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我国南海发现九个海洋软体动物新物种 - 深海生物物种发现

[复制链接]
. i7 ~7 Z/ f0 j( c @- C$ |

我国南海拥有独特的海底地貌和复杂多变的海流,近岸和岛礁有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生态系统,中央海盆有深海平原、海山、冷泉等多种生境,为软体动物等海洋生物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公布,其科研团队多次在我国南海进行海洋调查,发现并命名了9个海洋软体动物的新物种。

4 m& z) M. c$ \% q: F% B4 I& r

9个海洋软体动物的新物种   海洋研究所供图

6 E# C1 j, l, x8 t6 e5 f

软体动物又称贝类,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类,全球已知种类超过十万种,绝大多数分布于海洋中。

2 E/ I% M* N" w1 a& i, C# Q' H

这次发现的贝类新种中有4种采自深海。

% }6 ?$ u6 |, E# w

徐氏热液石鳖(图A)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深海多板纲软体动物,身体呈长椭圆形,背部有8块壳板,中央隆起,周边表面有密布的方形鳞片。该种是为纪念徐凤山先生在贝类学分类领域的突出贡献而命名的。

/ i' v. O4 I6 G

素萍新月梭螺(图B)是一种采自南海珍贝海山的海螺。该物种贝壳呈梨型,壳色为粉红色,表面刻纹交织在一起呈现网状纹理。研究人员结合物种形态及对细微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证实了该新种为首个以软轴水螅为食的珊瑚寄生螺科种类。

' G# b8 o. D9 O2 M* i+ s

椭满月蛤(图C)和海马小云母蛤(图D)是发现于南海海马冷泉渗口附近的双壳动物,能与其体内的化能合成微生物形成共生关系,这些微生物可为它们提供能量。

* h4 ~$ F9 i, H# |- Q, K5 K

南海浅海也表现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研究人员在南海近岸浅海及潮间带滩涂等生境共发现5种双壳贝类新种。

' _) {& Q6 ], X* |$ b9 ~- m

其中,细刀蛏(图I)壳形细长,这一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近缘物种。三角胖樱蛤(图E)壳表白红相间,其壳内呈漂亮的浅玫瑰色,壳形为三角形。突角胖樱蛤(图F)壳表为纯白色布满片状同心刻纹,后腹角十分突出,可能与其生活在水深较深的潮下带而需要更长的水管有关。小胖樱蛤(图H)个体较小,壳质脆弱,不透明,呈三角卵圆形。徐氏樱蛤(图G)壳薄、易碎、半透明、椭圆形。

. L( l% R3 Q0 k& B* q9 K3 F

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主任张均龙表示:“这些新物种的发现,一方面凸显了南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对南海生物的探索和了解仍有不足。运用多种研究手段充分认知南海的生物多样性,可显著提升对西太平洋及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及分布格局的认知水平,为南海及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建议。”

; P) h' ~3 p" e2 V3 @4 b9 U

据悉,研究人员综合运用了形态学、解剖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对海洋贝类开展研究,对发现的新物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阐释了其分类地位、分布与扩散情况,还创新性的结合了海洋环流数值模拟的方法提出了物种分布、扩散和进化的新见解。

& z4 q e, l4 D6 E+ k* }6 x; Q6 { * G2 [& L( @) }' G/ v+ o - @& H" g! }$ a. x 8 K3 S! F4 }6 U9 D0 K l3 g# M: }" t: t6 W6 L5 F$ h" O - I% N) h6 n9 S6 a8 X) K: C 7 f$ ~8 h, e' f/ C* Z . ^' R) M6 W( G% U: w. d 9 y. v3 u7 V9 ^% S- L) C 6 D+ N' U1 n" `& | + T" v* B% \/ w$ a9 y. E$ R5 ~) q; s. q, ~: [ " @& {( p! R# `2 s5 K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蕙兰心质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