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 q* }/ M* P4 f( Z$ w; S' s ] 近日,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表彰第六届浙江省道德模范的通报》,授予28名同志"浙江省道德模范"称号,并予以通报表彰。其中,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生态与环境实验室副主任王春生研究员荣获“敬业奉献模范”。 $ x7 F3 @7 ]# c; m% s
通报表示,近年来浙江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学习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良好社会风尚,有力促进了全省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的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体现崇高精神、群众口碑好、典型示范性强的道德模范。各地各单位要大力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改革创新、担当实干的磅礴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实现“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E9 n% V" X2 m( Z6 y. ^% O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只有长期在海洋科研前线的坚守。王春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位无私奉献、坚守寂寞、不言艰辛、爱岗敬业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形象——他长期坚持在海洋科研工作第一线,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加了我国30多个航次调查,多次担任首席科学家;他还11次搭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探秘海底,不仅是我国首位乘“蛟龙”下潜的科学家,也是至今为止随“蛟龙”下潜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他以身先士卒、刻苦钻研的精神,在茫茫大洋、深深海底和寂静的实验室中,默默无闻、坚守寂寞,不言艰辛、爱岗敬业;他带领团队在国际海底管理局19届会议审议中作出优秀陈述和答辩,为我国顺利申请到2个矿区的勘探合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步一个脚印扎根海洋科研
5 `1 d. j. c0 V' e% c 1964年3月,王春生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椒江地处东海之滨,蓝色大海给予他美好的童年和无穷的想象,也让他心中的“海洋梦”渐渐成型。1981年夏,王春生在高考中达到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为了心中的“海洋梦”,他并未留在家乡,而是选择了厦门大学海洋系海洋生物专业,立志与海洋科研相伴一生。
' c/ k- N( N/ r3 c' A( u2 M 厦门大学海洋系是我国首个海洋学系,为海洋科学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期间,王春生刻苦学习,孜孜不倦地钻研海洋生态知识。1985年8月,王春生以优异的毕业成绩进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
. V) c2 Y4 C3 k$ J. C 海洋二所创建于1966年,是一座学科齐全、科技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的综合型公益性海洋研究机构,从事海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促进海洋科技进步、为海洋管理、公益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及海洋安全提供科技支撑,作为国内从事海洋调查与研究的主要单位之一,承担了多项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重点科技项目。
' L6 K r, y; ]- s( n 来到海洋二所后,在两院院士、特级专家等一批知名海洋专家的熏陶下,王春生虚心学习、刻苦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基础海洋科研做起,逐渐完成了海洋生态领域的多项重要工作。1992年,他前往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开展了中日黑潮合作研究;1996年至1997年,他又远赴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参与深海环境合作研究2006年,他到香港科技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这些经历使他不断增长了知识,极大开阔了视野,快速提高了科研水平。 * s# q% W/ v& K; I' L; w& Z# i- y
经过不懈努力,王春生在海洋生态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30多年来,他先后主持了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课题、国家大洋专项、我国近海海洋调查与评价专项、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多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两本,编著1本,授权发明专利9项。发现海洋生物3个新属,50多个新种;主编《海洋生物调查技术规程》1部。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身先士卒的海上科考专家
1 F4 v/ G% u$ N0 a `& p 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王春生已先后参加了30多个航次调查任务。长期的海上科考,对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饭,基本上每年都要上“大洋一号”、“向阳红09”等科考船工作,每每参加任务,在船上少则一个多月,多则小半年才能回家。因为科考任务,他不得不在孩子出生3个月后便匆匆与家人告别,奔赴茫茫大洋。 - p7 c, T2 U2 g
" W0 v3 D+ u3 y8 Q/ G, w 王春生回忆,海上的日子,最缺的就是新鲜蔬菜。有时候到了航段后期,因为缺乏维生素,船上许多人会出现嘴角溃烂、牙龈出血等症状。更严重的是,在海洋科考中,还要遭遇大风大浪和轮船等机械设备故障。
3 d8 M8 z0 G3 E* w$ ]2 F 2005年,王春生首次出任我国首次大洋环球科考前半程首席科学家,连续在船上工作了152天,期间经历了设备故障、蔬菜短缺和靠港补给等难题。 " X$ \- G: h" j/ t3 B
由于航次前半程的工作重点是岩芯取样,作业频次高,国内自主研发的设备还未定型,稳定性不够。船上的两台岩芯取样钻机先后出现故障,虽然查到了故障的原因是逆变器损坏,但此时船上的备品备件也已告罄。 9 y7 ^+ i, u8 d( {, C* {* y
此时,身为首席科学家的王春生组织科考队员现场抢修,把第一台岩芯取样钻机的逆变器拆下来,安装到第二台上,以保证科考作业顺利开展。但逆变器安装在耐压筒里,耐压筒重达百十来斤,在钻机狭小的空间里,工具难以使展,一群科考队员们只能依靠肩挑身扛,仅拆装就花了几个小时。拼装完了,科考队员又发现了新问题:由于两台钻机分别由国内不同单位研制,设计细节各不相同,重新组装后,岩芯钻机的控制系统仍无法正常启动。 + g! U. E- U4 W/ ?3 F. E
此时,“大洋一号”船与祖国相隔万里,由于时差等原因,不能随时联系研制单位的工程师。于是大家白天抓紧抢修,晚上正好是国内上班时间时,与国内软件工程师进行远程会商修改设备水下控制系统软件,会商完后连夜接着抢修,经过三天三夜的不懈努力,终于使钻机恢复了工作。
4 [, \+ l% J$ U9 F 王春生说:“海上工作有其特殊性,经常会遇到气象多变和调查设备故障,这样的突发情况,在大洋科考中会经常遇到。因为在大洋中漂泊的船就象一个孤岛,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只能依靠全体科考队员和船员们自己动手,尽最快的速度解决,否则,轻者耽误宝贵的时间,重则有安全风险。” 我国乘坐“蛟龙”号下潜次数最多的科学家# P$ \- `, k- u/ B
王春生表示,海洋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必须要亲自参加现场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从2013年开始,他担任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4个航段的首席科学家,并搭载“蛟龙”号在东太平洋深海海盆、西太平洋海山和海沟进行了11次下潜,成为我国搭乘“蛟龙”号下潜次数最多的科学家。 . O0 f) |! g$ X: b2 f
最让王春生难忘和自豪的,是北京时间2013年8月10日的凌晨,搭载“向阳红09”号科考船的“蛟龙”号开始了2013年试验性应用下潜,他作为本航段首席科学家,幸运地成为第一位随“蛟龙”下潜的科学家。
% _2 T5 H' g; {2 m 此次下潜由中国首批潜航员傅文韬担任主驾驶,由于这是蛟龙号首次在大洋搭载科学家下潜,深潜部门长首席潜航员叶聪陪同下潜,王春生在右舷进行观察记录。下潜地点位于东北太平洋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详勘区,“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5268米后,便在一个100米高的小海丘附近坐底。 4 G/ b9 L1 E# }* Y4 n- Q" A
王春生回忆:“当我第一眼看到海底的时候,就被奇妙的海底世界震撼了:三只白色海参和1只海鞘同时映入眼帘。这与我以前从海底录像中看到的荒芜的海底完全不同,是研究海洋生态和生物的珍贵机会。”
4 i" K3 C S% z 王春生说,在“蛟龙”号之前,我国普遍采用拖网等作业工具来获取海底生物样品,数量极其稀少,而且采集上来的生物样品大多被网中的多金属结核和岩石等磨烂了,完整的样品可谓难得一见。同时,拖网采集样品的位置也不准确,甚至可能不是海底生物。另外,过去水下电视是从上向下拍摄的,通常看到的是生物的背影,拍摄的电视仅是摄像拖体拖行航迹上的生物,具有偶然性,并不能确切了解生物在海底的全貌,这次终于能跟随“蛟龙”号下潜到海底5千多米,可以近距离从不同角度观察那些生活在深海中的神秘生物,对海洋生态学家而言是最为准确直观的研究。
5 N3 g2 Q7 p3 W8 B% h6 n! S 此次任务,一去便是两个多月的时间,但王春生和他的团队收获颇丰,取得了大量深海生物样品和视频资科,对深海生物多样性及分布特点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相关规章制订上的话浯权。 重视团队合作 培养青年人才9 C9 G0 Y" e+ u. W0 Q3 ~
1 S9 `0 h. t" ^: A6 Q+ s
过去,由于远离家乡、工作任务重、强度大等种种原因,我国从事深海科研的科学家队伍不到300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海洋科考的重视,“蛟龙”号、“雪龙二号”、“大洋”号等载人潜水器和新型科考船的问世,让许多年青科学家开始在试验性应用航次中成长起来。作为首席科学家的王春生,便十分注重年轻科学家的培养和团队建设,多次带领或举荐他们参加深潜任务,进入深海探索,给年轻人更多锻炼的机会。
( l' F! q: A; c E3 l 王春生带领的这支深海生物研究团队,被评为2018年浙江省部属企事业工会“工人先锋号”。这支团队在我国载人深潜领域功勋卓著:以团队成员为主的海洋二所载人潜水器海试保障与应用小组,曾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海洋局授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先进集体”,团队负责人王春生被海试临时党委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该团队在深海生物研究方面成绩斐然,既为维护国家权益,又为提升我国在国际治理中的话语权作出了贡献。
* L, j! d% d# I, k 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9届会议审议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申请和第20届审议中国五矿集团多金属结核保留区勘探合同申请时,王春生作为环境专家,参加了大洋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区和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多金属结核保留区的申请答辩团,并负责《环境监测与评估》陈述与答辩,为我国获得富钴铁锰结壳矿区和东太平洋结核保留区作出了突出贡献。此外,以王春生团队成员为技术支撑的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2018年5月同国际海底管理局联合主办了的“西太平洋三角区环境管理计划研讨会”,使中方在这一国际环境计划中发挥引领作用,提升了国际治理话语权。 # [! q; m! L7 L8 P4 J( t& B$ x& Q: y5 u
除了科研本职工作,王春生多年来一直心系海洋科普事业和公益事业。2011年,他参加了由浙江省科协等举办的“科学会客厅”科普活动,至今为止,他在多个省市的20多所高校、中小学校和青少年宫等作了多场关于我国大洋科考的科普讲座,为科普海洋知识、传播海洋强国意识作出了贡献。 # ]8 V, h( w8 ^3 @) h/ Y
' K) T9 S7 j. k% ]" b- T- P5 u* C& u6 U# P4 {3 N. x8 T4 h) f4 o- ^
8 t2 E) n2 s6 e6 R
. T( @! o) G3 w& [/ S9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