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技助力经济发展调查 - 海洋资源管理政策影响研究

[复制链接]
. a: g2 t& V; j6 Z

1 h/ H ~1 V& q4 j0 C- K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至关重要。但一直以来,成果转化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7 b3 C$ P% [* Q3 b$ d6 F" c; `7 R- a: r5 i

最新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但科技成果交易金额下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老难题”仍然“待新解”。

5 X# I" c5 n6 c+ j G9 Q4 I/ o+ D7 T* L

如何把论文写在产品上,把成果转化在企业里?得闻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20多年来“海中寻宝”,依托科研能力,接力探索实践,不断有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记者于近日走访该所,希望通过现象寻找一些共同性问题的答案。

1 t) d0 ~: ]7 c, ~, O

问题1:评价之难

( o# \- U3 A' e; H

调查:成果转化逆势上扬的背后——善用政策“引擎”

* D, ]. ~5 I) Y. s- L) g

缓解“头秃”焦虑、增加水稻和茶叶产量的生物产品,均来自海藻中提取的寡糖;为养殖虾蟹“强身祛病”的海洋生物制剂,可代替抗生素,同时也改善了水质;喜欢“吃油”的菌,被用来治理油污的沙滩;不伤手的洗手液、隔离+抑菌的口罩,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也迅速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这些是来自大海的馈赠,也是海洋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的果实。

1 d7 Z% j0 `- c8 {7 [& j

2020年,海洋三所16项专利或技术秘密,成功转化为海洋生物医药和制品,转化金额600余万元,带动企业投资3.3亿元,创下该所历年成果转化新高。

2 u9 n6 E, r0 F/ i) N! N f

与全国数据相比,不降反增。海洋三所产业处处长陈力认为,“这是充分利用了政策的结果”。

G$ ^! s- c7 W- ?0 s

事实上,效果的评价,是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难题之一。“成果转化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很难用一个尺度来衡量。”陈力说,“2015年以来,我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相继问世,可以说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政策遵循。”

' h- P5 {- `. u; Z

“三部曲”,即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随后出台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

& z5 c+ B/ J) f

“事实上,海洋三所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成果转化,走过弯路,也取得了成果。”陈力认为,“想要进一步扩大转化效果,需要强化激励措施,突破转化流程中的各个壁垒。”

6 A _/ a' u8 M/ y& w6 E

“政策出台后,持观望态度的仍大有人在,这是因为在转化过程中,研发的周期不同,成果的形式不同,产业的领域不同;成果转化后,也不能仅用经济效益来衡量,还要包括社会效益、科学价值等。转化效果如何,难以定量。”陈力说,“那么,如何让政策落地,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转化之路,既需要过来的经验教训,又需要对未来的谋划和定标。”

4 `/ S# J" W {* d3 [3 Q, |' _

以“三部曲”和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政策为依据,海洋三所于2018年试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并于2019年修订推出了《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管理办法(试行)》。

& P9 P3 |, r% U4 p. A6 X4 g# F' C

办法明确,技术转让或许可的净收入奖励比例提高至80%,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允许科研人员到海洋三所开展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的企业中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并取酬;职称晋升、科技奖励、人才管理,给予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倾斜⋯⋯一系列政策创新,成为科技创新和转化的“引擎”。

6 e# [1 A1 V8 C( l9 W. k

利用好各项政策,海洋三所主动参与到成果转化,获批成为“福建省级技术转移机构”、参与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等成果推介平台、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搭建好科技创新和转化需求的“桥梁”。

]9 q+ Y1 B h# @

问题2:中试之殇

9 k. L; b4 d U; m2 l* S

调查:“刚需”技术+“柔性”服务——共享平台“破壁”

" G1 L: t0 l9 `3 n: F2 X

中试,即中间性试验,是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生产的中间环节。

5 ?. x) l( f: }

科技成果能否走出实验室,主要取决于中试的成败。有统计显示: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

" U% a* y' N3 x) g" D2 p

“中试研发技术配套不足问题是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最为关键的技术瓶颈,也是我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最为突出的薄弱环节。”海洋三所研究员、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负责人洪专告诉记者。

' y* V6 W* b+ f

中试以及中试平台建设难在哪里?

) h7 P. p# d/ A/ Z' v

开展中试研究首先需要解决设备问题。中试实验所用的不少设备为大型专用设备,同一种功能类型的设备,往往会由不同技术原理的一系列设备组成,设备之间的技术性能差异明显,常常不能互换,这与实验室中常见的通用型实验设备完全不同。例如:实验室里开展固液分离研究常用的布氏漏斗,到了中试环节,可供选择的设备变成管式离心机、卧式离心机、三足式离心机、碟式离心机等多种类型。

% N, \9 J7 i+ W

对大多数科研人员而言,难以凭借一己之力实现设备的系列化配置。他们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四处寻找可匹配的中试设备,过程麻烦且痛苦。科研成果因无法完成中试而被束之高阁,正是“唯论文”现象背后的原因之一。

: q' ~" }, v" C9 K( I% O: X' Z

近年来,随着对科技成果转化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为解决设备配备问题,各地纷纷立项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类项目,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但是,在目前已建成的平台中,专业化的中试技术服务平台仍处于非常稀缺状态。这是因为这类平台的运行,具有相当高的技术难度和运营难度。

~5 C) Y1 J# F+ N3 w

“如何构建高效的中试平台运营机制,如何让中试平台不依赖财政经费的持续性投入而实现常态化运行,如何破解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即闲置的共性问题,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洪专介绍。

) u& n5 X& c' j x4 ^" i- t

总结过来的做法,洪专说:“中试平台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拥有多少实验场所和设备,而是在于技术的配套和开放共享。4年来平台所承接的中试业务,全部在合同期内顺利完成,这为平台赢得了良好的业界口碑。”

x9 t' G# s* b9 E- U

据悉,我国共享平台大致可分为5类:保藏、检验检测、技术研发、中试、综合服务。除了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海洋三所在国家和地方支持下,相继建设了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世界级技术支撑平台,基本实现共享平台服务功能。

0 J* q$ w6 \" ?+ w

陈力表示,海洋三所将整合全所平台资源和团队,集全所之力打造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集“资源保藏—活性挖掘与评价—产品研发—质量控制—中试放大—转化对接”为一体,面向产业需求的全链条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 G$ f! W! L! j

问题3:边界之问

9 Q. [# s* n- Y: \

调查:论文写在“稻田茶园生产线”——畅通“转化链”

' a8 N* F& D7 |/ \( ?! T% g

科研人员拿出成果,发表论文,或者实现成果出让,即已完成本分。然而,成果转化迫切需要“专业的通才”全链条跟进。如果把科技成果转化看作一条“转化链”,那每一步都需要科研人员和企业等多方既能各司其职,又要紧密合作。

2 P) d* _( P) Y/ c+ y2 H- N3 l

以海洋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链”为例,大致包括资源勘探、采集、分离提取、保藏、活性评估、应用研究、中试放大、制剂研究、产品化⋯⋯不同的环节需要不同的专业机构来完成:资源勘探采集需要海上和水下作业能力;分离提取需要科研机构;保藏需要保藏中心;活性评估需要拥有资质的实验动物中心;应用研究和制剂研究需要科研机构,也需要企业的直接介入;中试放大需要公共服务平台;制剂研究和产品化更多地需要由企业来完成。

6 s! T% m/ Y2 Q# d6 C7 o

可以看出,每个环节的专业性都非常强,任何一家机构都无法独立完成全部工作。而任何一个环节不通畅,成果转化也将难以实现。这正是近年来各方力推“产学研体系”背后的原因。

7 p- u* |9 T$ c- b6 l

地处重庆市东南边陲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是远近闻名的“贡米之乡”,出产的稻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和有机双认证,但农家肥不足严重限制了水稻的产量。

: ?, s" N+ X" {& A

如何在符合有机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水稻增产,提高抗病虫害能力?由海洋三所研发的海藻肥为花田乡提供了解决方案。

1 n" z* M- Y, Y" B0 o6 Q

“海藻寡糖生物肥是一种以龙须菜为原料、利用海洋微生物发酵制备的生物肥料。”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曾润颖告诉记者,“与市面上海藻肥不同的是,这种肥料的主要成分是海藻寡糖,而且生产过程中没有使用化学试剂裂解,绿色无污染,还能有效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其实更接近是一种高效的生长调节剂。”

' T) Q$ }: y; f4 |0 n

曾润颖领衔的深海生物酶课题组,通过从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分离得到的一株火色杆菌,用它从龙须菜中酶解出海藻寡糖,有效降低了生产和污染治理成本。

& `# M. |8 A& A! h- P7 c7 _

提取出寡糖只是生物肥研制的开始。随后,团队扑在实验室和生产线上,经过连续数月的试验、改进、再试验、再改进,最终获得了最佳的海藻肥优化配方,成功使海藻肥专利技术由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曾润颖团队攻克了酶解生产龙须菜琼胶寡糖的所有技术难关,于2013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4 A! t) k' y) T- o( w

2020年1月15日,500亩用量的海藻寡糖生物肥运往海南茶园。根据海洋三所与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政府签订的《科技帮扶协议》,曾润颖团队将为该县水稻、果蔬、茶叶、咖啡等万亩作物提供海洋生物技术产品,助农增效。

1 p& x9 l2 G# w# p' U5 b

“太平洋火色杆菌中丰富的酶系简直称得上‘包治百病’。”曾润颖介绍,凭借这项酶解寡糖技术,实验室与企业对接,广泛服务于日化、医药、农用制品等不同的终端产品,成功实现了成果转化。

3 q( ?4 g6 j! M2 i

记者采访中发现,海洋三所在成果转化中合作的对象,多为中小企业。

|5 @' \' Y# b4 {! x3 w

“企业是创新主体,如何吸引企业介入前期的研发阶段尤为重要。”曾润颖说,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每年必有研发经费的投入,从而介入前期研发阶段,但这些企业一般来说多关注其主打产品,不太关注其他领域,因此对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来说,不一定就是很好的合作对象。而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面临转型升级的企业,对创新成果的需求十分旺盛。

* ~* ~- d8 t W- |8 U+ J) o& g0 b

结合中小企业的需求,海洋三所探索出两种合作途径。“一种是科研人员去跑,优点是精准,缺点是需要碰运气。另一种是从宏观层面进行总结,根据产业发展热点和规律,自己先从热点开展研究,再宣传自己的成果,吸引企业介入。”曾润颖说。

1 G8 ^' m* t$ p! q

不过,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原因,抗风险能力相对大型企业明显偏弱,所以对“投入产出比”比较敏感,这就需要用双方共担风险的思维开展合作。

6 n- f) A' x, M! R! e

据悉,在海洋三所与企业签订的很多合同中,都是按照产品开发的终极目标签订合同,而且每个阶段都有触发条件: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企业投入多少;再达到什么程度,再投入多少⋯⋯这样双方都可以避免一次性投入太大,避免打水漂、不欢而散的情况。在此过程中,企业还可以根据需求随时修改实施方案,便于形成最终产品。另外,生物产品成果转化后,研究人员往往需要根据生产线情况、产品上市要求等进行针对性改进,而不是转让成果后就不再过问。

! f- N7 K6 F R. S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后,海洋三所共有13名“科技特派员”、8名兼职科研人员走进生产一线,与企业一起解决“转化链”上的一个个难点痛点。

9 ?! y9 |$ _7 }0 c! A+ a" k

科研机构在成果转化中扮演什么角色?边界在哪里?这是管理者需要厘清并把控的问题。

! O( s, N, O8 V# }. Z/ {9 c f

“允许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是政策创新内容之一。创新的目的是发展,创新的举措要有相适应的管理,以保障可持续发展。这是创新的基本逻辑。”陈力说,海洋三所是自然资源部直属的国家公益性综合型海洋科学研究机构,促进海洋科技进步,服务区域建设是职责所在。立足成果转化,以科技助力经济,仍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

; J4 N: z9 ?$ a" a6 P4 J+ {

原标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技助力经济发展调查》

7 t6 f( r5 G8 F! e/ i1 v& Q. m( n: X/ q# w$ v) d ( E( T9 c: f8 `/ j8 G; s. k% e1 b3 y# \" z7 f+ d% \- g; F0 g/ d' r ' Z3 {. C5 p2 I8 v3 l0 h! p$ F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风亥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