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海洋科学学院本科生团队在顶级期刊上发表大创项目研究成果 - 海洋科学期刊论文

[复制链接]
. w# i% D2 K0 {" a4 [) B7 P4 @

近日,我校海洋科学学院本科生大创项目团队谢奇伶(第一作者)、杨雪、高瑞超、陈新龙、吴泓璟在顶级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中科院大类一区,Top期刊,IF= 10.753,图1)在线发表了题为“Synoptic view of an unprecedented red Noctiluca scintillans bloom in the Beibu Gulf, China”的研究成果,该成果获得2021年中山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资助,项目指导老师和论文通讯作者为赵俊教授。

图1 期刊发表论文信息$ z$ m* s- i0 `4 `0 T

我校海洋科学学院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强基础、重实践、促融合,秉承“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备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使其知行合一、聚力笃行,成为富有创造力的卓越人才,以及能够引领未来的时代先锋。

% _% U6 x8 u6 E; L- B0 L& ~2 k

项目组研究内容和发表论文内容介绍

1 y o* j6 R9 F$ B `# h

红色夜光藻(red Noctiluca scintillans)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是我国南海北部常见的赤潮种。虽然其自身没有毒性,但赤潮发生时可能导致水体缺氧,从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海洋环境公报和卫星遥感影像显示,2021年2月,北部湾海域爆发了规模罕见的夜光藻赤潮。而卫星在赤潮监测上具有突出优势,能够实现大面积同步观测,并在原位数据缺乏的情况下填补观测资料的空白。

! z% y: z7 A1 z5 s/ w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谢奇伶、杨雪、高瑞超、陈新龙、吴泓璟组成大创项目团队,在赵俊教授和研究生严楠洋的指导下,基于夜光藻的光谱特征(图2),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绘制了赤潮斑块的空间范围,最大程度地展现赤潮的发生和发展全貌。卫星图像显示,2021年2月13日至26日间,北部湾夜光藻赤潮总覆盖面积超过20,000平方公里。大面积的夜光藻赤潮斑块在2月17日突然消散,并于2月20日再次出现。结合遥感数据和数值模型结果,对夜光藻赤潮的爆发机制进行分析,表明这次赤潮事件与粤西沿岸流西向输运和外海垂向输运产生的营养盐有关,其生消过程与SST、aph(443) 的变化有关(图3),赤潮斑块的分布面积与风速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图4)。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北部湾夜光藻赤潮的生消机制,对北部湾赤潮的防灾减灾、预测预警以及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7 T( X h6 h. L8 i2 L

图2 北部湾夜光藻赤潮的影像特征(a, b, c)和光谱特征(d)

' }. V I% R' ?" K7 d

图3 夜光藻赤潮(黑色实线)爆发时SST(左)和爆发前aph443(右)的空间分布

7 U6 r% `% Y: N

图4 夜光藻赤潮分布面积(红色方框)与区域平均风速(蓝色三角)的时间序列

% J* a/ G" c; I2 r/ {7 D

来源: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微信公众号

5 a, f# ?5 P3 U+ W5 ^

编辑:肖千军

) J/ z) { h8 q, C# i

初审:林娜

/ Z0 d- s1 {# W/ H; f

审核:黄婷婷

) b$ t* n3 s3 R% {

审核发布:黄瑞敏

1 @+ W$ o) m3 {5 |

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校友!

+ U$ L% d2 @1 L. x( U& _( C. `& y: n) y7 d- n 9 M- n! S, O+ f( U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葛宝淼
活跃在3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