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 \& D% f$ h 1 ( H' a" a; T0 V
“起底”海洋鱼类“拟态达人”
$ M5 i: e& f5 ~" x# B
2 p& A: E; B- [/ z' l5 B4 I ▲ 《科学进展》以封面论文形式报道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
1 M+ ~ B. [$ p7 E" T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强团队牵头完成的最新科研成果,揭示了关于草海龙附叶形成与牙齿丢失的演化机制,并首次阐明了海龙科鱼类性别决定基因的产生和演化历程。近日,相关研究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科学进展》。
. u! i6 d t, D. i; \3 S 是雄性却能怀孕,吃肉却不长牙齿,这些极其另类的生物学特征,使得海龙科鱼类的演化机制成为一个“出圈”的有趣话题。海龙科鱼类,包括海马和海龙,具有丰富多样的形态特征和独特的雄性育儿行为,一直是海洋生物进化和物种保护研究的热门对象。
: h% ], M2 U! Q2 j' X1 P" i* \ ——《中国科学报》 * G0 B( ^- c0 c7 @; d
2 & E/ G1 P* a( o8 E8 B) A+ B8 x
抗新冠病毒广谱单抗可应对现有变异株 $ C8 ~7 F- D% u3 A0 i
8月19日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研发出一种能够靶向多种冠状病毒入侵受体ACE2的阻断型单克隆抗体h11B11,其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及其突变株感染宿主细胞及模式动物,并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同时,作为新冠病毒入侵宿主受体的拮抗剂,该抗体表现出优越的广谱性和中和活性,可应对目前流行的各种变异株。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 L0 A1 u2 V' X
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不断出现,且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给新冠病毒的预防控制带来了巨大挑战,亟须研发出可以应对病毒各种变异株的有效疗法。中和抗体疗法已被证明有效,但变异株出现,则单一位点的单抗必然失效,广谱中和抗体的研发必须提上日程。 ! V6 ]) L6 G' F. n x2 O4 H- Y* B, ?, d
——《科技日报》 5 N; s; N N+ x( G
3 2 d' s* }6 J4 u6 r5 h2 e
中外联合团队在极化激元光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0 j8 y$ C8 o) a6 Z" B# X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培宁、张新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纽约州立大学等科研机构人员,突破性证明了传统的双折射晶体中存在“幽灵”双曲极化激元电磁波。该成果革新了极化激元基础物理的“教科书”定义,对凝聚态物理、光物理、电磁学等领域基础原创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国际顶级期刊《自然》8月18日刊发了这一新研究发现。 7 |+ c3 V1 ^& \; T, y& w U k! }
——新华网 8 m6 ~/ v8 U$ x/ p: J
4 1 E! V3 K2 Q5 f6 o
SARS幸存者对新冠疫苗的抗体反应更强烈
, p! s2 c- X" L- k1 D 近日,一项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表明,近20年前感染过SARS病毒的人在接种新冠疫苗后会产生强烈的抗体反应。他们的免疫系统可以抵御新冠病毒及其变种,以及在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的相关冠状病毒。
! d& p5 E5 t6 u 论文作者表示,该研究结果为研发预防所有新冠病毒变种以及未来可能流行的冠状病毒的疫苗带来了希望。
1 h$ [! T$ j0 @9 D4 ?( M, C ——《中国科学报》 & Z) |7 m* v4 z
5 g' u8 c0 f# F4 r1 \& P7 k
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快速多样化 # ?+ s. x2 N1 s* h4 v
0 L1 N' c( c. V5 q! M3 D' L& q
▲ 从左到右分别是Conacodon hettingeri、Miniconus jeanninae、Beornus honeyi。来源:Banana Art Studio # U/ F% R( @' j+ m5 P1 L7 c& h
8月18日发表在《系统古生物学杂志》的论文,美国科学家新发现了三种远古哺乳动物,这些史前哺乳动物于古新世早期就在北美留下了足迹,距离白垩纪—古近纪恐龙大灭绝事件只有几十万年的时间。这一发现表明,在恐龙大灭绝之后,哺乳动物的进化比之前认为的要快得多。 5 T# V! X# V1 \8 ~
新发现的生物名字分别为Miniconus jeanninae、Conacodon hettingeri和Beornus honi。它们的体型各不相同,每种生物的牙齿特征都各有不同。其中Beornus honi是为了向《霍比特人》电影角色比翁致敬而命名的,因为这一物种跟比翁一样有肿胀的磨牙。
2 o0 L0 @% p) [8 `3 Z ——《科技日报》 # r( |- H# I! Q7 h. g! G7 W8 D
6
: @) u0 {! [2 m4 D! z! U 珊瑚和星海葵体内活免疫细胞首次发现
, ^6 h. [- t% X/ O: s7 `& I
( Y7 X! s S0 p$ E0 n- n ▲ 图片来源:前瞻网百家号
4 S/ _% j2 G; _( n9 S/ _( T! m' Q, Z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17日报道,美国科学家首次在鹿角杯形珊瑚和星海葵体内发现了免疫细胞,这些细胞能帮助它们对付感染。这一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造礁珊瑚和其它珊瑚礁动物如何保护自己免受外来入侵者(如珊瑚礁内部和周围的细菌病毒)的侵害,以及开发评估珊瑚健康状况的诊断工具。 7 j+ X$ L b: ^$ N
为了发现这些特殊的免疫细胞,迈阿密大学罗森斯蒂尔海洋与大气科学学院和本盖夫本·古里安大学的科学家在实验室让鹿角杯形珊瑚和星海葵体接触细菌、真菌抗原等外来颗粒,然后他们使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方法来区分不同的细胞群。 ( t; A5 i- @7 l1 C+ c$ B
——《科技日报》 . E, @, O7 [; @" {& Q
来源:今日科协
! _; ]" t) ^9 |! N+ R- Q$ Q, r 网站:www.cscb.org.cn , Q! \8 N- L4 S
微信:CSCB-WeChat
0 h* G) \1 [* _; S2 q, X 原标题:《【资讯快递】今日科技话题:海洋鱼类、新冠病毒、哺乳动物、免疫细胞、极化激元光学、SARS幸存者》 9 s0 \" _$ N0 w) M; }" V& g" I
& K& q; v3 ~" {4 Y& f
: H- ]# g2 d! q4 P
a: y" a+ j4 [/ \3 O/ {
, H# Q" b% \/ \5 t! ]9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