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 海洋观测数据 来之不易 - 声学多普勒流速仪 报废

[复制链接]
近日,中国近海观测网络东海站06号综合观测研究浮标系统顺利完成大修并重新布放,进入新一轮观测周期。“海洋中的每组数据都非常重要,今天的数据明天不可能重现。”中国近海观测网络黄海站、东海站站长刘长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们的浮标和潜标从设计、建造到布放、维修和大修,都是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可靠。”据刘长华介绍,中国近海观测网络黄海站、东海站依托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建成,为我国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区域海洋环境保护、海洋产业健康发展、防灾减灾、国防安全等提供数据支撑,为应急处理突发事件提供调查手段和科学依据。定期维护和修理黄海站、东海站的浮标和潜标布放后,还需要定期维护和修理。2015年12月下旬,海洋研究所公共技术中心技术人员接连对近海观测网络黄海站、东海站完成紧急维护,主要包括01、02、05、06号浮标的现场故障排除以及黄海站垂直剖面立体观测系统和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组合观测潜标系统的周期性数据采集与维护等。其间,黄海站紧急维护的重点是01号观测浮标。工作人员在维护时发现01号浮标底部的一根支腿被渔船拖曳导致脱落,技术人员在科研19号船员的协助下,现场对脱落的支腿进行了临时恢复和焊接,后期将选择合适的天气将01号浮标拖回并进行加固维修。东海站06号浮标于2012年10月完成大修布放后,已连续在位运行超过3年,自2015年10月开始,该浮标的电压逐渐降低。技术人员对浮标上的蓄电池进行了长达7个小时的充电,但检测发现部分蓄电池因漏液报废,不再具有储电功能,于是有了不久前的大修。刘长华介绍,自黄海站首套潜标系统投入运行至2015年底,黄、东海站的连续观测时间分别达到96个月和77个月,刷新了中国近海用于科学研究的定点观测数据长时间序列之最。随着浮标海上运行时间的延长,为保障所获取观测数据的实时有效,各浮标观测系统的维护周期缩短,维护工作将更加辛苦。刘长华也是海洋所公共技术中心办公室主任,他一年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外地,“哪里有故障,我们就要赶赴哪里。”他说,“路上单程就需要两天,交通工具也从飞机、火车、汽车再到船轮换。到达后顾不上休息凌晨三四点钟又要起床上浮标上干活,中间还可能遭遇海上突发状况。”数据背后的意义通过近7年的数据积累,黄海站和东海站获得了大量的、高质量、长序列基础海洋观测数据,这些基础观测数据在关系重大社会民生方面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2008年,大连油库爆炸发生溢油事件导致生态灾害,对著名上市企业獐子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影响很大。海洋所依托黄海站的长期观测数据,准确预报了溢油带的漂移趋势,稳定了企业的股价行情。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安全保障方面,东海站观测浮标系统为上海世博会的气象保障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气象局的高度评价,并就此认真细致的工作和可靠数据发来感谢信。2011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来,“米雷”和“梅花”连续两个强台风经过中国近海,黄海站和东海站所有观测站点成功记录下这两个强台风经过中国近海的全过程实时观测数据,并为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提供了实时观测数据。2015年7月,东海站06号观测浮标系统经受住2015年第9号台风“灿鸿”(强热带风暴级)的考验,并成功地全过程实时记录了“灿鸿”移动过程中的风、波浪和环境参数的变化等情况。2016年年初,东海站垂直剖面观测系统试验顺利完成,并成功获取连续13个月、共计518万条的垂直剖面观测数据。刘长华指出,黄海站、东海站作为定点观测台站,提供了海洋极端恶劣条件的基础观测数据,而这些珍贵观测数据恰恰是其他观测手段所无法获得的,具有极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来源:中国科学报

' E; R2 Q. p |9 M 2 X4 b' Z3 e4 F3 G) |, P! h5 M4 M* {5 E2 W; m2 b. [9 a* e 9 q$ Y6 k. t# x \9 i & z5 ^; a- u: a* o0 D4 y8 g' D0 L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