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 r* Z& J) o, i3 m' I! t7 Q+ g6 E* t
4月24日,首届粤港澳海洋塑料污染防治学术研讨会在珠海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合作共享,携手共创蓝色海洋新环境”。来自全国16个省的29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同时设置了线上直播,直播总浏览量达13.6万人次。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陈勇,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陈金銮、珠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刘治民等领导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2 X. H1 U5 [1 e, w+ r9 e 0 C/ y. A0 O D7 g% Q9 L( i
陈勇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提高到国家战略,湾区的海岸线很长,塑料使用量大,塑料废弃物产生量多,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凝聚力量,形成共识,共同为破解海洋塑料污染难题提供技术路径。
0 u6 Q* }& {; K; Y1 ? 7 g6 m0 H1 u( N' g# R: ~7 c
陈金銮介绍了广东省“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和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举措。他表示要加强海洋塑料污染防治,目前还有许多科学问题没有解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找到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此次研讨会非常及时,希望参会的各位专家,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塑料污染防治、持续改善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建言献策。
. [ Z2 D V R$ D$ g 刘治民表示,珠海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搭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海洋经济总量不断创历史新高,希望接下来有更多的高端学术论坛、峰会、年会能够落户珠海,助力珠海高质量发展。 1 N& C) _3 H0 ~6 H( \2 f
会议开幕式还举行了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珠海汇华)科技服务站揭牌仪式。
4 W/ T; Q) \# @9 E 开幕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李道季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讲座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潘响亮教授、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王旺常务副会长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徐向荣研究员共六名知名专家,分别就海洋塑料污染及治理、海洋塑料源汇过程、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定环境中的微纳塑料、微纳塑料分析检测方法、塑料价值链重塑、大湾区微塑料源汇分布格局及生态效应等主题做了特邀主旨报告。 D! H" `0 T# N6 G8 t' s
本次学术研讨会还设置“海洋塑料污染管控、治理与政策法规”,“海洋塑料/微塑料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与生态效应”,“绿色新型塑料材料研发”等三个专题论坛,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及科技企业共计20位学者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听众踊跃提问,讨论热烈。 专家观点陈勇院士
- _) P/ G' P& i) m! O/ D" z Q 从全球气候变化的高度,回顾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提出背景和历程,阐述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概念内涵并提出其对绿色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他指出,海洋塑料污染是全球性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他从塑料的来源、形成过程、影响危害及治理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最后,陈院士从塑料的使用、替代等角度,阐述了塑料与碳排放之间关系,观点新颖,引人深思。 李道季教授' x' f/ ]/ u6 Y" J
从全球尺度介绍了塑料循环过程,从物质平衡的角度分析了塑料产生、降解、处理及回收全过程。他提出,未来在阐明源汇过程的基础上提升我国在塑料污染治理、循环利用和政策应对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为全球塑料垃圾(包括微塑料)治理提供创新性和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并积极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的科研合作,促进知识共享、技术交流、能力建设。李教授的报告聚焦热点,对标国际,为相关的塑料研究综述了现状进展,指明了方向。 蔡宗苇教授
! G+ s' X; e# i! {$ T( j 介绍了塑料的产生及发展历史,概述了塑料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分析方法,介绍了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从分析化学的角度展示了海洋塑料检测分析的新方法新手段,为开展海洋塑料分析监测方法方面的研究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研究手段。 潘响亮教授9 e' M3 g# s/ _* t+ |& V+ S
指出纳米尺度的微塑料分离技术,检测与定量是微塑料研究领域的核心难点,严重制约了该领域的研究深度及水平。微塑料的分析检测技术研发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他介绍了拉曼光谱成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质谱、逸出气体联用热重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TGA-FTIR)模块等技术在微塑料检测方面的应用。建议应加大在复杂环境介质和生物样品中微塑料的分离富集及快速定量检测技术研究。 王旺副会长
, ^6 n4 F3 M& k- t$ i; W 从消费者意识、经济成本、监督管理、回收机制、政策阻碍等方面分析了塑料垃圾产生的原因。结合十四五规划,从人类、环境、自然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塑料价值链的全面重建过程。提出了政策与技术方面塑料污染治理的解决方案构想。他建议,应完成从治理到回收过程闭环管理体系建设,以问题为导向,将社会需求转化为可盈利的商业机会,充分利用机制,激活市场潜力,参与塑料污染防治与再生利用。 徐向荣研究员介绍了海洋微塑料的产生、源汇过程和传输途径,特别从陆海统筹等角度分析了微塑料的迁移过程,同时从大湾区尺度阐述了微塑料的污染分布、浓度水平及其负面生态效应,为陆海统筹、协同治理海洋微塑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X3 |+ g( z+ l+ I w0 V
来源/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 % F/ X9 q$ x" O
整理/广东生态环境微信编辑小组
2 d) ]0 T, `: K0 G* e
" C9 P/ @6 H* b' W5 v& A
* F/ q$ _& _8 I& S5 k
& _/ ?* d2 I. `, ~% V' \
7 ?; J3 C/ [ ]3 b, N) V* ~: z0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