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候鸟日:它们不可思议的迁徙,成就飞翔的生命传奇 - 海洋鸟类迁徙路线图

[复制链接]
: l4 o2 ?% a6 X' Y' D% v: S8 P
8 S9 k: n1 J4 w. v9 v) m

每一年的早春和金秋,来自血脉深处的神秘召唤,都会引领无数鸟儿展翅高飞,不顾一切地踏上吉凶难测的迁徙之旅。无论是小巧轻盈,还是壮硕矫健,每一只候鸟都是自然舞台上当之无愧的主角。在年复一年的飞行中,它们究竟能够超越生命极限到何等程度?试着追随几种候鸟的旅程,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又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答案。

" [% G3 u) J$ `5 h/ K
3 D9 G, }% t- O! j8 O

迁徙的候鸟群。(图片来源:thegreatcoursesdaily)

+ o8 u `1 @6 e; U
8 w& B4 k. T$ p2 M. F) _- n

飞越怒海:红喉北蜂鸟

3 O- c0 [0 P2 A- }! _2 x- B6 x

和蜂鸟科的许多近亲一样,红喉北蜂鸟是一群漂亮的小不点儿。它们的背部闪烁着绿色的金属光泽,家族中的帅哥们更是拥有酷炫的红色喉部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像红宝石一般璀璨夺目。平均体重不到4克,体长只有7厘米上下,小小的红喉北蜂鸟却是天生的飞行大师。它们能够每秒钟扇动翅膀60次,灵巧在花丛中穿梭、悬停和倒飞,尽情享用饱含能量的甜美花蜜。

4 x# n* A/ b' V- k0 d" f* h
7 N! G7 Y+ e! S# S$ o7 \8 I, X7 o

漂亮的雄性红喉北蜂鸟。(图片来源:welcomewildlife)

0 F" P$ |3 j) n% V- ?) o3 s/ l/ E; ]
. @* h- S! h1 S* \6 V: A

作为美国东部唯一的蜂鸟种类,部分红喉北蜂鸟会飞往中美洲过冬,它们也因此成为进行长途迁徙的最小鸟类之一。冬去春来之际,大批红喉北蜂鸟会告别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返回墨西哥湾另一边的美国东部故土。虽然身形比不少蝴蝶还要娇小,它们却能连续飞行20多个小时,成功到达1000多千米之外的佛罗里达半岛。飞越如此辽阔的海洋之后,红喉北蜂鸟的体重会减轻三分之一以上,几乎耗尽依靠疯狂进食积攒的2克身体脂肪。

2 W- x1 e- Y z7 x7 F4 b
4 {2 I. ]' a1 n9 F

迁徙中的红喉北蜂鸟,需要飞越辽阔的墨西哥湾(来源:维基百科)

5 T+ |" K! f" D( m/ X8 \
} q+ ?" p: g- r

征服巅峰:斑头雁

" m2 p; }. _! l5 V

淡雅的灰褐色身体,洁白的头部和黄色的扁嘴,再加上头顶两道黑色的U形条纹,把身体敦实的斑头雁打扮得既呆萌又神气。以植物为主食的斑头雁性格温和,却是颇有雄心壮志的鸟类旅行家。它们在亚洲的中部繁衍后代,然后远赴印度次大陆的平原度过寒冬。它们每年都要往返迁徙数千千米,两次越过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

9 g& g& H+ c& D6 A
6 c' [9 ^! f1 {* j e

既呆萌又神气的斑头雁。(图片来源:animalsbirds)

6 M h! M. n# I, c9 B) L E9 {. f+ _
) s0 W! {6 P4 v5 Q) d$ V( b' n

一天之内飞上世界最高的山峰,似乎是一个非常疯狂的想法。在离开印度平原返回故乡的斑头雁们看来,这种极限飞行却只不过是旅行生活中的日常。它们会排着“人”字形或者“一”字形的队伍,在7、8个小时之内爬升4000到6000米,互相呼唤着飞过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群峰。有时,雁群甚至会随风跃上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度,因此成为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完成如此非凡的壮举,斑头雁们甚至不屑借力山脉南坡的上升气流。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仅仅依靠强壮的双翅和发达的呼吸系统,它们就能征服地球上最高的巅峰。

" l0 h. y6 ~, ^5 f& Y6 p
! N6 H" D2 K/ m! k

飞翔在高原之上的斑头雁群。(图片来源: birdnet)

; G9 M7 q* y: r" ~; j' [) g
7 v- D6 k) j% V Z" z

万里归家:白鹳

4 ?6 V( n/ f+ K. g3 b$ T

身为民间传说中的送子鸟,白鹳在欧洲很多地方有着很高的人气。身披黑白两色“礼服”,拥有长长鸟喙和一对大长腿的白鹳,喜欢和对它们友善的人们比邻而居。对于伴侣和家乡,白鹳们有着非同寻常的忠诚和眷恋。一生中的每一年,它们都会从南非越冬地如期归来,回到建造在人类屋顶、烟囱上的故巢,和终生相守的伴侣共同养育儿女。

2 Z. {! i' A9 M9 r5 B
- z4 p3 ?' H0 S/ g* z8 {

迁飞的白鹳。(图片来源:birds-in-flight)

; O$ [% A$ E6 s! Y6 p& ~6 f% L
. u% \8 m4 F3 H/ H8 @

1993年的一天,克罗地亚老人斯捷潘救起了一只受伤的雌性白鹳,并给她起名为马莲娜。马莲娜很快恢复了健康,却永远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几年之后,一只雄性白鹳来到了马莲娜的身边,它在后来被斯捷潘老人起名为克雷佩坦。秋天来临的时节,这对白鹳的孩子们长大离巢了,克雷佩坦也在本能的驱使下飞往遥远的南方。

3 x o" {9 l7 a

出乎斯捷潘老人,或许还有马莲娜的意料,克雷佩坦在第二年的3月回来了!从此以后,克雷佩坦每一年都会独自飞行13000千米,在3月下旬和守候许久的马莲娜再次团聚。十几年时光悄然过去,为了忠于生命的本能和美好的爱情,克雷佩坦飞过的距离已经可以环游地球10圈。2019年3月19日,白鹳克雷佩坦提前归家,属于它和马莲娜的小小奇迹还在延续。

, r \& f. \( s5 f S& ^
, Y0 o' K# c& j( G

克雷佩坦和马莲娜。(图片来源:croatiaweek)

( c! @3 _# g5 \1 i- U( A# Q
8 y0 p' u- A) |- d' n

勇往直前:斑尾塍鹬

9 j: a ?& F4 q1 E5 o- c' E7 Y

满身细碎斑纹的斑尾塍鹬,拥有一个稍微上翘的奇特长喙。体重只有半千克左右的它们,是一群海滩上的小美食家。泥沙中的蠕虫和鱼虾蟹螺,就是它们永远追逐的最爱。不过,斑尾塍鹬的觅食之旅漫长的有些夸张。它们会在每年的3月启程,沿着太平洋西部一路飞到北极圈。在阿拉斯加海岸完成生儿育女的重任之后,它们就会再次飞越世界上最浩瀚的大洋,回到气候温和的新西兰过冬。斑尾塍鹬的迁徙路线,几乎等于顺时针绕飞太平洋整整一圈。

- [1 ]' f: B1 @" K) P3 f9 P
/ w% \0 l/ O! ^+ z Y7 m8 h* ^

飞翔的斑尾塍鹬。(图片来源:bowerbird)

2 g% X2 C; _: Z& l5 _9 d
) r, F. D9 o+ c, [- c4 U! ~& |' P

2007年3月,新西兰鸟类学家捕获了一小群斑尾塍鹬,在它们的背部安装卫星跟踪器之后放飞,其中包括一只编号为“E7”的雌性斑尾塍鹬。2007年8月30日,“E7”号斑尾塍鹬开始了南飞的旅程。她用了8天多一点的时间,在太平洋上空连续飞行了约11600千米,从阿拉斯加筑巢地直飞新西兰的越冬地,一举创造了鸟类不间断飞行的最长确切纪录。小小的斑尾塍鹬,为什么拥有如此超乎寻常的越洋飞行能力?科学家们给出了五花八门的解释。然而,真正的奥秘或许只有斑尾塍鹬自己知道。

( u% k( w8 l4 I3 N0 Y- b
4 p7 p- A7 A$ X9 B3 @

“E7”斑尾塍鹬在太平洋上不间断飞行了约11600千米(来源:fws)

. t M: P# s! z$ E7 k
# w* e7 M& t2 @( D* @

往返两极:北极燕鸥

- G) i" ]4 r! w6 ?3 {2 Z) b

鲜红的鸟喙和双脚,黝黑的头顶小“圆帽”,再配上一条漂亮的燕尾,北极燕鸥绝对是夏日北极圈的颜值担当。昼短夜长的北极凛冬来临之前,这些活泼轻盈的鸟儿已经养大了巢中的儿女。它们会带上家庭的新生代一路向南,用两个月的时间抵达2万千米之外的南极洲,在极昼的阳光下尽情享用美味的磷虾。度过四个多月悠闲的南极岁月之后,北极燕鸥们就会再次飞越半个地球,在一个月之后回到北极的繁殖地。

" A: K' k: G, f. u4 I7 f4 W6 C5 _
$ e1 t& N' I7 d' w" d) f

在北极地区养育幼鸟的北极燕鸥。(图片来源:10000birds)

4 K% h3 F' X: y
) r: e+ j' `2 M; I' B

一年之内往返南北两极,为什么北极燕鸥要进行如此艰险的迁徙?依照目前最流行也是最浪漫的理论,北极燕鸥是世间最热爱光明的鸟儿,它们无休止地往返于地球的两极,是为了追逐夏季极地永不落下的太阳。无论这种猜想是否正确,这些阳光精灵无疑是迁徙距离最长的鸟类。由于它们会借助风力完成越洋飞行,迁徙路线的全程非常曲折,北极燕鸥一年中的实际飞行距离往往两倍于地球的周长。北极燕鸥的寿命约为30年,它们在一生将会飞翔约240万千米,这个距离足以在地球和月球之间往返三次!

; Q. U% o- p+ O
- o& ?2 ~9 A, b) F/ M* k

北极燕鸥:飞越两极的阳光精灵。(图片来源:Lindsay Robinson)

6 c% a* N- w+ m0 N/ d2 B# K2 D5 c
+ D' X; B! s, @

天空为家:普通雨燕

$ P2 t3 _$ v. [1 |" o8 Y

体长不到20厘米,一身朴素的褐色羽毛,普通雨燕却绝不像名字那般普通。凭借狭长有力的镰刀状翅膀,它们的平飞速度达到了每小时112千米,在全球9000多种鸟类中出类拔萃。痴迷天空的普通雨燕,能够在飞行中捕食飞虫,在飞行中掠过湖面喝水,甚至还能在飞行中完成婚姻大事。只有在筑巢养育下一代的时候,热爱飞翔的它们才会再次脚踏实地。不过,普通雨燕双脚早已演化得又短又小,几乎不能在平地上站立行走,只能吊挂在树枝或者房屋墙壁上,它们也因此有着楼燕的别名。

! w$ ^; \6 c" u Z6 R! K+ L
8 T" B5 |+ M4 A# @. |

吊挂在墙壁上的普通雨燕。(图片来源:wien)

; h/ N# R7 s. c% l5 U6 h6 M, j' {
- r/ S0 p# B8 ~+ ?- N% h

在欧洲度夏的普通雨燕,会在秋天飞向非洲的南方。然而,人们却很少在非洲越冬地找到它们的踪影。鸟类学家为几只当年出生的普通雨燕装上了跟踪器,这才揭开了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秘密。离开鸟巢之后的10个月里,这几只年轻的普通雨燕从来不曾落地哪怕一次。一直在空中高速翱翔的它们,很可能连续飞行了50万千米以上的距离!对于普通雨燕们来说,或许天空才是它们真正的家园,一生就是一次永无休止的飞翔。然而,它们是如何在空中睡觉的?终其一生,一只普通雨燕究竟能飞多远?这些谜题暂时还没有答案。

w( k- _% ]: ?) ]/ U3 r+ n
5 Q2 Z! D- @7 X! a' v- I

以天空为家的普通雨燕。(图片来源:britishbirds)

5 ]! ]) ]0 A3 G: t& O8 \ ^
9 V! o- E+ ^$ m ^

数以百亿计的候鸟,年复一年地飞越千山万水。它们的伟大迁徙,既是地球生态平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大自然中最为激动人心的生命传奇。然而,无休止的捕杀、栖息地的破坏,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我们的天空正在失去候鸟飞翔的身影。为了唤起更多人来保护候鸟,多个国际组织共同行动起来,把每年5月和10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定为“世界候鸟日”。蝌蚪的小伙伴们,就让我们一起努力,把一年中每一天都变成候鸟的节日吧。

' b3 _! { R' |3 t
# ^* [, y% g5 N8 z8 G

希望每一天都是世界候鸟日。(图片来源:globaldimension)

' l C" V" \0 y4 k
& m+ X# H" \' |* E ~# N0 C2 Y6 U

作者:秦彧

+ g; _+ J7 E/ J5 ~8 s; f) r8 J6 b

本文为蝌蚪五线谱原创,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需转载请访问

3 w1 G# B. r% ?; S- v8 ~4 D; E

http://rightknights.com/pub/pub_author?greatAuthor=CIHHF&type=0获得合法授权。

4 Z7 g% O; T5 ?) k+ P) ?
f% v6 A; H8 P$ l# b2 Y ( ]0 q$ Z9 H# U- L+ J P9 B3 X0 |4 L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各安天命
活跃在2025-1-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