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p+ |8 G, o1 G3 I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 J' t. H) A/ }% ^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对于气候的形成及其变化影响非常大。其中,台风是影响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做好台风预测,准确判断台风的走向和风速大小,对我们有效应对和利用台风十分关键,同时台风预测能力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科研技术的重要体现。
8 T6 l$ [4 a( Z5 j5 w 2024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陵水—崖城作业公司资深工程师雷亚飞带来一份“关于推动海洋气象关键数据收集提升台风和气候预测能力的建议”。 8 `5 ^1 m1 s7 j& q& s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繁发生,气候稳定性和可预判性变得更为复杂。气候的极端化主要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引起,但反映气候变化的主要是海洋表层温度,获取海洋表层温度将能有效帮助我们提升气候长短期趋势预判能力。”雷亚飞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提升短期的预判能力,可以提前安排国家的资源调配,降低极端天气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而提升长期的预判能力,可以有效促进国家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提升国家发展长期规划能力和国家整体发展效率。 . M' B# `2 a. K7 \6 W
海水表面温度不同于海水表层温度
( C+ y; X( I6 ]5 T; |% E 台风的形成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要求海水表层温度(水深10—80米范围内的海水温度)也要超过这个数值。在海水表层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因此要想做好台风的精确预测就必须精确获取海水表层温度。
* b9 r P& W$ Z5 s “目前我国气象部门没有足够装备和设施去获取10-80米范围的海水温度,因此只能采用卫星遥感获取的海水表面温度数据作为海水表层温度数据。”雷亚飞直言,卫星遥感热成像能够时时反馈海水表面温度变化,获取海水温度的范围很广,数据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性。“但海水表面温度并不是实际的海水表层温度,这就导致基础数据的不准确。”
( {" l" j5 F3 ?2 ?7 K 我国利用卫星遥感获取的海水表面温度不能精确反映海水表层温度,特别是在近海,相对于远海遥感数据可能出现大面积观测无效或精度不高。由于没有真实可靠的海水表层温度数据,造成部分预测有较大偏差。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近年来近海灾害性天气强度和影响时间均在增加。
( O* F9 d; j5 C" Z* `# }7 v 预报预警不及时、不到位,将给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造成更多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不利于我国防灾减灾。同时由于没有精确海水表层温度数据,影响长短期气候预判分析,只能简单依靠历年气候规律进行长短期气候预判。这对于目前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和全球气候紊乱的现状,做不到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预判,暴露出国家在应对极端气候能力的不足。
1 Z# A* x2 ` l9 Z+ x+ P% g5 T 海水表层温度预测难保准确 . p& L' }* t8 v0 Q
秋冬季台风预测难度很大,主要原因是秋冬季寒潮影响下海水表层温度和海水表面温度温差很大,因台风预测都是通过用海水表面温度代替海水表层温度,在基础数据不精准的情况下,极易出现预测的不准确。
- L* J6 @3 Z2 h+ [ 雷亚飞向封面新闻记者解释道,2019年太平洋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西部区域海水温度偏低。特别是南海区域海水温度明显偏低。2019年8月,在中国海油东方13-2气田所在的海域,15米深度海水温度低于环境温度7-8℃,平台海水管线出现大量冷凝水,正常年份这个现象只会发生在6月以前。该年度进入南海的台风很难得到加强,特别是2019年8月29日的12号台风,其路径非常适宜在南海得到能量补给,预测其会加强为强台风。但该台风进入南海后,由于表层海水温度过低,最后没有形成强台风。
7 M) U$ ~' J- k- y0 f2 g! T 在南海海水表层温度持续偏低情况下,导致东南季风偏弱。2019年7月21日至11月26日,鄂湘赣苏皖浙闽7省区域平均降水量为251.1毫米,较常年同期(428.1毫米)偏少四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其中湖北、江西均为1961年以来最少,安徽、福建为第二少。同时,7省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湖北东部偏高2~4℃,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平均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长时间雨少温高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伏秋连旱。干旱造成部分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江河湖库水位明显下降,鄱阳湖水域面积比常年同期偏少五成,提前进入枯水期。 5 C5 |% a2 q0 M, R5 ^% V2 D
据悉,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和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都在对海洋的表层温度进行定期测量,但这些测量主要依靠船舶对大洋某个区域定时定点的测量,未进行海洋某区域的时时连续测量,对于台风精准预报和短期气候变化的预判作用不太明显。
5 K9 T0 R) J: `% C- y$ ]" n& F “我国目前未系统进行海水表层温度测量,主要原因是测量所需的设备设施未具备、测量手段不足、测量费用高昂。”雷亚飞表示,卫星遥感是海洋上最主要、最稳定的全天候观测,但一方面由于受到陆地回波等影响,在近海卫星观测数据不可用或观测精度不高,另一方面卫星主要基于海洋表面状况反演而进行观测,不能对海面以下情况进行探测。 ; Q$ C# r5 R; s1 z) O0 l9 s
海水表层温度测量主要是定时定点的测量,目前主要是通过测量船和抛放深水浮标。但这两种方式存在成本高昂、维修难度大、设备易损、测试稳定差、测试范围小等特点。 0 B1 M( T4 J' T3 n% d0 |
“例如浮标一次检修费用就会超过百万,同时由于海上作业对天气环境要求高,作业窗口时间短,极端天气易造成设备损坏,因此很难实现稳定有效的长期监测。采用船舶测量,专业船舶建造费用高昂,且能够监测位置和时间有限,不能获取广泛区域的时变数据,数据预测价值得不到有效保证。”雷亚飞举例解释。
4 r7 T! Q0 b, m5 [ 如何提升台风的精确预测能力? 4 i7 `0 r+ ^/ Y+ |4 i4 o5 f
中国海油主要负责海上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在东海和南海拥有几百座石油天然气生产平台和钻井平台。其中生产平台都是固定某个海域,位置区域分布离陆地100-400公里的近海区域,水深主要是50—300米,也有超过1500米的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钻井平台属于移动平台,根据作业需要到某一区域后会持续作业一段时间,对于海水表层温度测量有着很好的待命周期。
! v. B9 Y% E8 o 多数的海上生产平台都具备卫星、微波和闪射通讯系统,这些通讯系统能够得到很好的维护,能够确保通信的稳定,同时安装了一些气象数据测量装置,这些气象数据测量装置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测量设备。这些设备的测量数据都传输进入平台的中控系统。“如利用中国海油海上平台开展海水表层温度测量,不仅费用低廉,而且数据收集传输的稳定性强,数据收集的广度和代表性强。采用这种方式即等同将陆上气象研究外移至海上,能够有效获取影响气象变化关键数据,提升台风精确预测能力和长短期的气候预判能力。”雷亚飞说。
) `, [6 N0 [5 ]* S# [- Q$ p 对此,雷亚飞建议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在中国海油各作业区选取一到两个条件好的海上生产平台上安装海水表层温度和海流测量装置,并将这些数据集输进入平台中控与平台原有的气象数据汇总打包,通过卫星实时传输给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传输数据量极小,占用宽带不会超过20K),帮助国家气象部门能够时时收取海上重要气象数据,特别是海水表层实际温度情况,为台风的精确预测和气候预判提供数据基础。 5 V5 e* x/ Y/ R5 k+ x S2 y, q' F
) i+ i9 g/ Y2 Y; ^; G: m0 ^) B+ I' h4 n5 T9 g8 v
' c* z. K6 ^- B+ N$ ^8 e
v" I' B& k) l
) _, [2 O$ c: N+ x
. [3 o" |0 v( f! m5 J+ |7 s" y9 N, ~5 P
% W, S# R2 K2 U) l! H: o: g" y) }+ D$ Q `. U2 T7 S7 x
1 m$ k1 y9 t0 ?/ s6 j
e3 S& A' h$ e, }4 j4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