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无处不在,垃圾分类人人有责 - 海洋微塑料研究机构

[复制链接]
4 u# _) f6 b$ t4 m x5 i. d& x8 G2 A

你知道微塑料吗?

' G! d& u1 D6 p; a4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一份名为《饮用水中的微塑料》的分析报告中表明,微塑料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在海水、废水、淡水、食物、空气、瓶装水和自来水等来源中都检测到不同浓度的塑料微粒。呼吁对自然环境中的微塑料及其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开展更多深入研究,同时还呼吁减少塑料污染。

3 C8 N& c! r N Q: ~

报告指出,虽然人体不大可能吸收粒径大于150微米的微塑料,估计对较小颗粒的吸收也有限,但对纳米颗粒等极小塑料微粒的吸收率可能较高,只是这方面数据目前还极其有限。

. D8 Z0 `: h4 b/ R: u

因此,世卫组织呼吁深入研究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如开发检测水中微塑料的标准方法,以进一步确定淡水中塑料微粒的来源,以及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

) X& \9 l/ t) o# I5 h9 D5 r5 J8 [

在目前相关研究有限的情况下,世卫组织建议供水部门等机构优先采取措施清除那些已知有健康风险的微生物病原体和化学物质,相关措施对于清除微塑料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1 [0 B" [1 j' V1 h" ]: s

比如,废水处理措施可以去除废水中90%以上的微塑料。此外,政策制定者和公众也应采取措施,尽量更好地管理塑料和减少使用塑料。

7 j V0 A/ Z" T7 `0 l

微塑料被称为“海洋中的PM2.5”。

6 e8 b- c9 |+ A8 P' L& g

其实不止海洋,从海洋到陆地、赤道到两极,无论土壤、水系、空气,或鱼类、贝类等食物和饮用水,都有微塑料被检出。

7 l" P$ C) q! L5 D" ]+ o5 ]& v; m! A

目前,凡是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薄膜即可被认定为微塑料。微塑料对海洋生物影响和危害研究直接推动“禁止向化妆品中添加塑料微珠”等法规的出台。

/ Y& S, e. m3 b% W

我国于2007年起组织开展全国海洋垃圾污染监测工作,并于2016年开展了微塑料试点监测。近几年,我国海洋微塑料研究进展加快。不过,针对微塑料这一新兴环境事物,分布范围到底有多广?对人体影响究竟有多大?目前相关研究和数据极其有限。

4 l* i C" {7 t4 g

微塑料问题备受关注

% t7 m! O# b/ G/ H

1、来自何处?

一部分是原生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合成纺织纤维脱落、合成橡胶磨损、道路标记材料、日用化学品塑料微珠等。 % ]" _4 e3 R8 N9 |# O9 \

另一部分是次生微塑料,是较大的塑料垃圾分解形成的小块塑料。其中80%来源于陆地,如垃圾填埋场管理不善、污水排放、塑料加工生产和运输、农用薄膜等;海洋来源主要包括渔业和水产养殖活动的废弃渔具,船舶、海上作业平台的生活垃圾等。

2 V9 w% b5 l# |; {

目前研究分析显示,微塑料普遍存在于哪些食物中?量有多大?

, t) q5 K) t5 R7 I" e) v

相关发言人称,啤酒、食盐、蜂蜜和海产品中微塑料被普遍检出。每千克海盐含微塑料颗粒最高为681个,德国的啤酒中微塑料含量高达150个/升,每千克蜂蜜中微塑料含量最高达400个。而中国微塑料污染属于中低水平。

6 y8 @# [8 i8 w

2、微塑料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危害多大?

4 ?/ L/ v5 I4 Y4 m0 P8 m( |

其表示,微塑料因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可能吸附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被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摄食后,随着食物链传递到更高的营养层级,进而影响到其他各类海洋生物,并可能危害到人体健康。但人体摄入的微塑料进入消化系统后会很快排出体外,目前科学上尚无证据表明微塑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危害,但其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 y* F1 e+ K: z# g ; I* J8 u! g! a a& t! y+ q3 C# _2 @4 n: z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尖叫的土豆
活跃在7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