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E8 x4 C; |2 u8 D& D' o
2024年7月7日-8日,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2 ~8 p( b e8 Z( W6 D9 [. \7 y4 `! r
本次会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员会、青岛市科技局、中国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崂山实验室、青岛蓝谷管理局、青岛海洋科技中心、有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35家单位的领导和院士、专家学者参加了揭牌仪式和学术会议。 ' C9 l. K& s" F$ h7 ~% ~/ b
 据介绍,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简称ccus)是化石能源近零排放的关键技术选择,将为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托底性支撑。ccus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沿海地区是我国工业集聚区域,也是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区域,而我国海域发育众多的沉积盆地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海域地质碳封存具有源汇匹配性好、安全性高的特点,已是全球ccus的重点发展方向。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巨大,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海洋地质碳封存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其研发与应用显得尤为关键。
+ e ]/ D" A7 X1 b* d 
) e- k3 t( w5 O- N! [: f$ S2 ?3 C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领导下,会同有关单位,有序推进我国海域地质碳封存调查与评价,取得了重要进展。
, w7 c8 v7 f: F5 R! c2 t( l' \ 一是创新建立了适合我国海域地质条件的地质碳封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系统评价了我国海域三个级别地质碳封存潜力,基本查明我国海域地质碳封存资源家底,其中盆地级预测碳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 , S$ ], ]# F4 E
二是系统分析了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基本地质条件,揭示了封存潜力主控地质因素,在我国近海优选出“三盆七区”为适宜封存的盆地和区带,锁定一批海洋地质碳封存目标区,为下一步海域示范工程选址指明了方向。 7 o, S* n, I9 z0 {) ~" U Y
三是集成海洋地质碳封存系列成果,编制形成了中国海域盆地级二氧化碳封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图集,该项成果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22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 ) g/ `' m3 D$ W
四是建成了一批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建立了多孔介质中渗流、传热、相变和力学变形耦合的多场耦合数值模型,通过宏观-微观模拟实验,系统深化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基础理论,有效支撑海域地质碳封存选址与评价。 8 P0 v" J' h8 [7 A6 ~2 }! \
五是与各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研究,积极参与青岛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创新联盟,有效支撑服务海域地质碳封存规划和示范工程系统研究。
( ?3 f! g4 p, D- B/ \* s! G2 c" M  以上成果得到了国内院士专家的高度认可,认为系列成果创新建立了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选址评价关键技术体系,首次系统优选了我国近海重点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有利区带和重点目标区,为沿海省市地方政府的“双碳”决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发展海域地质碳封存理论和技术奠定了基础,为海域地质碳封存示范工程实施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 t% B( }6 k0 ?% h5 b7 T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碳封存工作得到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和青岛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2023年下半年先后获批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重点实验室两个科技创新平台,这是我国沿海省市首批建设的市级海洋地质碳封存科技创新平台。这两个科技创新平台挂牌建设,标志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碳封存工作进入双平台支撑发展阶段,对全面提升在国内外碳封存领域影响力、更好支撑服务国家和沿海省市“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 U$ a v1 C3 U+ B( h1 ] u6 i  会议期间,学术委员会听取了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建文研究员关于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的工作报告,一致认为两个平台围绕建设目标和任务,在碳封存基础理论研究、碳封存选址评价、碳封存物理与数值模拟技术、碳封存稳定性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条件建设和科学规范管理等方面取得良好成绩。
0 x& n6 c( ]2 b* s0 w8 [7 W  1 b' P8 f6 C6 V3 M* s/ l( U+ j' t
学术委员会会议后,举行了海洋地质碳封存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发展机遇、地质碳汇与海南岛零碳岛构想、二氧化碳驱油埋存、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进展、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咸水层二氧化碳封存选址、中国海域沉积盆地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条件与潜力、地球物理技术和数值模拟在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中的应用等科学问题作专题报告并进行深入研讨。 6 C f ^3 M" i; w1 k( E7 m* W
相关链接:
* Y. l7 h( e8 F6 N% n 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工程研究中心定位于支撑国家和省市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聚集海洋工程技术创新资源,构建海洋地质碳封存潜力评价、场址优选、过程模拟、环境监测、风险防控全链条技术创新体系,研发配套装备和仪器设备,建立海洋地质碳封存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实施海洋地质碳封存示范工程,促进创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应用示范,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地质碳封存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和自主创新人才基地。建设目标为:到2025年,初步建成海洋地质碳封存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形成良好技术储备和装备研发能力,在海洋地质碳封存选址评价标准建设、二氧化碳地质碳封存过程和工艺实验模拟装备和软件开发、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研发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30年,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程研究中心,形成海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场址优选、过程模拟和监测及风险防控等全流程一体化海洋碳封存技术体系,建成一支多学科融合的调查研究队伍,力争促进青岛及我国东部沿海省市1-2个海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示范工程落地实施,进入省部级和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体系。
7 l4 t; ?: E9 v 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重点实验室定位于聚焦国际前沿领域,强化自主创新与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先进理论与技术研究能力,在储层表征、地质碳封存过程实验模拟技术和软件开发、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设目标为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地质碳封存重点实验室,形成海洋地质碳封存理论与全流程技术体系,力争促进青岛海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示范工程落地实施,建成一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海洋地质碳封存研究队伍。任务为:针对青岛邻近的南黄海盆地开展地质碳封存二氧化碳-水-岩作用机制、二氧化碳运移规律和泄漏机制研究,形成海洋地质碳封存理论;开展地质碳封存储集体表征刻画、选址评价、封存系统安全稳定性评价和海底碳封存监测技术攻关,形成全流程技术体系。 - k, n8 W% [% k+ T! W1 T
信息来源: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薄克国 通讯员 张淑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 F$ U% R, k+ D" B; a
►“渤海、黄海、东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形态分类图谱”正式出版!
4 f, e- n9 @9 ]( a1 J% _7 D ►《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报告》正式出版!
4 ? @4 T# g- t7 M Y9 M! J/ ^ ►《深海生物学:深海底生物的自然史》出版! & a: w- W% ]$ y% N
►重磅征文!第七届国际生态峰会 EcoSummit 2024 • 沿海与海洋生态系统 " y. g% c: ~; _$ z6 \
►《全球海洋科学报告》正式出版! ! s! |6 O1 n" A p8 t# `
►吴立新院士等:我国海洋科学发展现状、关键领域、总体思路及资助布局主要问题 ( f& [- |, ~1 V' D" O/ W' A
►《海岸与海洋工程中的计算水动力学》正式出版! 8 B, X. I- A7 n }
►《海洋遥感大数据信息生成及应用》正式出版! / m- l+ y0 C% K t
►目录公布!“现代水声技术与应用丛书”正式出版!
6 u# L3 y. v" \3 `% V9 r5 x ►《深海极端环境探测技术与应用》正式出版! % {: o0 ^" r9 {/ Y/ U5 _% ^
►《近海与海岸带的生态调控与环境治理》正式出版! 3 u9 I: r4 y1 N6 g( E1 C; }- G7 |0 z
►“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丛书”正式出版!
7 a, x" L! x! D" R% ~) ^ ►《深渊科学:地质、环境与生命新前沿》正式出版! ( O1 |+ [5 Y. A4 @
►《水下光学与成像》正式出版!
! o2 J9 }0 t7 Q: W" d ►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出版南中国海及其周边海域首部海草床生物水下生态图志 . `: l; E4 t4 U! X. I* s1 @. n
►《海洋牧场概论》正式出版! 2 r& H% ]* }% N9 q
►戴民汉、周忠和院士重磅推荐!国内首套极地海洋科考绘本出版! 4 Y1 }0 B4 K# u" f; H' O
►杨红生等著《现代渔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展望》正式出版! - F8 x7 k! ]/ ?8 w& |) D
►董昌明教授主编的《海洋数值模拟》已正式出版! ' }+ }6 C8 e( B* C6 T( o1 L
►《国土空间规划陆海统筹理论与实践》正式出版!
9 B3 C$ q$ S v) x; j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和《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名录》出版发行! 9 P# D8 H# \/ M$ W" G3 S, x
►王颖院士主编《数字南海》正式出版! ; X- Z+ D E2 _: g+ W
►丁德文院士等编著!《中国近岸海洋生态学研究与管理》出版! ' T2 f: E6 a: m, B6 m- N
►《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陈令新等编著 海
) c% I. V) ]2 L3 E9 D& E8 p ►《海洋空间规划与海岸带管理》入选“2022年度海洋优秀科技图书” 洋& T& O. V; D% B j5 Z' l0 E5 ?
►《珊瑚礁科学概论》:珊瑚礁究竟有多重要? 书
1 s0 H L. T; W! M+ Q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栾锡武研究员 著 屋
7 q+ w' |" j$ g7 C; ]7 t' M 海洋知圈 ) Y( s8 a' H* [
知晓海洋 | 探知海洋
. L2 R& d4 F1 ^$ F) P7 a 宣传海洋 | 服务海洋
* M3 _9 Z# J6 L2 v9 d6 C* i/ n  0 W' n$ E, z4 k) Q: y
 2 N3 H7 O1 D2 x; J. R
如您喜欢,请“点赞”并点亮“ 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