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m+ r) O& ~6 g0 `: W 原标题: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在Nature上撰文呼吁建立全球合作以共同保护海洋生态廊道! 1 Q$ D' K3 m5 j" o) D3 P
+ P3 h( A# z/ w8 J7 w: B% v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Nature》上发表题为“Build global collaborations to protect marine migration routes”的通讯文章,强调了我国正在施行的海洋生态廊道保护系列举措,并呼吁通过全球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生态廊道。 0 ]# j& V9 I1 H3 G" c
世界上已知最大规模的物种迁徙发生在海洋中,如鲸鱼、鳗鲡和海龟等。2022年,我国主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维持、增强或恢复生态连通性被列为重要目标之一,保护海洋生态廊道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举措。 6 v6 s4 s* Q+ R$ R" f
中国政府近年来致力于推动海洋生态廊道保护的主流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2020年发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维护海岸带重要生态廊道作为重要内容;2024年1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将维护和修复重要海洋生态廊道正式写入立法。自然资源部目前正在制定一系列技术指南,以识别海洋鱼类、造礁珊瑚、沿海迁徙水鸟、海洋哺乳类和海洋爬行类的生态廊道。
) y/ `: E ?7 B% Q) Y 然而,由于海洋物种迁徙跨越了漫长的距离,单一国家的努力尚不足以实现对海洋生态廊道的完全保护,跨国界的全球合作至关重要。因此,2024年2月12-17日召开的《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MS COP14)将“自然无国界”作为口号。我们呼吁各国建立有效的合作框架、研发国际通用的技术指南,以共同保护海洋生态廊道。 3 ~9 C: N) u z9 ^ g
该通讯文章作者为杜建国研究员(第一作者)、陈彬研究员、蔡锋研究员和胡文佳正高级工程师(通讯作者),作者团队均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08022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6153、41676096)等项目的资助。 4 M4 w* \) y& v( S# y
近年来,在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的指导下,海洋三所牵头负责“海洋生态廊道识别技术指南”系列海洋行业标准编制,该系列标准按“1+5”体系设计,由1项总则和造礁珊瑚、海洋鱼类、沿海迁徙水鸟、海洋哺乳类、海洋爬行类5项分类群指南组成,其中有1项已进入报批阶段、3项通过立项。该系列标准的编制可为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提供重要技术支持,为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提供中国智慧。
8 a- R! E2 k- x* B H% f C 点击左下“阅读原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z" o7 V* w( S
- n" u! @7 M4 p- p- i
责任编辑:
" a) A6 T F) ~6 l5 Y
2 S* b9 r" R5 e# a* v3 l( K. i2 T0 H9 _* Z6 }4 y- k9 x%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