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X$ }6 E( @& F% |0 r
中新网青岛12月10日电 (记者 胡耀杰)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由中国提出的ISO23040:2021《海洋环境影响评估(MEIA)-海底区海洋沉积物调查规范-间隙生物调查》国际标准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于格林尼治时间12月10日正式发布,这是由中国提出制定的首项ISO海洋调查领域的国际标准,该标准联合8个国家共同制定,标志着中国海洋调查技术标准国际化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 Y) H5 Y" w2 [, K; a7 ~2 `9 m$ I 新闻发布会现场。 王少青 摄 ! E! r) ~0 v* Z. I) `: g2 p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介绍说,该国际标准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同提出,联合同济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8家单位共同编制。 ) x- v% n. w' @- ? q
同济大学翦知湣教授表示,该标准规定了海底区海洋沉积物中的间隙生物群进行调查的要求和建议,以及科学的技术方法和规范。调查项目包括海洋沉积物、有孔虫、介形类、放射虫等,适用于任何海底区域不同底栖生境的海洋调查。 * r: Z" _: a6 _3 p$ B7 ~! O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李铁刚介绍说,该国际标准的发布将为海底区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提供基于国际前沿的、先进的科学与技术方法,适用于海底区域海洋沉积物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评估,有利于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综合勘探、生态环境评价、保护与管理等。标准实施有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海洋调查技术的科学认识,为国际海底区进行海洋调查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开展海洋调查领域多边合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强有力的标准保障,建立起国际合作的友好桥梁。
" p: ]' \5 t2 s; e/ M' D( g) i7 x 据介绍,国际上在海底区域已经开展了许多大型国际综合研究计划,如大洋钻探计划(ODP)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但迄今为止,由于缺乏国际标准,各国在对海底区沉积物间隙生物调查中使用了不同的规程和技术,这给国际合作中的数据对比和成果校准造成了障碍,因此也对科学评估海底区生物多样性和承包作业的环境评价造成了直接影响。
' G: T1 V2 l8 i, Q2 l0 G+ ? 该国际标准涉及的海底区沉积物间隙生物,是指沉积物颗粒间栖息或沉积的底栖生物群,涵盖古菌界、细菌界、动物界六个界的生命形式,在海洋底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调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此类生物群是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油气资源勘探、海洋碳循环、全球变化、季风降雨等相关领域科学问题的关键载体。
! @9 f) f& n/ C 2017年,中国在海洋调查领域的ISO标准尚属空白的情况下,提出该国际标准的提案,并获得ISO立项通过,得到了国际上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伊朗、韩国、新加坡、巴拿马8个国家委派专家参与本项国际标准的制定。2019年5月通过草案阶段,2019年9月在国际标准大会通过委员会阶段,2020年10月通过询问阶段国际投票,历时四年,于2021年12月由ISO正式发布。(完) : q9 I4 U2 X* {9 @1 `' j" }
来源:中国新闻网 2 b! q& d; R$ [* M
8 [. I: k7 d% r1 A1 q5 s7 k) c8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