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z* {$ ~7 F" U& e5 j, J& y0 l
成都理工大学近日获地质领域知名学者加盟。 . K, n7 U p( N7 A6 P' Q! [
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官网“师资队伍”栏目4月8日更新信息显示,“侯德封奖”得主李超博士,已经担任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7 H( Z/ J( e1 ]0 g, i& d& S 李超教授此前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任教。
1 x" E) V- r2 c* p0 Y6 y$ _
2 t8 W' q+ V! Y; q ' S% F7 ?( ~3 ^/ Z. y4 D
% s9 f' Y: ~6 J% \0 ^; S3 O 李超公开资料显示,李超,男,1974年出生,博士,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超2014年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2019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3);2021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基础研究类,排名第3)。 9 z& i! Z: a8 ^- }
学术方面,李超长期致力于地球古代-现代海洋沉积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研究(沉积地球化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研究手段侧重于铁-硫-碳-磷化学、微量元素、碳酸盐相关地球化学指标和有机地球化学等多元现代地球化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应用。 3 k/ M6 {$ e! B' b# @6 ]7 W9 Y* y
近10年来,李超在早期地球海洋,特别是元古代-寒武纪早期海洋化学空间结构、海洋化学与复杂生命协同演化、分层海洋环境下一些关键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古海洋碳酸盐地球化学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
: x% _9 Y3 j1 M2 e 对于李超教授的研究成果,成都理工大学方面归纳了以下五个方面: 5 A+ m) \# q, I1 C1 w7 @( _- N
1、发现了早期海洋化学空间差异和动态演化的基本特征,提出了“硫化楔”及多层古海洋化学空间结构模型和氧化剂对近岸区域水化学控制假说。
$ L/ p3 P0 U j: z5 ]/ L 2、发现了古海洋陆架表层氧化海水的动态扩张及其与早期动物演化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提出了早期动物辐射与陆架表层氧化海水动态扩张有关的新协同演化假说。
6 [9 J) O, S# D+ V9 O 3、提出了分层海洋环境下包含溶解有机碳过程的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新模型和以不同水化学层间相互作用为特征的钼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新模型,揭示了早期海洋元素循环独有的空间特征。
5 Z" `; u/ M+ G6 ~9 n 4、发现了早期海洋大规模白云岩的早期成岩形成机制,为困扰地学界百年的“白云石之谜”的回答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也为碳酸盐指标用于地表环境记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0 }8 b: ^" J" k& w+ v. Q/ W t, y- w- G
5、研发了碳酸盐晶格磷酸盐(CAP)技术用于直接重建古海洋磷酸盐含量,为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洋P循环及其在环境与生命协同演化中的角色研究奠定基础。 % I' T' J" z2 Y( G7 Z
成都理工大学方面介绍:这些研究成果深化和促进了我们对于早期地球环境及其与生命之间协同演化关系的理解。
5 _" u( p4 Y8 [$ O+ q$ W5 \( X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 }* t2 U) Z& I' H5 n: ~3 O
9 p+ R2 P6 t( m3 h! r j& n* Z 举报/反馈 ! V# [" J' e. r+ d
4 y0 ?1 b5 d8 s' l" A; y" B
6 |' E9 ?. |; A1 {; L' }
# N! A, A. w! J3 x: f'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