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4 N# J4 T5 Z; e$ y  + e" K: o7 P6 T) e* }
一. 比较海洋资源的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 P6 T; s5 c3 r/ m& W/ ~% C3 F2 O6 o 类型
. \% a" a6 t' A" J 分布
5 \4 c" r4 [- [( _% ` 人类开发利用现状
' ^3 k: d. x$ w" x 开发利用意义
' f+ o' f$ Z5 i1 ^( {+ u 中国 : Z) |& Q. \* S$ S
世界 " H# Q' `% @* O6 w
化学资源 % }/ F7 \/ R" P8 k& ], c
海水淡化
; O: p+ Y5 x5 n; K& m& D5 f. t! Y 广泛但不均衡
/ g8 Q# Q1 J$ {/ o1 w" r }0 s6 a 西沙群岛建立第一座海水淡化厂
8 l' |# ^8 y6 h; o3 }1 Q+ W( f6 _ 世界上最大海水淡化厂为阿布扎比海水淡化厂 / ]: H4 \7 f. i) F7 l
①提供了丰富的无机盐类
3 F. i9 _7 L" A( C7 J ②加速海水淡化,提供淡水 . J; h4 m$ v, j5 J( @' D* f/ [8 s8 o
食盐、镁、溴
/ j/ I& y) q6 A& J2 l/ r/ E- M 长芦、胶州湾、淮北盐场
0 }& E* e5 P4 x+ O 生物资源 % X! H5 C( W& q4 e- M5 T1 ~
鱼、虾、贝、藻 7 m$ a( ]9 S) h" F. M/ M
海洋渔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大陆架
^9 q1 O" K" p& ` 近海及毗邻海域是世界重要渔场
; N0 M' ~7 O6 t1 s; ~ 捕鱼量最多的国家:日、中、美、智、秘、俄,人均鱼产量最高的国家:冰岛
8 h/ h& i7 Y: v. ^. A ①捕捞作食用、药用等 ( b* J4 W8 u' L. z" m
②通过养殖、增殖实现可持续利用 ! @3 j- l+ Y( b' e% {; N: e
海底矿产资源
# Z _7 V, V1 s 滨海砂矿
j; c' n5 g; w+ q: H. u 近岸带
4 e& F) H2 X8 ~6 u; u) N 山东、辽东半岛,台湾、海南岛 ! h* q% X6 d9 i, m
世界95%的锆石,80%的独居石来源 5 h( M6 f9 G0 Y* o2 ^: A! A" C
①形成近海石油工业部门
) X- B7 N8 h/ V9 K% E8 }" T7 c ②锰结核是未来可以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资源
% I9 E$ e3 q" M& `4 I' o! w 石油、天然气
! a' \3 N- A) H2 T* t" h b) E0 Q5 { 浅海大陆架 + U8 W3 @$ i/ o$ ]* ^; s8 a
已发现七个大型油气盆地
4 p2 D& Z2 Q4 J- ?! y$ X% [ 开采量占世界石油总量的30%
3 _5 k2 x2 A. _; o; g/ B7 t 锰结核
& }( ?0 b# O1 G4 ~- i 深海
' D; z/ T, S8 h$ O# K4 {, B, C 对太平洋调查获得样品
6 a9 ~* p0 Q0 m 开采方法、冶炼技术已基本解决,试采成功
" L" Y& [1 ~' R6 N 海底热液矿床 + p% M+ m' }: k& y: d+ _( ^
首先发现于红海海底,现已在多处海岭中发现,试采成功 * ^) Y6 M) D5 q& V
能源资源
, L7 _. M9 ]8 L+ d1 m1 J' q2 c+ | 潮汐能、波浪能等
" e+ s, k" l3 m3 u8 g 目前可利用的主要在滨海区 8 Q. K# S# }9 B" e' l* v, k% T
①为可再生资源,无污染
, y9 S- J, O2 ] ②作为新的能源
" P& p/ |" @+ |4 C 二. 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
" d% Q @1 Y/ J 1. 海洋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的原因 * ?1 i' k* N) ~! [# z1 }
 7 a% q5 T" i' h1 R1 G
2. 世界主要大范围渔场与洋流的关系 9 p4 |1 O+ y, ?3 R% Y+ } U. M( U
主要海域的渔场 3 H1 |* r$ ~* m/ [2 t0 y4 p7 a+ E* x
代表渔场 $ W# M+ l# \, K0 N+ c. A8 A# J* `- T
形成类型 6 {3 U* ]$ z# k/ S0 e, h7 y, N& f: N
洋流名称 ! X+ F( q2 D. X V# M
北太平洋渔场
4 u' }2 @ G+ @( A' I 北海道渔场 + T- H; l' m& E2 M0 X; Q
寒暖流交汇 9 J R) q i6 P9 [! h
千岛寒流、日本暖流 6 v0 c5 L/ S3 Q5 p. g- N
西北大西洋渔场
" N- f7 D. o6 b. W+ ]$ B. T 纽芬兰渔场 / ?# \) l# D9 n* s9 b. o4 J4 i
寒暖流交汇
) } B; Q$ V- g0 W 拉布拉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 2 {9 ]2 h* ~1 N. T; w x( [: M
东北大西洋渔场
) J+ g. [5 B. \/ b% Q 北海渔场 4 w) C9 t! \7 Z4 z; `7 \
寒暖流交汇 2 D7 R4 x6 D% y4 Y6 P( B2 A' n
北大西洋暖流、北冰洋寒流 - S! j5 j# P# t
东南太平洋渔场 ; }/ S, y* ]1 r6 O) [& G
秘鲁渔场 ' S0 c, U C% E, V+ B: G
上升流形成
( e+ r3 Z: G; Z+ ^! V' c& G1 C 秘鲁海区冷海水上升 6 C& j& {* p! t# K
东南大西洋渔场 ( \4 }- k- l) I" e8 L" O
东南大西洋渔场
5 g% K- e; o- U- ^, z 上升流形成 + ` g& Z5 G+ ~' Y9 a
本格拉寒流上升
: V4 I: W5 B# A# g9 l: w h8 l 三. 海洋空间及其开发利用 : P7 f2 e9 N$ |. L% h
1. 海洋空间利用形式 ) a- \8 [( F. I( S) K
①交通运输:港口、航道、海上机场等。 6 T( S/ z' v4 O7 {7 O; P
②生产空间: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洋牧场等。 2 |% D# w1 |6 s3 L
③通信和电力空间:海底电缆。
4 Q6 ?8 C, B% d4 n/ ?# T& H5 } ④储藏空间:海底货场、海底仓库等。 0 E, H$ I+ q2 u/ Q8 ]
⑤文化娱乐设施空间:海洋公园、海滨浴场、海上运动等。 3 u# F. }1 M1 ^
2. 海上咽喉要道
# _8 A( M2 Z+ w! h6 V6 V 海峡或运河 : w4 P2 E1 a+ w! Z0 C M8 w
连通海域 * p( l; j6 [$ K, m+ U
曼德海峡 - d* H& |7 w) T) X& y
红海 阿拉伯海 + ~5 Y/ \# I: J6 d% V
马六甲海峡
% C! w. x; H$ Q" [7 e0 Z 印度洋 太平洋
% a: [% V% @1 S' i6 G3 e 霍尔木兹海峡 5 E( E" `# ~1 x: J& |6 T
波斯湾 阿拉伯海
# }' r1 Q% }4 U0 l. u& {6 K) z; D% { 直布罗陀海峡 7 J5 j& w9 Z1 d0 {
地中海 大西洋 1 i5 M! t, l5 p- F. X
巽他海峡 . Q/ s: t4 E8 P* C% W& R3 i, c. S' l
印度洋 太平洋
' I8 A' q! }; c# D; ` 苏伊士运河
/ A. g E: _6 O w" U 红海 地中海
) B3 w7 y h E 巴拿马运河 # B5 ]; O' Q5 t& b, e* \& t
太平洋 加勒比海
' `0 T( |; P t. w8 ^* r 四. 海洋环境的保护 - J+ y+ u3 ?! x5 { ^2 y
1. 海洋污染
9 a5 v3 \' C' O: d! [0 U% e ①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少部分来源于海岸活动。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 L. I; |2 _3 L* }9 U ②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流入河口或海中时,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
. t5 f3 R* \, y4 U9 S' y+ n/ K2 ` ③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最终汇入海洋。
! U& M# X) u5 m1 y- y2 S: x4 w/ v | ④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造成海洋污染。 ( W0 ~* s. L6 K0 q$ q
2. 海洋生态破坏 0 e% f) ]2 K2 G- B. L" F
①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 8 h- a* L- c8 @ v) m! E$ Q: v
②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 r' F. G W. S; r6 t% l: T0 r
③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 C3 Z( e% ]9 U2 S/ ~: @
 6 n0 a ^" _0 [# N
 9 F+ W. Y8 j, h- Y( m
. Z6 B& W' ~1 M# B' b( I+ H2 O! t, o
+ ^0 ~2 {) c0 m: x'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