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y* k+ ? b% a1 P- ?4 U
$ x5 t( c' e9 {# v1 q* t1 Q
3 @0 A# ^2 u/ ]$ s( A" H8 D" P
7 g. Y& f0 X$ Z0 ?+ Y: A 图说:三份特别礼物向“海洋巨子”致敬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5 U4 R/ j) W" v# H& T
新民晚报讯(记者 陆梓华)今天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中国现代航运先驱董浩云先生诞辰111周年纪念日,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用三份特别礼物向“海洋巨子”致敬。 ' L6 v7 Q! e, r: O) j
作为中国高校第一个航运专题博物馆 ,由上海交通大学与董氏慈善基金会联合创办的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于2003年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正式开馆。一部名为“奋楫扬帆 赓续前行——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科普巡礼”的宣传片记录了该馆作为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付出的努力。20年来,该馆牢记推进“交通强国”“航运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的使命,充分发挥高校资源特色优势,持续加大科普基地建设力度,重视科普文化内涵,创新科普活动形式,不断打造科普新亮点,切实履行了高校博物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普殿堂的职能,成为上海交大船舶、航运、海洋文化与科技科普宣传展示的新地标。 4 Q1 o" Y, u, Q9 j v
第二份“礼物”来自原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毅先生的捐赠——1933年董浩云致天津航运公司经理王更三信札(一通八页附信封)。这一藏品不仅丰富了馆藏,也有益于航运馆未来的陈列展示和学术研究。
- i+ M: c+ \% M7 u& D; [& X& z $ `+ z( ^9 Y+ k" R9 W2 x1 K# m
当时的董浩云才21岁,在信中,展现了初入航运业不久的他对当时其所在的通成公司的经营状况,结合当时中国航运业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所做的分析与总结,表现出了他观察事物、探讨问题的敏锐眼光,这就使他在天津航运界脱颖而出,并为日后创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20多年来,王毅坚持收藏各类文献文物,近年来已向董浩云航运博物馆捐赠文物文献近70件/套。在馆方看来,王毅先生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去收藏老物件,然后再无偿捐出来,这种文物文献保护意识和乐于奉献不图回报的品质值得年轻人们学习。正如王毅自己所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平时花100元买运动鞋都会纠结,在淘藏品时也会精打细算地议价。但是,捐给博物馆让更多人有机会抚今追昔是一种情怀。对我来说,这就值了,太值了。”
G! P5 _, Z! S
1 o/ V# T- D& ]5 k. n2 Z6 K" H+ X 9 S5 U$ ?8 j" C4 u, R! b; M( A
) E9 l7 {2 q' d: S+ ^: F 此外,“走进深蓝 强国有我——大学生讲科普系列片(第一季)”也于近日首发。从古人发明的迄今沿用的水密隔舱技术、过洋牵星术,到“海洋巨子”的董浩云第一个将集装箱运输引入远东从而建立起的庞大集装箱运输网络,这一系列片分三集,聚焦中国古代到现代的航海科技。大学生志愿者的生动讲述,不仅向公众科普了航海科学技术,助力校内外公众提升“大海洋”科学素养,学习和传承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与创新精神,担当起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的重任。 : {/ H0 w1 R0 G; U4 ?. d. q7 f
9 R% ]1 [$ o5 \5 J7 Y0 m
# M0 I! [4 P: x+ ]9 x& ^
% d6 L5 [/ ^* Y! c
, b) d3 @' S4 d, z1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