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 s# S9 j4 J: n3 h 原创 新闻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
* p9 M( ^% J% g! K 
3 s9 x1 q5 ]* y0 d& ~& M! F: \4 P 在中国海洋大学百年办学历程中,先后成立过三个“海洋研究所”。尽管三者成立背景、内部组织迥异,但之间存在着层层关联,共同为学校海洋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0 h: c- V( r, x: \
Part 1
9 Y$ i# B$ y# A% X2 }) r 第一个“海洋研究所”成立于国立山东大学复校之初。
7 ]+ f/ ]$ Y. h% S 
+ `3 G/ W- R( F; G! ^- X 国立山东大学时期校门 3 b y. b* n2 F3 _% i
1947年2月5日,国立山大电呈国民政府教育部:“校理学院规划设置海洋学系,同时注重物理与生物两方面之教学,附设海洋研究所,以系主任兼所长。此项计划分四年间完成,本年度可由教育部酌拨筹备费用。”19日,教育部即照此批准。但限于经费和师资,海洋学系四年课程无法安排,国立山大校长赵太侔决定,先筹建海洋研究所,再筹建海洋学系,并请童第周教授负责筹备。 3 D: u! ^0 o ]
 ( F( c1 g7 h0 g- j6 \ f5 F1 _( K" Z
童第周
; ?# i1 n5 |6 I% ~( s, S) P 当时刊发在《国立山东大学校刊》上的《动物学系植物学系及海洋研究所概况》一文中介绍了海洋研究所的筹备计划:“根据当前形势和青岛地理和气候的特点,拟于湛山附近海滨,建一所较有规模的海洋研究所。所内组织,拟分理化、生物二部。前者研究海洋方面,有关理化之特性,后者研究海产之动植物,理论与实际并重,同时拟设一大规模养殖场,以供培养海藻及其他动植物之用,并兼作研究及实验之场所,故将来可与农学院之水产系,密切合作。希望建成后,不仅可供全国生物系及理化学者之研究,凡有兴趣于太平洋西岸之海洋学者,均可以此为工作中心。” & j J5 b1 s7 q2 H2 i. G5 j/ F
1947年4月,海洋研究所成立。赵太侔聘任动物学系主任童第周教授为所长、植物学系主任曾呈奎教授为副所长。
( ]) q9 l0 d$ E7 t M  . t4 ? ~- R7 {
曾呈奎 h3 ~0 f3 j. l2 K |
成立伊始的海洋研究所有童第周、曾呈奎、郑柏林、郑重、周才武、尹光德、黄浙、高哲生、李嘉泳、应幼梅、曲漱蕙、叶毓芬、秦素美、郭季李、陈惠民、张峻甫等16名研究人员,大部分是动物学系、植物学系教师兼任,这就决定了其研究领域只能以海洋生物学为主。其中,童第周、曾呈奎分别于1934年和1935年受聘国立山东大学生物学系教职,郑柏林、李嘉泳、高哲生等则是他们培养的高足。 # Z9 M7 b( m1 q" l
该所是学校历史上首个经政府批准成立的研究机构,也是同时期我国三个海洋学教育机构之一。另两个分别是厦门大学海洋学系和复旦大学生物学系海洋组。 9 Q& M- F3 f2 W
Part 2
6 n, ^+ Z; @! k$ Y/ R2 _0 t 第二个“海洋研究所”成立于国立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并之际。其本来全称是“海洋物理研究所”,但口口相传间皆称其为“海洋研究所”。
; D% E% E5 m2 h R$ d 1950年10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复电华东军政委员会,同意“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并事”,并要求“惟须经充分酝酿与准备”。1951年3月19日,山东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暨合校成功庆祝大会,校长华岗作题为《合校方案和山大的前途》的报告。合并后的山东大学共设有5个学院16个系,另设有2个直属系和2个直属研究所。而海洋物理研究所是直属研究所之一。 ( S& t/ `7 H( k" x
追溯起来,海洋物理研究所之成立,还与前述海洋研究所相关联。1949年春,正是在植物学系主任、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曾呈奎教授举荐下,赫崇本博士受聘国立山大教授,进入海洋研究所工作。 # c1 h$ ]6 @: J7 _6 D& Z
 $ X& Y' k) Q9 R" z. @, t
赫崇本
( h: M. `6 g5 I6 Y5 t2 p0 N$ v 赫崇本在美国先是获气象学博士学位,又攻读的是海洋学博士,因而以海洋生物学研究为主的海洋研究所与他所学并不一致。故一段时间后他便提出申请,希望转入物理学系气象学组。1950年5月,学校同意了他的申请。随他一起转入气象学组工作的还有讲师景振华。
% C& T7 \) h7 F 学校气象学科发端于1935年,时任青岛观象台台长蒋丙然受聘兼任教授,在物理学系设立天文气象学组。国立山大复校后,农学院、水产学系相继开设气象学课程,聘请蒋丙然以及曾经的天文气象学组学生、时任青岛观象台台长王彬华来校授课。1949年,物理学系恢复设立气象学组,王彬华、孙月浦等在此任教。
# M0 N) f& E5 }* X 赫崇本、景振华的加入,显著提升了气象学组的办学实力。在此前后,赫崇本教授为北上国立山大借读的复旦大学生物学系海洋组学生开设了高等海洋学、理论气象学、潮汐学等课程,并同曾呈奎教授合编教材,对动、植物学系和气象学组青年教师进行海洋学知识培训。
: I) Y5 t( ?/ A k 由此,气象学组在两校合并“须经充分酝酿”时得到了重视,海洋物理研究所正是在气象学组基础上建立的,所长由赫崇本教授担任。 ) m2 f9 F3 b% H
该所在学校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是,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成为学校得以组建海洋学系之基。 X1 y x. g- A1 P2 g
Part 3 ( E0 h* I+ M* }6 Q) T' a& f9 W
第三个“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不久。
7 T. R3 b2 O3 I; m" g 1977年,主抓教育和科技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指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按照上级部署,山东海洋学院于当年12月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科技的一个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并规划1980前筹建8个研究机构,其中第一个就是海洋研究所。
: P' w% O, Q( `& R& i2 U  7 ~' ^4 a5 `9 O Y e
山东海洋学院时期校门 * F% C" Z' _: p# B% u$ N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在大会精神激励下,学校于8月29日发文:“为了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使我院更好地起到科学研究重要方面军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经研究决定,成立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研究所。赫崇本任所长,方宗熙、薛廷耀、文圣常、杨有棥、郝颐寿、尹左芬任副所长。” - t- G+ P! b# U( v
基于学校前期关于“成立附属海洋研究所”的申报,9月23日,教育部下发《关于编报部批的科研机构计划任务书的通知》:“最近,我们根据需要与可能条件,考虑到合理布局和突出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审定了首批部批的科研机构,其中拟同意你院建立:海洋科学研究所。为了落实机构的建立,希望你院于十二月十日前,报送以上科研机构的计划任务书一式十份,经审批后正式下达。”
" ~+ ~+ m& c6 n3 g- y6 B Q2 _ 随后,学校在上报“计划任务书”的同时,加快了海洋研究所的建设步伐。1979年3月,海洋研究所及其下设的10个研究室科研人员达到了114人,但这些研究室大都设在相应的系里,与研究所的关系比较松散。1982年2月,学校将数据信息处理研究室、海洋调查研究室、海洋法研究室、海洋仪器研究室和海洋科技情报编译室划归研究所直接领导,所长仍为赫崇本。
& [* C" U! g0 e' q+ x% z+ {: m 1983年10月,教育部下文,“批准山东海洋学院建立物理海洋研究所、河口海岸带研究所和海洋生物遗传研究室、海洋藻类培养研究室,两个研究所属院直管研究机构,海洋生物遗传研究室归海洋生物学系管理,海洋藻类培养研究室归水产学系管理”。当月学校发文,任命文圣常兼任物理海洋研究所所长、赫崇本兼任河口海岸带研究所所长。
0 n5 g1 R' d* y  ' x3 s% `3 L( k5 p/ _# C
文圣常 ) `, A: k$ i m& h
虽然大而全的“海洋研究所”未获教育部批准,但同时获批四个科研机构,是史无前例的。这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凸显和稳固。
0 L# R( ^* W& g6 W# d' z& E' } Part 4
+ ~3 G% @# @0 Y* g' M$ c 科学研究是有传承关系的,这三个“海洋研究所”也是如此。
' y. P7 _. p# r& E 1947年的海洋研究所成立时,童第周教授重拾因国立山大停办而中断的海洋动物实验胚胎学研究工作,后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而其“得意女弟子”尹左芬则担任了1978年成立的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她于20世纪80年代奠定了我国纽形动物门研究的基础,为国际海洋学界所瞩目。 : U$ ^+ K) v' G0 k- h
1951年海洋物理研究所成立时,学校的物理海洋学研究属起步阶段,赫崇本教授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王景明是常去听赫教授课的青年教师之一。1978年的海洋研究所成立时,他是重要成员之一,1983年物理海洋研究所成立后,他兼任副所长,成为文圣常教授的得力助手。 : S A( Z5 y% w% f1 ?
而物理海洋研究所是1951年海洋物理研究所衣钵的传承者,在文圣常、冯士筰等先生的接续带领下,他们一直走在“浩海求索、济世立言”的大道上,生生不息,弦歌不辍。
9 y" S- s% M; m$ E6 d 来源 / 中国海洋大学报
" w5 _& U% c& Z 文字 / 纪玉洪
+ K$ ]6 |3 z6 Y; D; _ 编辑 / 廖小榕
% Q. @3 H( k: }8 `6 j 原标题:《中国海大历史上的三个“海洋研究所”》 + _. f5 I! ^. N9 I n
V# O- ]* ~, F
+ B5 @2 c' H& e) J! L& I; Y/ P
+ c! U, t; d+ ~$ l$ v
: y6 S% l: Z( k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