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v e; y! b( S. Z9 ? 编者按:近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溢卓在高水平外刊《海洋与海岸管理》(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上发表了《中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测度的比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measur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fisheries in China)文章。该文首次明晰了中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区域性差异,展示了中国推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其中,提出的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加强渔业技术推广和新技术应用、优化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以促进渔民增收等政策性建议,希望能够为有效推进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C1 q5 E- l7 N
提要:我国自1989年以来水产品产量保持世界第一,出现了以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渔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片面论点,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典型沿海省市进行科学评测,首次明晰了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区域性差异。结果显示:21世纪第二个10年以来,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山东和福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优势明显,天津、河北和上海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提出了政策性建议。该研究首次提出量化中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结构性差异分析的研究视角和科学方法;对标国际最新共识,提出中国实现路径、解决方案和中国智慧。
+ t7 V _2 u. h9 G6 X1 D8 }& Y2 g 一、引言 5 i: r3 x% b* x
近年来,全球海洋渔业呈快速发展趋势,产量逐年上升,由1950年的仅101万吨,大幅上升至2021年的3387万吨,增加了约33倍。目前,我国的海洋渔业产量位居全球之首,约占全球海洋渔业总产量的30%。然而,渔业资源过度利用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海洋渔业发展的不可持续问题突出。2022年FAO蓝色转型路线图提出:水产品系统是就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恢复的重要驱动力,有必要向更高效且更包容、更具弹性和可持续性的水产品体系转型,以支持《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从而实现更好的生产、更好的营养、更好的环境和更好的生活。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14专门针对海洋而设置。由此可见,发展可持续的渔业已成为当前国际海洋渔业治理的重要趋势和方向。本研究从时空角度,以我国11个沿海省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化,识别影响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并提出治理方向。此项研究弥补了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在方法和内容方面的不足,为有效推进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3 p, e5 ?! o& A# |3 [( ]: ^5 i$ L, T
二、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B4 d7 w( Y# K 近年来人口扩增和陆域资源枯竭加剧,海洋渔业在需求和政策的推动下得到了飞速发展,在为我国居民提供粮食资源和优质蛋白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传统海洋渔业面临渔业资源枯竭与近海空间资源紧缺的困境而呈现增长乏力的局面,而评价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助于了解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状况,对于制定宏观政策和管理海洋渔业生产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本研究遵循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独立性、可操作性和数据可获性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经实际调查分析和专家咨询,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科技管理4个角度,构建了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由表1可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4个准则和19个指标。
3 N/ E& {0 X- z9 o4 a0 E
! v, r& t0 l4 j4 d# C3 o 本研究采用熵权TOPSIS法(熵值法与TOPSIS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多指数综合评价。熵值法根据指标数值的变异程度(熵)对各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可避免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TOPSIS法是通过测度各评价方案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的距离,获取评价方案与最优方案的相对贴合度,从而对各评价方案进行排序。无论是指标赋权,还是最终的评价指数,都是从指标数据自身出发进行测算。熵权TOPSIS法的运用使评价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数据来源于我国官方统计年鉴、各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及申请公开的各级财政、环境统计数据。 . ?" L; G( d( w' c0 A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分析 % V9 ^" i9 A9 M8 B, q% @
(一)全国尺度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0 p) p; d1 U& ~ 2011-2020年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波动上升态势,最低值为0.48(2011年),最高值为0.66(2017年)。大部分年份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都超过了0.5,2017年和2019年超过了0.6,2020年出现下降,可能与新冠病毒疫情有关。 / N7 U8 \) C' b5 K2 y" t, s5 n
2011-2020年,我国在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和努力,国家发布了引导和规范渔业健康发展的多种政策(见表2),包括《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规划》《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等。这些政策聚焦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和贡献率;发展绿色健康的海水养殖业,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和疫病防控;养护渔业资源,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和海洋捕捞渔船控制制度等。
+ H% U, ~* @7 p' g7 R0 t
* |" a+ J. p5 d8 g- i (二)区域尺度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 H, S2 q$ u' m
计算2011-2020年我国沿海11地区的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见图1。从时间维度来看,我国沿海各地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9年各地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的均值是2011年各地区均值的1.33倍,表明各地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步明显。2020年均值相较于2019年下降幅度较大,其直接原因是疫情影响下海洋渔业活动开展存在障碍,进而造成产出效率降低。从空间维度来看,地区间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明显(图2),研究期内各地区得分中位数区间为[0.249,0.745],方差大小为0.150,表明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呈现空间上的不均衡态势。
7 D- P# q8 A) q: E, D& ?( g 为更好分析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对比各沿海地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差异,将沿海11地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划分为“高水平”“中等水平”和“中低水平”三个层级,绘制研究期内各地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wald聚类图,并分别与2011年(第一年)、2019年和2020年(最近的两年)聚类图进行对比(图3),图上的每条红色虚线都截断了三条直线,每一条直线下面对应的地区就属于同一个聚类。
; ^/ ]2 p! _) o! Z! d
. @" S0 q0 U- H7 t: _
: G- l l0 Q) |( e) U+ t, e 由图3可知,研究期内各地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层级分布稳定,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呈现分极化趋势。山东和福建两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高,其年均得分分别为0.714和0.605,领先于其他沿海地区,居于“高水平”层级。山东和福建都是海洋大省,具有较强的海洋资源禀赋条件,但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不断衰退,海洋渔业发展空间面临挤压,因而在稳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发展的同时,两省份也通过拓展海洋渔业功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海洋渔业流通和服务业,实现海洋渔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例如近年来,在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和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的指导下,山东省海洋渔业企业在海洋渔业养殖技术、捕捞技术、水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建设、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入。以上举措均在增强两省固有优势的基础上,为其今后的进一步发展赋予动能。 ( ~* G+ H+ L* `& b4 C4 X' Z. N! ^
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区包括广东、江苏、海南、辽宁、广西、浙江6个省份。广东和江苏也是传统海洋大省,传统渔业产业规模较大,但由于近些年渔业资源衰退,产业发展模式落后,造成海洋渔业产出效率的下降。鉴于此,两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致力于发展海水养殖、提高海洋捕捞的技术含量和加快渔业科技迭代速率,促进海洋渔业加工和服务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海南省以实施六大海洋渔业工程为基础,自2010年以来,通过新建12个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推进现代渔业项目建设、加快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积极发展外海及远洋捕捞、实施水产品精深加工工程六大海洋渔业工程,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构建了现代渔业格局。辽宁省第一产业占比大,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问题导致海洋渔业整体进入发展瓶颈期,渔业经济发展空间受到挤压,随着海洋渔业的大力发展,辽宁省加强了对海洋环境破坏与污染的治理,提高了其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时自身抵抗力与承载力,进而促进了辽宁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广西省历来存在北部湾海域围海造田、填海造陆,红树林和自然滩涂湿地面积骤减,海岸带失去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海水养殖业也不断爆发大规模病害,出现海洋生态退化和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现象的问题。近年来,广西省加强了对海洋生态的修复力度,遇到渔业规范化可持续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浙江省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越,不仅拥有辽阔的海域和优良的水质,而且气候温和,饵料资源十分丰富,给众多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延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因此目前有着种类丰富的生物,但在海洋渔业快速发展后不久,因为市场对野生海鱼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也带动了处于河流上游的企业发展,近年来浙江省面临渔业资源过度利用、海域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从2012年起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规定围网捕鱼的最小尺寸、可捕的幼鱼比例、休渔期设定等,自2009年至2015年,浙江渔业总产值从435.48亿元猛增至855.86亿元,根据浙江省2015年渔业统计分析报告,东海渔场鱼类的品种、数量、结构有所改善,主要的海洋捕捞品种也较往年有所提升,据此推测未来浙江省有巨大的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上升潜力。 8 v& b0 q1 `& @ \) D2 ]
处于“中低水平”层级的地区包括天津、河北、上海三地。其中天津和上海作为直辖市,其超然的政治和政策优势使得地区港口产业和临港产业发展迅速,有限的海域被相关产业占领,海洋渔业的发展空间狭小。此外,两地海洋渔业活动开展成本较高,基于机会成本的考量,相关海洋渔业主体选择迁移至异地,进而造成两地区的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落后。河北省公益性利用类型面积占全省海域使用总面积的1/3左右,而渔业生产性用海使用比例相对较低,此外由于缺乏规划,河北省海洋养殖布局呈现出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有效使用面积减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水养殖业发展。
" S1 W! F' d6 d' H6 |) F (三)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b1 K o7 X' U& p9 c9 D9 D# ?
本文在评估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基础上,利用熵权法计算得到的权重值,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可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数据参考。2011-2020年期间,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科技与管理因素对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如图4所示。999由图4可知,2011-2019年期间,资源环境因素权重值保持在0.5-0.6之间,科技管理因素权重值在0.3左右,经济因素权重值在0.05-0.15之间波动,社会因素权重值维持在0.05左右。上述结果表明,资源环境质量改善对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作用,科技管理因素对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相对小一些。重视海洋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系统,可改善渔业发展环境,提高科技技术应用水平和海洋管理水平可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值得说明的是,2020年资源环境和科技管理因素的权重值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能与2019年底疫情发生后资源环境和科技管理数据变动相关,因为只涉及单一年份的数值变动,并不能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随着时间序列数据的更新,应注意分析这两个因素的趋势变化情况。
' L0 g# v" H1 M
% H5 N0 S4 e" i1 s0 T6 ~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6 Z6 b( D- S' B. Z/ c
本文建立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熵权TOPSIS方法评价沿海省市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所得主要结论如下:①2011-2020年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0.45以上,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波动上升态势,2017年和2019年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②根据地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我国11个沿海地区分为3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是山东和福建,两省份的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优势明显;第二层次是广东、江苏、海南、辽宁、广西和浙江,这6个省份近十年来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第三个层次是天津、河北和上海,这3个省份的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的层级。③资源环境和科技管理因素对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影响作用,经济和社会因素对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
8 x, v2 B! o+ H- t6 K! H/ e 最后,根据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结果,结合各地区海洋渔业发展情况,就如何提高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 |" X, E+ R, }
一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环境因素对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最大,建议探索并逐步建立投入与产出管理并重的渔业资源养护管理制度,浙江、山东和福建等地区开展了多个限额捕捞试点项目,突破性的探索可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具体建议。鼓励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保护优质水产种质资源,进一步推广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尤其是各类经济和珍贵濒危水生生物物种。开展渔业资源调查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进一步优化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推进统一东海海域不同作业类型休渔时间。 / }% a3 x. O# i/ u' |6 v! ]- f% z
二是加强渔业技术推广和新技术应用。充分发挥渔业科技创新在破解海洋渔业发展空间、增加海产品供给、渔业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作用。鼓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紧密结合,针对不同群体和需求,开展多样化的海洋渔业专业技术推广活动,逐渐形成稳定的海洋渔业科技人才队伍。鼓励将遥感技术、基因测序和标记辅助测序技术、人工智能、声呐、计算机视觉技术等应用到海洋渔业发展中。对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的天津和河北来说,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尤为重要。广东和浙江等部分中等可持续发展水平地区在推广经费方面拥有明显优势,可进一步提高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 b: G' A1 s: G& O" f
三是优化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促进渔民增收。积极引导低效的海水养殖和捕捞活动向绿色可持续转型,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倡导水产养殖用药减量。加快延伸海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全产业链,创新渔业发展模式。鼓励广西、海南等地区建设海洋渔业示范园区,打造产业集群,培育海洋渔业品牌和龙头企业。推动渔业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鼓励沿海地区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休闲渔业,带动渔民转产就业,增加渔民收入,提升渔民生活品质。此外,建议各地完善海洋渔业监测与评估指标,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关于我们
4 B9 j2 @1 S' n4 Q- p 《中国渔业经济》是由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农发集团、中国水产学会等多家单位主办的双月学术期刊,也是国内外公开发行唯一带“中国”字头的渔业经济类学术期刊。自1983年创刊以来,期刊伴随着中国渔业改革发展一路前行,在不同时期积极组织引导对渔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政策研究和理论探讨,刊发了一批影响深远的高质量论文、培育了一批在渔业经济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高水平专家,成为我国渔业管理人员、业界学者、企业精英研讨交流渔业发展的重要学术平台。 4 }( J, W" [* l% p/ @ R5 V2 u
新时期,《中国渔业经济》积极谋求高质量发展路径,不断拓展期刊稿源、提高稿件质量要求、优化栏目设置、加强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刊物综合影响因子和复合影响因子逐年提高。在中国知网、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统计的“农业经济”学科50种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CI)排序中,近几年《中国渔业经济》稳定在20名左右;2021年12月,《中国渔业经济》入选由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知网共同评选的“2021年度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 R- ?+ R- l3 @ 《中国渔业经济》官网: X+ G0 R7 q& ?8 J0 }+ c* @
http://www.cafscfe.com/CN/model/index.shtml
& ~1 _" S* s% D" v3 c" `; b/ G
# Z8 R3 x1 Z5 |- b
6 s0 E6 h) n' N# J/ t5 m$ v% D/ ?% \/ ]) V" v0 r, s
3 J V" Z# c4 a& x8 [ R. w% C&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