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历史悠久4 ?" T' r, p+ J# C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的前身为山东大学何作霖教授于1946年负责组建的山东大学地矿系。几十年来,学院已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5000余人,成为国内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领域办学最早、培养人才最多的院系,三位毕业生当选为两院院士。学院院训为“涵海励志,博古崇今”。
2 U4 b& k/ R/ e/ a- Y# A 师资力量雄厚
5 R0 s% ~+ }+ F9 C h |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人、中国海洋大学“筑峰人才工程”教授7人、“青年英才工程”教师9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 2 }9 J9 \5 H8 I2 p$ ~8 w0 u* M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授28人(博士生导师22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人,副教授30人,讲师20人,形成以院士、国家杰青、泰山学者、筑峰人才工程教授等为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为中坚力量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 i6 W/ f9 n# z$ D! ?+ b/ | 学科设置齐全" S) u: n ~! S( U9 H) X+ x
! I4 A2 ]" R3 r d8 l1 ~ 学院密切结合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先后在国内和校内创办了海洋地质(1960)、海洋地球物理(1970)、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1987)、旅游经济(1989)和海洋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2010)等本科专业。
, [ w: j. L; R) N6 Z4 c' M 学院现设有地质学(海洋地质方向)、勘查技术与工程(海洋地球物理方向)、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和海洋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两个方向)三个本科专业,均为省部级特色专业。其中,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海洋地质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为省级重点学科。 ; R8 }5 y% G. V/ {$ p
拥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能源与环保领域的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在海洋科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有海洋地质学、海洋地球化学和海洋地球物理学三个二级学科博士和硕士授权点,拥有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海洋地质学方向)。 教学科研平台完善9 z/ k) _" u$ h* h) P `' Z
学院现有海洋地球科学系、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系和河口海岸带研究所,拥有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油气开发与安全保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海洋地球科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海洋地球科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设置了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海洋地球化学研究所、洋底动力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 W0 a, [- F' K. |9 @4 W
$ B" n2 R! ?) u* u3 M6 ^ 学院根据各专业的学科属性和人才培养目标,先后建立了山东桃村、辽宁兴城、山东半岛海岸带、新西兰等国内外实习基地以及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等实训基地。 ; l, L( E' N: v, Z7 `0 A
学院野外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海陆并举,大多数学生参加科研项目训练,在国家和省部级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本科生一半以上考取本校或国内外名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0%以上。
/ D {8 H1 R+ O: W& | 5 X9 n; Y1 @) {0 o) W- V$ Z
学生在“天使1”号科考船实习 4 s/ q5 G. j* L0 K: A
$ j* C4 r# [! x* ]$ H# n1 G 地质旅行II——海洋地质新西兰实习 5 @7 s" E/ G) ] o9 \
" I5 u* ?% Y. u 学生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二等奖 0 J) B z& B4 E" h; X; m8 x
1 B8 F- P' W% z9 e 学生在山东省第二届地质技能大赛中获佳绩 科研成果突出1 o( P: k. p& T, l
近10年来,学院科研教学硬软件建设投资超过2亿元,年到位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包括国家重点基金8项、国家863重大项目1项和重点项目1项、973课题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以及多项国家海洋重大专项项目等。 1 W8 v3 O$ i6 H5 v) | x# T {& s4 U! V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其他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在TOP期刊Nature子刊(3篇)、Science子刊(1篇)、PNAS(1篇)、Earth-Science Reviews(14篇)、Geology(2篇)、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1篇)上累计发表高质量论文22篇,发明专利授权100余项。
$ n& F/ w3 g( N 在基础研究领域推进了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多人次入选ESI全球高被引学者名录和ESI全球TOP1%学者名录;在海洋地球物理勘探装备研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研制我国首套大功率海洋可控源电磁发射系统和4000米海底电磁采集站,填补了国内空白;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国家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1300多亿元。
" v) L* q) O; X9 j& i
- }8 p8 _ _& g# o+ B* g* x 海底电磁采集站(OBEM)成功完成4000米海试
$ r( D" u7 {3 l5 q
I1 c4 j2 ? @& z) g4 {' {2 `( M 蛟龙号南海科考
6 ~0 R2 T+ j! ]8 E0 y: `# a
3 T! m Z% D6 j1 N& T. F9 } 李三忠教授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3 \7 ?. X# Q' \5 v+ x& I
5 o' _# A. m& _: R6 T, S 王厚杰教授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杰出校友贡献卓越
0 u: b% D; e* W% I' Z ~ 70余年来,学院培养了以中国科学学院院士张经、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国家海洋局原局长孙志辉、天宫二号零号指挥员王洪志等为代表的4000余名优秀毕业生。他们大多已成长为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杰出人才和中坚力量,为支撑国家在地球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以及海洋管理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 p+ o$ @+ U E: l K& z4 a 1 J& u2 Z, _. N' ?- M
涵海励志,博古崇今。放眼未来,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向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统筹谋划,群策群力,深入推进“十三五”规划实施和“双一流”建设,不断提升学院综合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7 D) o5 l% |0 |: m
+ S$ }# @3 B: S3 ^, Z8 N! Z 来源 / 中国海洋大学报
3 R* \; _6 s. H& e/ _ 编辑 / 刘莅
2 K, \7 @2 G5 B5 j$ \7 q 7 k, f' t2 W( l( T
$ l$ {; x6 X$ ]5 E
* d7 _; n U7 _5 S
, T' @3 f+ o2 N9 O9 c' k( j% F: ?' [0 a
: k G% ]: ~: g. ]0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