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蓝碳?
9 G5 }* N; o; O) i" b% n7 A如何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
3 l6 y$ Z* F: O7 Q1 h人为干预实现增汇?) o, ~: @+ r+ x0 R/ a
" v2 w6 S3 @/ i3 u$ @- u1 }
- x& R5 j" ^. M& Q
6 w% n7 m, x& m( `# J2 I1 ^7 c3 Y+ ?( Z0 V& t! a
如果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与大自然能够吸收的量相当,就从宏观上实现了碳中和、零排放。科学界早有共识: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不应超过1.5摄氏度或2摄氏度,才能避免全球气候走向灾难。2015年,这一目标被写入《巴黎协定》。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做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郑重承诺。
0 p5 R7 ?6 N, n0 Y5 Q: O- p4 p y4 A5 ^- U9 @2 J
) _: J* r1 o& Q- o6 O3 Y/ m/ @
6 k5 L. Q0 {+ Z t0 r8 C8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 焦念志:
" K: o/ W1 B- u1 @" t- X“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 ?% b1 I$ k2 s/ ~发展还是硬道理
* N5 }2 o/ z4 w如果硬性减排势必影响经济发展
+ x2 q1 ]1 `' f" w# r如果有一种办法把排出去的碳再吸收下来 : r; v& j( |$ O/ `
不要在大气里,就不会影响气候变化
9 G& b" j' k e% ~( J这就是两全齐美之策
4 a9 {; T4 F/ o海洋就是这样一个出口”
0 C: E, f2 q# j" L* o; R5 W7 z. ~$ b
! K& P, r4 O) V) z9 B f8 C
- E( A7 k2 e4 g" z4 p) f y+ c1 D# Q# m
- ~7 T3 H. b( j) d
海洋碳汇,就是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储存了全球约93%的二氧化碳,吸收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约30%的二氧化碳。这种由海洋生态系统捕获的碳汇被称为“蓝碳”。
* f j4 B& _- O! ]# ~( D* H" z' J2 o
0 `; V* m# k% [ Y0 L6 L* K. O4 {) Y9 d
. p! A5 l. z0 E* ]* z% Q/ E) C! t! s+ 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d6 A& A2 A2 F( Q
6 v& c7 ^# Q9 |( t! [0 d+ j8 v7 \/ o4 @ A. ^9 ^' W) q
在时间尺度上,与碳在森林、草原等陆地生态系统可储存数十年相比,埋藏在滨海湿地土壤中的有机碳,和溶解在海水里的惰性无机碳可储存千年之久。& a' G' B9 j7 d) M; v
8 u! [. o2 _# I: ^; M
8 h! i" n" _! Z# J! ^' A
5 K9 w; ^/ p9 @9 z& X3 B" c
/ a- M* O5 ^# U3 A+ b9 Y& ~8 |5 {: U( f& D0 Y% F, ~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 焦念志: , Z/ m& y }# D: j
“我们提出的微型生物碳泵理论
! D" l' y+ j" Z" t" N- V: J到目前为止是最被认可的一个机制 " c, d! U% N. X) \8 S7 j! l% {
来解释海水里面的碳库” 3 K! k: @4 L k+ ?% \3 I
s8 }8 y3 C3 |: K6 p
! o, d" F$ s3 _) r! o9 n' R
, [: }; k, Z7 k, B
% V8 G" r$ d1 Y1 _: B
5 I. ^2 w' d4 X1 r焦念志院士在蓝碳领域开辟了新的学科方向,为应对气候变化、实施减排增汇提供了新思路,被业界称为“巨大碳库的幕后推手”。使用人工手段增加海洋碳汇的过程,被称为“海洋负排放”,我国提倡用藻类、贝类养殖来增加海洋碳汇。
% J, w1 D+ s- p7 `4 R4 F" @6 \7 v, l* T0 x5 X
* z4 _2 z* [4 g2 c/ ]! r9 o
& ?7 U. u" e d7 @
. Y* e0 o2 e3 o
. N% P" m: {$ O+ e% [8 d& ?8 P
5 y4 f; R# i; G5 L3 Q9 }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教授 赫尔穆特·托马斯: + \5 X4 k$ h/ }! O/ {- m
“如果找到一个方法来增加海洋的碳储量
# `* n# \1 \7 E( r& t/ p2 |我觉得威海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 k z% i, D1 n+ \) W; b: ]
& U; Q |& u5 }: N" R- W' ^2 U
9 r: H8 E0 n; A1 q( o
& i* {* P( ]3 `8 }6 K
4 P. X) ^' z# [ 4 h6 X% O5 F8 o w! \( I# l3 H. V2 k! \
11月18日,全国首个海洋负排放研究领域的院士工作站——山东省海洋负排放焦念志院士工作站在威海市南海新区揭牌,这在全国乃至全球蓝碳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更是当前威海实现海洋产业生态化、海洋生态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8 w4 W" f7 r1 e1 \7 w# O
! _4 G( y7 B9 K" F! K# k2 t; E/ f* h- `, ^
& b+ x" U |4 L$ X7 ~9 k* `
' B/ \8 w% H$ E* l0 }
& G# t) x7 _6 Z: S今天怎样
5 T1 i8 H% P1 v, y3 t, y4 @! i' g# J取决于我们昨天所做的一切 - N3 F/ \6 ~7 m
未来怎样 2 [1 F5 f% f, l Y1 T
蕴含在今天的行动中 2 j8 {6 M/ z( d% M( g7 L! }5 d
: q) z8 Y s* i7 q7 ^0 B! n
3 U1 c+ A6 l i! a
- p+ D/ \4 \( i& v; O& W5 ?/ m: a A) r2 n U! t9 s2 K' {3 ` b
( I9 x( d. B/ D& H/ X) T/ _, v立足海洋碳汇的优秀资源禀赋
% t- ^7 G9 D4 E! b, D2 Q威海超前谋划、统筹布局 $ ~9 J; t& k0 F- P/ h; |( D8 l
抢占蓝碳发展先机
* R; k" ^7 T+ Y9 P1 _威海蓝碳时间
- A8 L# k/ ]8 S" J( q9 d争分夺秒 ' b3 ~4 G, C. |6 v. R& f: _0 u
时不我待
( e2 q7 @' _# R+ { j0 ~" }/ l下集请继续关注! 0 j6 T2 u- B/ S7 B& H4 ^ I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m+ L: `7 u, G: t/ L ]9 x( r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