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Z1 Y; u% b9 b# t
) H" s, d. s$ y; ] ▲南宁水文工作者正操作铅鱼对邕江水文数据进行测定。本报记者郭少东 摄3 z) w: j4 h% y0 \/ K. _
- V9 ]3 o [8 T0 |6 u9 C, ]
7 Z- v# p; ~& B
◀矗立在邕江边的大型洪水预警标识。本报记者郭少东 摄! H/ M! @! ~7 b w
2 u# Q6 p; a; f2 t1 ~ 4月1日起,南宁进入汛期,南宁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预测,今年防汛形势严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发生区域性和阶段性洪涝灾害可能性较大,防汛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1 h% i$ O$ P G* T9 ]( R: S 水文信息是防洪调度和指挥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打好洪水防御硬仗的重要支撑。作为防汛工作中的“耳目”和“尖兵”,南宁水文如何协助南宁安全度汛?又有哪些新科技用于提高水文测报精准度?
3 w# W- S; g# c4 G. q7 @- {# b' x 4月24日至25日,记者实地探访南宁水文站、南宁水文中心发现,科技正在改变南宁水文的工作方式,水文工作者熟练运用现代信息科技,通过自动化、信息化手段,为南宁市及上下游地区的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提供了坚实且及时精准的数据支撑。 ; W% f6 b) v1 i
水文监测手段智能化 $ ^4 H' t6 ~, e
南宁水文站位于南宁市江北大道相思湖段邕江左岸,被喻为邕江防汛安全的守护者、邕江流域的“晴雨表”。
% ^/ ~5 a# U# ~5 W 记者到访时,工作人员正采用水文缆道托载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开展流量测验。仪器从邕江北岸沿指定断面横渡到南岸,换能器所到之处,探头会向河底发射声波进行测量。
& |7 u9 ~/ u. I* v “水深、流速、流向分布等实时数据会通过相应软件呈现,我们还可以通过软件‘回放’模式对每组原始数据进行审查,确保水文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以及参数设置的合理性,以保证水文提供决策数据的时效和准确率。”南宁水文站工作人员潘雅莉介绍。
; Z4 `, U, ]2 y& H1 W 在南宁水文站会商室的一个大屏上,实时流量数据不断发生变化。潘雅莉向记者实操展示广西水文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平台、水文遥测信息管理系统等现代水文智能化应用系统。在系统上,河道水情、雨情、水文站名、水系、河流、水位超警水势情况清晰可见,点开任意水文站点,可实时看到该站水位流量过程。
$ b# O5 t a4 B/ d “通过这些智能化系统,我们可以实时掌控上下游水量情况,从而精准预测、预报、预警,为南宁市相关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潘雅莉透露,以前测流都靠人工,现在的监测设备越来越先进,监测手段也越来越丰富。早在2012年,南宁水文站就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水位、流量、含沙量、雨量等水文要素自动监测。 % z+ q5 ^4 S# `: N5 ~
如今,现代水文发展已迈向数字孪生,南宁水文科技革新的步伐也从未停下。“马灯斗笠、撑篙划桨、测测算算、点点绘绘”的传统水文观测方式早已被全要素、全量程、全自动监测所替代,采集到的水文信息实现了传输双备份和成果可视化,水情预报、洪水预警及生态流量预警实现了自动报送。 8 E2 s) ~! T% N
“今年入汛前,南宁水文中心就已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针对汛情预测及时修改测报方案,优化应急预案,同时有序推进水尺零点、水准点等汛前测量工作,确保水文监测准确性。”南宁水文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王小明介绍,该中心还重点加强对技术人员应用智能影像、雷达波、无人机等新设备的培训,确保汛期水文工作安全有序开展。
, v! Y. F: m0 P0 X7 w1 R t) S 水文站网布局更完善
! V( D3 M- Y( ^, z6 Y4 Z, v 近年来,南宁水文中心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快,并以水文科技创新赋能水文服务水平,多项技术走在广西乃至全国前列,实现了信息采集、传输、处理、预报分析、远程会商及信息检索智能化,完善了具有信息枢纽、会商平台、服务桥头堡功能的县域水文管理机构,解决了水文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广西水文科技创新的“领头雁”。
7 ] G! q% A/ _8 N8 A “我们对雨量、水位实现了遥测,还配备遥控船、全站仪、无人机、侧扫雷达、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等仪器设备。”王小明介绍,南宁水文中心探索建立的二阶合成流量模型,使南宁水文站洪水预警预测时间提前至48小时以上。 ' W0 k. W& U5 e u7 r! M
去年,南宁水文中心在大明山、上林县大丰镇东春村上水源庄、武鸣区英俊大峡谷分别建成智能一体化雨量站,为区域防汛减灾提供科学支撑,进一步完善了水文站网布局,使暴雨洪水预警预报信息更加可靠。
1 h x8 u7 p) _4 S/ [$ y 南宁水文中心还先后完成了“应用水质监测仪进行悬移质单样含沙量自动监测新技术研究”“自动化走航式全断面积宽法悬移质输沙率测验研究”“侧扫雷达测流系统研究”等水文监测技术革新,广西第一台影像法测流系统批准使用,自动化已经成为南宁水文推进水文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3 }# Y" E+ \* C0 z: Z3 J/ R 此外,南宁水文中心还全面开展邕江“点—线—面”水文预警预报服务,在邕江北大桥中央桥墩上设立了高达14米的大型洪水预警标识,群众于百米开外便可清楚看到警示标尺上的四色预警水位。
3 V S+ K' r/ t# ~) c* H( q0 N: o 百年水文站再谱华章 1 W% x$ d( r6 G" c! w
南宁水文站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郁江干流的重要控制站,属国家重要水文站,至今已有110多年历史,是广西4个“百年水文站”的基层站点,入选全国第一批百年水文站。
2 }" f. b2 H) J8 ~; f k 早在1907年,老一代水文人就在邕江边开展水文测报工作,累积百年的水文资料不断被应用于城市防洪、生态修复、河道治理、岸线综合规划等。 , [& {" X) r5 a9 ?$ Q5 p
“80后”黄福培是南宁水文中心副主任,曾任南宁水文站站长。常年户外作业让他皮肤黝黑,但这亦是他守护河畔的最鲜明标志。这些年来,他见证了南宁水文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也见证了水文支撑社会稳定发展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
) f! e" D" q5 D" z! S 每年汛期,是南宁水文站最忙碌、最紧张的时期。“南宁水文站主要负责南宁市主要城区的水文测报管理和服务工作,多年来通过广播电台、电视、网站等途径及时传播邕江洪水信息。”黄福培介绍,除完成本站断面测报工作外,南宁水文站还负责辖区6个水文站、4个水位站、61个雨量站、12个水质站、1个蒸发站的管理和相关测报工作。
! f# Q3 i9 ^# Z/ N( j! W 近5年来,南宁水文站发布洪水预警90余次,提供各种水文服务信息70余期,利用微博、短信平台等向地方领导、防汛部门及公众发送水雨情信息8.5万多条,为各级地方政府及上下游地区防汛指挥决策、水生态保护及时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1 w$ N* u3 g9 h
本报记者郭少东
9 ^' B8 x$ z$ o- g* e# l# e( d* B8 r7 _8 ?2 |" u; b
) n6 W: g9 M+ s' ]: S
1 o# v* e- y8 p+ u g. }2 f; h0 l1 c. `( j, q
6 u( b; \' a' h/ K, G. R4 Z. U+ b+ N% l/ O
# d* d& }5 ~& S0 J6 p( m5 l5 w( N0 s) G- S2 {1 A
$ }1 P( I5 a) q0 t1 T
7 l8 K" h4 L: H8 h$ D/ q7 G3 Z' g& w: q' [7 k% w
& d0 z# q0 D: v' U6 M/ j, ^
4 r. X7 ~' r" A7 T4 L
; _- I# B# E& p+ B2 h
! X9 Z8 o) E* O. m1 a9 I/ {/ y& P" ~; K0 q* m- Y# D( J
: V9 O) h& q; E; b
/ S: }2 Q: q9 L9 ^7 o
2 T1 s$ Y2 ^0 T5 k) ~. v( f$ C$ I
# P" F V* V( n) u5 D9 f6 p8 P8 M# v8 B7 m( R# q
3 W6 E w$ ]& w9 V: e8 Y# @* S
5 M$ A, `+ G( o- K3 u: i6 d+ ^
$ s. O) I9 D5 u4 l
g. n1 U4 f) M' p
4 O" Q$ M. u' _, a
2 a: c( c! ?# N5 V0 i1 c; @: d) U% }8 Y& |" M
0 l% X7 W* j) F4 D) ]
" `6 H9 a: m5 @7 v2 I1 b" G+ Y+ s0 |5 |
1 ?) I+ W* O. e: I7 d
0 L: R( }6 [% Y& s$ a& |' _# Z
, O3 y( [; C( O/ |6 F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 A/ I- Q4 u" K$ O& ~1 b
0 G0 r6 r$ S) L; c( j7 B# Q
6 h# V7 e. p/ @7 e. W9 }; p& M1 O4 D9 \" H# y: M9 u
' g' u3 ~, t, ]- G% f" ]/ ]# {- z9 }" c& v
- g1 q- x6 e; Z A! O( E" `$ f' z) J9 N/ K' r" U
- j" `) I3 |# W% G- }
$ R6 _" F0 K Q( e8 v }" C$ R, ^; R6 r0 Y
2 D& T! P6 [( M3 h. P& E* X" b5 W0 U( e) m* B
' ]8 ~2 u2 F. [! K! x' m. I3 N8 y( i(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