理方法。科学家们只能呼吁全世界各国一道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和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尽可能减少塑料污染物进入海洋。

8 c/ R6 L! j4 ] D

针对此情况,赵洪伟建议,我国应尽快启动开展南海微塑料污染现状调查及其生态风险评估工作,抢占南海微塑料污染相关科学研究先机。一旦有相关数据的获得和成果的发表,不仅会在国际同行中产生重要影响,更加能体现出我国对南海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向世界宣示我们的南海主权,以负责任大国的方式告诉全世界人民,我们不仅能开发利用好南海资源,也在积极地开展保护南海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的工作。

# _4 K& T) G/ H; ^6 k9 V- ?4 b

“此外,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针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现状调查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和治理微塑料污染的相关研究,尽早促成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尽可能减少微塑料的污染。”赵洪伟补充道。

2 |) \* J2 V, e3 M ~/ {1 N

相关阅读:

& t5 I- o* N: s' T% n4 D

科学家:吃海鲜就相当于吃塑料

* D J) ^# W) t

微珠已污染海洋生物,人类终将自食其果!

, N5 B9 G6 s: J5 U

美媒:中国食盐中发现塑料微粒 受到污染

& t# e, l5 @! G3 o* @

非常不幸:人类垃圾污染物已到达地球最深处

/ I" V0 j7 l& T

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3 f- y" d6 V% O6 ^1 i

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zhaos@im.ac.cn

8 A3 {" m6 `* t2 ]/ |; Y

, N5 s( d$ D+ K T0 n

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

微信公众号:中国生物技术网 / @! v+ ]# ?+ l$ S2 R

回复关键词热点”可阅读热点专题文章,包括“施一公”、“肠道菌群”、“肿瘤”、“免疫”和“健康”

热文TOP10(统计周期:2016.5.1-2016.7.10)& I( X, b$ r' \" j& J* k9 A. _

直接点击文字即可浏览!

. G8 h. L+ e1 M9 {

1、PNAS:午睡会增强记忆力

( q( [$ M4 l6 Z0 \ H, q, B9 q

2、韩春雨:科研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

4 u# l; H- ?4 W: ~8 [: e! q

3、减肥的终极奥义:训练大脑,而非锻炼身

9 F7 z6 y# v; v% m9 r

4、20、30、40岁,新陈代谢如何改变? 

" }- _ D' p8 q* T3 B

5、科学揭示:一杯酒下肚后...6、体育运动如何使大脑更好地运转7、意想不到的发现:癌细胞转移的最新观点8、关于IQ的9个事实9、第一个抗衰老医学试验在狗身上成功!10、一包33岁的垃圾给我们的启示

7 `4 l, O. {3 j6 d N# c- ~1 I & E& \6 M' @- \ 3 A+ [* r- |4 {/ @* W$ ] , g# j) l7 B3 R 2 a/ p/ M1 ]8 I2 b9 m0 y4 b: l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半座山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