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3 Q# K* H5 ]; ^, M* u
在今天(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以来,我国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手段,在沿海地区推进了175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落地见效。 针对“硬质海堤”破坏海岸线生态功能的问题,我国采取海堤生态化改造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减灾功能,提高海岸带韧性。对于人工构筑物、外来物种入侵造成滨海湿地退化的问题,我国采取退围还海、拆除人工构筑物,在清除外来入侵物种后,及时在外来物种生存区域种植红树林、盐沼植被以及海草,来恢复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
, G* F9 ^) f% F$ {1 ?! R8 R" C1 @* |9 |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 孙书贤:生态修复措施还包括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修复,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与救助,以及海堤开口改造、海湾清淤整治等工程性措施,总体是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
4 V/ i! l& u( t$ E3 o 目前,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经统计,“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1680公里、滨海湿地超75万亩,改善和提升了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效恢复了中华白海豚、中国鲎等珍稀濒危动物的栖息地,减轻了对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干扰,增强了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 \& Y" G- r. i( g1 G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陈烨炜 邵海成) * _2 f$ }$ o7 W7 s; U- ^% [
' L7 {2 x# G' H
; P$ x* }# ]" S, `
& d5 u1 L9 `% C5 i7 \% [! z Z2 M3 I* x2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