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D+ O8 Y. b' E* q' x* N: O
来源:【人民网】 ; w7 X. r* [; K2 E/ q* D( f
人民网北京5月29日电 (欧阳易佳)“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是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服务公众亲海临海需求的重要保障。我们对1359个国家海洋水质监测点位开展了监测,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在生态环境部今日召开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表示。 . P/ D+ @$ y" X @! X6 A7 t
发布会现场,《2022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正式发布。《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海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全国入海河流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主要用海区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 d% W" h& B8 z/ E! x
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81.9% ) z: @# L8 E/ p) b: k
《公报》显示,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保持改善趋势,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为81.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劣四类水质比例为8.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综合治理攻坚海域总体年均优良水质比例为63.0%,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 - w- i8 L) |! E: n6 U- H% Q
管辖海域放射性水平未见异常。管辖海域海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本底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未见异常。核电基地周围海域海水、沉积物、海洋生物等环境介质中与设施活动相关的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总体处于历年涨落范围内。 1 D1 L6 q D5 U$ `3 Y* {1 L
王菊英介绍,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将不断强化“天空地海”一体化海洋环境监测装备保障能力,拓展海洋自然保护地和滨海湿地监测范围,不断夯实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监测,进一步加强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质量管理,严格实验室能力考核,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准确。
+ \1 \( Y! Z7 I2 t; H9 L! p 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 f9 K8 M! x" v7 Y% j 《公报》显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监测的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中,7个呈健康状态,17个呈亚健康状态,无不健康状态。监测的河口、海湾和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均处于亚健康状态,珊瑚礁和红树林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状态。
2 d5 _& x- f* k; v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状况总体稳定。辽宁大连斑海豹、广东徐闻珊瑚礁、广西合浦儒艮和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Ⅰ级,整体状况优良。 4 W7 B) s6 [3 \ T
海洋生态灾害多发问题依然存在。“中国海域共发现赤潮67次,累计面积3328平方千米。四大海区中,东海海域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且累计面积最大,分别为29次和1815平方千米。2022年4月至8月,绿潮灾害影响中国黄海海域,引发大面积绿潮的主要藻类为浒苔。”王菊英说。 + d+ C, Y* M7 K2 v# W" @) ~
对此,王菊英表示,将充分发挥监测作用来助推美丽海湾建设。“十四五”期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在全国划定了283个海湾,大力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监测结果显示,美丽海湾建设对于我国近岸海域水质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近岸海域、美丽海湾和微塑料监测工作,强化监测体系运行和质量管理,支撑美丽海湾建设和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
* c5 K+ d; d6 v r/ w2 u- _ 35个重要渔业水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 s0 \7 v6 G, ` 《公报》显示,重要渔业水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35个重要鱼、虾、贝类的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重要渔业水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4 G; k" r7 A5 |5 @: s: D5 |2 c 海洋倾倒区和海洋油气区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倾倒区水深、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与上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渤海、东海和南海海洋油气区及邻近海域海水均符合第一类或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 |. l, e h! I' L 海水浴场水质总体处于优良状态。监测的32个海水浴场中,25个海水浴场监测时段水质等级均为优或良,其中,大连棒棰岛、秦皇岛老虎石、秦皇岛平水桥、烟台开发区、威海国际、舟山朱家尖、平潭龙王头、大鹏湾下沙、海口假日海滩和三亚亚龙湾海水浴场监测时段水质等级均为优。
" N8 ]6 A$ O# q. f6 m" ?1 U2 w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 Z0 f) }2 F6 K8 e+ B ID:jrtt ! V5 w0 M3 H1 R1 P* q4 E: a
3 T1 ^1 Y+ k" y$ z; b% v$ v
2 l: F+ ]' R3 b: r$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