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 |" P! y* f- Z6 ^ 来源:海外网 6 g4 ]3 C1 k7 K: h- ~# s
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找可持续解决塑料污染的背景下,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创新提出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以其卓越的生态环保成效和创新的产业联动模式,荣获202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这是继先前多次获奖后,浙江再次在国际环保舞台上展现领先的绿色发展理念。
! P% b% j5 X5 X: d & K/ Y9 Y$ g5 m5 e
2023年10月3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揭晓本年度“地球卫士奖”,浙江椒江“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从全球2500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椒江在海洋塑料污染防治领域创新实践的高度认可,也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在了前列。
2 ^# j4 l8 ?. A6 A1 d 椒江“蓝色循环”项目始创于2019年,立足于海洋生态环保的核心需求,依托数字化技术,建立了涵盖塑料垃圾收集、处理、回收利用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这一体系通过智能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了海洋垃圾的高效分类、回收和处理,有效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产业的绿色发展。 " K( A& K9 O0 s4 A* k
在传统模式中,海洋垃圾收集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和行政力量,而椒江区的“蓝色循环”打破了这一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多元合力格局。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还促进了社区居民和渔民的经济收益,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G: w* D0 a* Q+ x, U8 ?- Z r
具体到治理实践,椒江“蓝色循环”构建了以“海洋云仓”为核心的智慧治污平台,通过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确保了垃圾治理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同时,收集点“小蓝之家”的建设,极大提高了单体回收量,将海洋塑料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推动了地方绿色产业链的延伸。
2 ~( d8 P; a; c% D4 Z1 o- R5 O8 a3 Y 更为值得称道的是,椒江“蓝色循环”还构筑了一条通向市场的绿色通道,通过形成“蓝色联盟”公益组织,把海洋塑料回收交易的部分收益作为基金,为参与者提供增值服务,既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也为低收入群体打开了致富的门路。
1 A- f1 m# q5 O2 y# P" L* x0 B. N 区委书记林强在考察“蓝色循环”项目时强调,要持续加强“蓝色循环”项目的创新和实施力度,确保海洋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他提出,应将“蓝色循环”模式向更广的地区推广,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典范。 4 ~4 j0 {2 ?% I# g' |
作为“蓝色循环”模式的核心,椒江区不断优化智能化垃圾收集和处理体系。政府通过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提升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力。例如,新一代的自动化分类线,能够精确分离塑料垃圾中的多种材料,提高了回收效率和质量。而通过研发的生物降解技术,能够将某些塑料垃圾在海洋环境中安全降解,减少了对海洋生态的长期影响。
3 A1 x4 I' x- Y 同时,区内的企业也在政府的号召下,积极转型升级,发展新的生态材料和环保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在本地市场受到欢迎,也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带动了本地经济的绿色增长。为了更好地调动民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椒江区还推出了“蓝币”奖励计划,居民参与塑料垃圾分类即可获得相应的“蓝币”,可用于兑换生活必需品或作为公共服务的抵扣券,有效激发了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 z% z! p- t8 v+ [7 i" r9 f# k( q! b
在教育和宣传方面,椒江区通过举办“蓝色环保节”和海洋保护主题教育活动,加强了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学校和社区中,关于海洋保护的课程和活动成为常态,从小培养儿童的环境责任感。此外,椒江还与多所高校合作,建立研究生实习基地,鼓励年轻学者在海洋环保领域开展创新研究。 & C* m% Q! {3 `; @. u
环保的效果也逐渐显现。海洋生物多样性有了显著改善,渔业资源恢复,渔民的捕捞量和收入稳步提升。清洁的海岸线和改善的海洋环境,使椒江区的旅游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美丽的海滨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 L: B+ I" C1 ^4 B) U  # c! ]# P3 x# F
据悉“蓝色循环”项目不仅仅是一个海洋环保的项目,它更是椒江区转型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个项目,椒江区展现了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保护好脆弱的海洋生态,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随着“地球卫士奖”的荣誉加冕,椒江区的“蓝色循环”无疑将成为全球海洋环保的一个标杆,引领着更多的城市和地区共同守护我们这个蓝色星球的美丽家园。 & y+ W; ]" Q, x) W/ V2 b# B
8 y/ _9 N7 Z! ~, P
5 O" M4 A* W6 E7 k3 Y# g
" C) R; E: F5 b% f/ c+ c0 X
# ^- k4 c. V* Q" H! { j" E) S: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