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J$ ^0 a7 @) e# @6 Z# ]4 C: }
% M: X3 Z$ u9 Y3 ? O; ~
2021年6月26日上午,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在上海的江南造船厂正式交付,该船是目前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兼具科学考察与人才培养双重功能。
) D! } b( A. ^1 j3 m n( y “中山大学”号还对外发布了首航科考任务,计划于今年10月起航去往南海西沙海域,将对涉及海洋大气、海洋科学、海洋生物等三大领域的系列重要问题进行科学考察。
) a8 W7 G! X* B- h Q3 R5 ?' Z “中山大学”号是目前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该船由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进行详细设计,江南造船进行生产设计及建造。船长114.3米,型宽19.4米,型深9.25米,吃水6米。该船具备无限航区全球航行能力,经济航速11.5节,最大试航速度16节,排水量6880吨,经济航速下续航能力15000海里,额定100人编制下自持力60天。入级中国船级社(CCS),具备B3冰级加强,采用直流母排+蓄电池储能技术,艉部配有两套永磁电机驱动的齿轮全回转主推进装置、艏部配有两套轮缘永磁侧推装置,具备DP1动力定位能力,具备全球航行能力且能毗邻极地冰区作业的新一代大型海洋综合科考船。
. E; ?8 Z- j# {- w; f+ N/ V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今天交付 ) }+ D4 G# J6 W! t2 a% X/ z; m% M
(来源:央视网) 1 o6 V9 r: G0 T. O
更多详情
% ?* y7 T0 {( {
9 ~) x" y, n# J& X! t- x! s 6月26日上午,在上海长兴岛江南造船厂码头,蓝白色调的“中山大学”号静待起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走进驾驶室,拉响了汽笛——这艘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国内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完成交付。
' |$ O$ R0 h" |0 W9 u 据介绍,“中山大学”号于2016年6月获教育部批复立项,2019年10月由中山大学委托中国船舶江南造船厂建造,是目前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新一代大型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排水量6880吨,续航力15000海里,具备全球航行能力且能毗邻极地冰区作业。 0 b' n7 ], ]4 I
中国船舶江南造船“中山大学”号总建造师张文龙介绍,该船在国内科考船中具备多个“首次”:首次采用L型全回转低噪声推进器、首次采用轮缘永磁侧推、首次采用直流母排+储能蓄电池的组合设计、首次采用全航速主动式减摇鳍等。
# q1 @4 b$ R3 d8 E! j 中山大学海洋科考中心主任于卫东介绍,“中山大学”号装备了大批先进科考仪器设备和操控支撑设备,建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各类实验室,可进行定点和走航式探测与取样,实现科考数据系统集成、现场印证及与岸基的数据传输与处理,满足低空大气、海面、水体、海底及深海等环境下开展海洋科学、海洋工程与技术(材料、通信等)及海洋人文等多学科领域的科学考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
1 S, x; p8 ^* o# e- O# c0 I 船上拥有多个露天科考作业甲板,主甲板作业面积达610平方米,室内固定实验室面积达760平方米,是国内实验面积最大的科考船。同时,还搭载十余个集装箱式移动实验功能模块,有效提升综合科考作业能力和工作效率。 " B, p& i- @. P/ n! u9 z- o/ `
“从此,我们拥有了逐梦深蓝的‘舟楫’,有了加快发展海洋学科和海洋人才培养的科教平台,更有了扎实推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在交付仪式上说,近年来,中山大学紧扣当前党和国家对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聚焦南海,并积极向深远海和极地拓展延伸。作为地处南海之滨的高水平大学,中山大学责无旁贷担负起新时期海洋科技发展和海洋人才培养的责任,争当国家经略海洋的先锋队,建设国际高水平的海洋学科群,服务海洋强国战略需求。
& S0 ^0 a5 M- C, y3 q 罗俊表示,“中山大学”号建成使用后将服务海洋强国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瞄准海洋领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前沿,为国家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研发和挖掘海洋医学资源。“我们希望它成为中山大学面向全球开放共享的多学科领域、多功能、多技术手段的海洋移动科研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罗俊说,这是一个海上移动实验室,也是一座“海上移动校园”。
- J& }& w# C5 w+ K8 H+ R `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王东晓介绍,中山大学海洋科考历史悠久,早在1928年学校成立不久便启动海洋科考,推动并参与了中国首次对西沙群岛的科学考察。2015年以来,中山大学已经累计组织了超过6次南海科考,参与了大大小小数十次涉海科考。 0 |6 H" W+ B5 I# f, ^5 M# d
目前,中山大学已逐步形成完整的大海洋学科群,包括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4个整建制涉海学院,并在珠海校区建有30万平方米的海洋学科群楼,其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涵盖物理海洋、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质、海洋大气、海洋遥感与测绘、海洋生态、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技术与装备、海洋土木工程、海岸带与岛礁工程、海洋医学、海洋史、国际法、海洋法、国际关系、海洋经济等学科方向或专业。
$ q* s2 A/ ~7 {2 u9 ^0 x 中山大学大气学院院长董文杰说,2015年以来,中山大学涉海专职教师加专职科研和博士后人数增加超过3倍;研究生人数增加近两倍,达到3000余人;本科生人数增加超过一倍,达到5000余人多。 5 I' o$ Q, S7 v
“过去,我们用于科考的船是很普通的民船,条件艰辛,充满风险,但南海之滨的中山大学从来没有放弃挺进深海大洋的梦想和志向。”罗俊说,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山大学将更加坚定地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充分发挥学校的地缘优势、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让“中山大学”号这艘战略“重器”物尽其用,为海洋强国梦的实现作出贡献。 % i! I) ^/ r/ o+ ?
; F% L0 H7 y9 x% D4 H
▲“中山大学”号驾驶舱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拉响汽笛
1 S# j0 m2 X5 ^- B6 R (来源: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6 L. o; ?+ D3 j1 g 首航科考任务发布
0 E5 o$ Y" x A& Y 26日,“中山大学”号首航科考任务正式对媒体发布,计划于今年10月起航去往南海西沙海域,将对涉及海洋大气、海洋科学、海洋生物等三大领域的系列重要问题进行科学考察,为国家深入认识南海,保护和开发南海提供最新的科技支撑,助力国家走向深海远洋。 4 y- o2 k% s5 ?; A: N3 B1 X
( n$ A0 R! |4 t9 b
▲“中山大学”号首航科考任务发布会现场 . `' Y( G. f/ j0 k9 E
(来源:党委宣传部) 2 o. W& H1 \0 H7 `4 L5 _5 h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考察中心主任于卫东教授在媒体发布会上介绍,首航科考任务分为两个航段,将聚焦南海西边界流及附近海域的三大科学领域,具体来说包括对大气、海洋、海底、生物、考古等多个学科的新问题、前沿问题进行综合调查。“我们将围绕上述三大领域问题开展现场观测,推动大气-海洋-海底-生物科学综合调查和交叉研究,推动中山大学大海洋学科群发展。”于卫东说。 ! [. H# t4 t* f! ?5 {$ \/ X4 z
3 o# o1 V" Y, g7 D% L7 x
; Y( r5 H8 v7 V6 ~0 O( @ ▲“中山大学”号试航
' V% w! H n" \" \- z1 i% l* B
5 A1 `& L$ j+ j5 Z (来源: 中山大学科考船建设指挥部)
! m) l$ m9 C* E/ G3 ^3 h3 F3 r. g; |' Q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从粤港澳大湾区及邻近陆架浅海到水深超过5000米深海盆,南海海底地形变化复杂,岛礁众多,海洋环境和过程复杂多变,海洋生物、渔业、海底油气和矿产资源丰富,尚有非常多领域亟待我们去探索。南海季风是影响我国和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气候系统,给我国和东亚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同时也造成若干灾害性天气过程。
0 ?8 Q0 _( p4 O0 E" t- L5 [3 ~# ?4 N- D! G+ d, d: z
于卫东向记者介绍,南海秋季的大气中水汽充沛,有利于超强台风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发展,可对海南、华南地区和近海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失。目前对于秋季台风等灾害性天气过程还缺乏深入认识,因此在第一航段将聚焦大气-海洋-陆地-生态耦合开展观测,为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 4 w4 b' `5 E) L
据介绍,南海西边界流是冬季南海环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秋季发育而在冬季鼎盛。“南海西边界流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对我国海洋环境和资源的影响非常大。”于卫东表示,过去研究偏重于上层海洋,此次“中山大学”号首航将围绕南海海洋环流季节性调整,聚焦西边界流三维结构及其与海洋涡旋等中尺度过程的相互作用,同步开展南海北部陆架滨海断裂带的地球物理调查。 $ q0 Y2 R. q& q. G5 M
此外,首航还将探索海山和岛礁生态系统及其地球生物化学循环过程。海山和岛礁是海洋中的“生命绿洲”,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支撑着重要的渔业资源,对海洋碳循环和区域碳汇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对于南海海山和岛礁生态系统的认识还非常有限,亟需开展海山和岛礁地形测绘、海底沉积和构造演化、生物多样性等多学科研究。首航将针对南海北部若干海山和西沙群岛,开展海山和岛礁生态系统调查,探索现代海洋观测技术支撑下的海洋考古,推动海洋科技与人文考古深度融合。
4 N1 J {3 g3 u 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说:“‘中山大学’号能够开展多学科的系列科学考察,优势之一就是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人才支撑很强大。一个航次里我们能实现理、工、人文、社科的跨学科、跨领域考察研究,且不同团队同在船上,可以增进跨学科交流和融合创新,未来一定会出现‘中山大学’号海洋研究创新模式,一定会为国家的海洋强国战略做出独特贡献,非常值得期待。”
# A: A8 ~! U5 e 据中山大学海洋科学考察中心介绍,“中山大学”号配备了许多世界一流水平的先进设备,将拓展我国南海科考的深度、广度,将实现从高空、海面到海底的全方位测量,具备深海海水和海底样品的强大采集能力,能够实现对海底地形地貌的精细测量,而计划于2022年加装的相控阵天气雷达将成为海上对流探测的巨无霸。 3 t1 w# `; s$ ?7 R. A3 _
中山大学高度重视海洋科学,积极践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学科覆盖面广、学科交叉融合度深的优势,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1 t, {/ p! [+ j* L5 F% A 据了解,“中山大学”号于6月26日在上海长兴岛顺利交付中山大学,下一步将进入首航任务的筹备期。 " H# f5 U( y; E
2 W2 |' G. ]! C7 K! w: t Z4 y( Q
—END— ) `8 h5 ?- t- x' m0 \( z1 q
信息来源:中山大学;央视等 ' m. [; N: ?5 L- c, T; V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0 F; y' L n% i' J 海
2 `+ J7 Q) @% V 洋
9 ?: v. X7 I/ D6 [ 书
/ I, X! m7 x9 ` 屋
, Y; |" Z: {" y6 I4 {1 ]3 [ 海洋知圈 & \1 R- L1 l% g, M
知晓海洋 | 探知海洋 + } @( E5 j! c1 P6 V
宣传海洋 | 服务海洋
) K" e& R8 ?4 J, F8 q7 Q / H. a J8 n& z/ c; \/ V* M
g9 f- h" z: v2 a0 E) q. u
: I% M- K6 k7 H' ?. B8 e) y% l# D4 S+ _) E
- M# F$ A8 O, o2 A/ ~6 y+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