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 i7 M/ p. Q5 l" Z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5 `7 y, ]. Z7 ~, o& \
海洋是自然资源的宝库,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白皮书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2 v6 J( @' I. O) ~% f! i
白皮书指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适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2 Z Y( l4 F9 L, S! T% @6 n 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 s* Y# g- H* s1 s3 b7 \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和重大决策部署。白皮书指出,为筑牢海洋生态屏障,中国对海洋生态保护重点区域作出系统安排,优先将生物多样性维护、海岸防护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海岸侵蚀等生态极脆弱区划入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同时出台系列文件,规范生态保护红线内允许的有限人为活动,明确管控要求。持续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测及保护成效评估、勘界定标,合理优化红线空间布局,健全生态保护红线长效管控机制,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牢牢守住国家生态安全底线。 - l8 _# S. s/ D7 d! m% i
目前,中国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约15万平方公里,涵盖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多种类型,空间分布上呈“一带多点”。 + r* j! {# t- Y. M0 l. P
“中国率先提出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海洋保护地体系,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增强。”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说。
/ b3 ]7 r5 t$ Z" P. Y( v# y 珍稀海洋生物种群逐步恢复 $ h) s( W( F9 h: G4 L1 b: u0 }
美丽的珠江口,港珠澳大桥飞架其上。自2018年通车以来,大桥把港澳地区之间的海上交通部分转换成桥上交通,有力地保护了白海豚的生存栖息环境。2017年至2021年的连续监测调查显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数量约2600头,种群数量稳定向好。这成为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的一个生动例证。 & O/ Y# }! V( ~6 y4 c B. i
白皮书介绍,中国将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海洋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集中分布区等区域纳入海洋保护地实施重点保护。经多年发展,中国已建立涉海自然保护地352个,保护海域约9.33万平方千米,筹建涉海国家公园候选区5个,保护对象涵盖斑海豹、中华白海豚等珍稀濒危海洋生物和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以及古贝壳堤、海底古森林遗迹等地形地貌,初步形成了类型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海洋保护地体系。通过海洋保护地建设,珍稀海洋生物种群正在逐步恢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海豹每年到辽东湾越冬的数量稳定在2000头以上。
$ Q0 `; {( a2 A 在养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我国通过保护生态廊道、提高物种保护级别、开展科研监测、重点海域休渔、增殖放流等手段和措施,对海洋生物进行积极有效的保护。目前,中国已记录到海洋生物28000多种,约占全球海洋已记录生物物种数的11%。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收集保藏各类生物资源约14万份,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持续加快。在近海海域开展增殖放流,每年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约300亿尾。针对重点保护物种中华白海豚、海龟、珊瑚、斑海豹发布专门的国家保护行动计划或纲要,成立国家级物种保护联盟,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种群数量稳定向好。辽宁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东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20处滨海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0 Y3 j& t7 T; ^* J! |8 c2 `& I 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成效彰显 ) U6 f: n' g, r5 Q- l0 d9 M+ H3 U
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重点海域位于中国沿海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交汇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海洋开发利用强度高,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特征明显,问题相对集中和突出,是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攻坚区域,实施综合治理至关重要。 4 [. @4 G9 `9 Z: |' S$ E5 t2 U
白皮书介绍,渤海是中国的半封闭型内海,海水交换能力差,自净能力不足。2018年起,中国开启海洋领域污染防治攻坚的首战,将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作为“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标志性战役之一,以环渤海“1+12”城市为重点,协同推进“污染控制、生态保护、风险防范”重点任务。
4 r) h/ p9 i, |( m, k 经过3年攻坚,渤海综合治理核心目标任务全部高质量完成,初步遏制了渤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动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达到82.3%,较攻坚战实施前的2017年大幅提升15.3个百分点。到了2023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3.5%,比2018年增长了18.1个百分点。
4 W) `/ D* B) Q! f* B& P+ P5 K 2021年起,在巩固深化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成果基础上,中国将攻坚战范围扩大到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作为“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标志性战役之一,对三大重点海域8个沿海省(市)和24个沿海地市进行系统部署。从成效来看,重点海域水质整体向好,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综合治理攻坚战海域2023年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为67.5%,较2020年提升了8.8个百分点。
3 }& a6 [4 K+ i) V' `" E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表示,在渤海治理的实践当中,中国探索形成了陆海统筹的内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做到了减污扩容、区域协同,为全球内海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 G4 X! m, g8 u% \7 S/ |: p6 i
(本报记者 杨 舒) ' t; K b+ i8 Q7 `
% L9 S( Z: c, l
7 ^, X9 ~6 S5 p* K! U; ?, f
# t" j! A& P0 t6 s3 {# q* w9 ?
( u" H" x6 i; J# V) S% K1 M3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