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普数据看各省人口的增减与流向 - 沿海地区人口增长

[复制链接]
* p; A, a8 U2 A- J2 G' N' Q' s

5月11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14.12亿人,相比2010年的六普数据增加了0.72亿人,同比增长5.38%,比2000-2010年五普到六普的人口增长率(5.7%)下降0.3个百分点。

. j$ g9 \9 d, p( ^+ l+ ]

全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但各省市人口增减各有不同。

# C6 c) p) M* B" P, f/ y
5 G% I& @, W& }7 }8 I$ K, p; k. D$ ]0 f

△ 近10年各省区市人口绝对变化@城市进化论

3 l0 O/ T' B `; ]$ Z7 J% s8 @

数据显示:全国人口负增长省份有6个,分别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山西、甘肃,增长率为-16.87%至-2.17%之间。相比于六普的6个负增长省份(重庆、湖北、 四川、贵州、安徽、甘肃),东北三省取代中部地区,全部进入负增长行列。

8 d9 R3 J2 r* ?$ {1 f3 D8 ^

而人口增长率排名靠前的分别是广东、浙江、江苏,是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增长极核心地区。

$ T4 I& ]( ~& `% ?6 \

随后,各省(区市)地方统计局也相继公布了省内的人口数据。截至目前,共有19个省(区市)公布了结果。

4 s4 |5 J. N3 t6 l) C# u+ D

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数据为基数,我们统计了各省(区市)近10年来的人口增长/减少率。

( l! k% V# R3 G1 W( p1 b

人口增长/减少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相关,也与人口流入与流出密切相关,前者在全国统一生育政策的情况下差异不会太大(少数民族地区需单独考虑),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后者因素。

8 }- a H+ [3 ?7 b- H

01

3 {7 q& i2 m) q. P- X! D

京津冀地区及内蒙

北京和天津,是典型的人口增长地区,即人口流入区。作为首都的北京,10年人口增长率达到了12%,只处在全国中等水平。这可能与北京流动人口大、但长居者且符合人口普查登记条件的人口不多有关。3 e% o0 Z1 w' ]9 w

另外,在北京和天津地区,传统中心城区的人口有明显外迁趋势,其外围的远郊区才是人口主要流入区。

( i. a! \. A \& l: \" _6 q
6 G: d4 y+ @: Z* {, }- }
0 ?) l$ o7 r) x0 K
$ m N/ n4 O9 y; { D+ _
8 N. z* I- F2 B! Y- |

之所以把内蒙古放在京津冀地区一起,是因为内蒙古十年流出的65.7万人主要去向是京津地区。内蒙东部四市盟和号称“北京向西一步”的乌兰察布市,人口流失率都在7%以上。而呼和浩特市也发挥了首府城市该有的吸引作用。

+ q& G/ ~. y% B* A2 F/ _

和内蒙类似的是,河北北部的张家口和承德地区的人口也被京津地区“虹吸”,而处在京津身边的廊坊,由于雄安新区、首都功能扩展区等政策的作用,出现了人口的25%以上的流入,是省会石家庄的2.5倍。

* d& |$ S# s$ q: a g# U& A

02

( y( s8 y- d3 O* s v

长三角地区及山东

长三角地区,我国主要的经济增长极,是明显的人口流入区。特别是江苏和浙江,10年来人口增长数量仅次于广东全国排名第二、三名。! f! O7 x! B( t. f \

浙江全省11个地级市全线“飘红”,全部实现了人口正增长。这是全国各省市少有的现象,也从侧面说明了外地人对在浙江安家的亲睐。

" O0 g3 J( y- z4 Q$ g

江苏省苏南地区的苏锡常人口有大量的流入,特别是临近上海的苏州,增长率超过了21%。而苏中地区的盐城、泰州、淮安三市,为苏南提供了大量的人口来源。

# R: q0 `* _) u! G

上海出现了和京津类似的中心城区外迁现象,值得关注的是崇明岛常住居民也在大幅减少。

% d2 T* n- e& W1 `7 x2 _
% c3 k! S* E0 B, I: d$ y
% S% w7 ?: I2 ~( v2 b2 B+ S
* I p0 S) P l1 |' w, ]. T
9 W, N; i1 z8 d4 K' [
/ y, I j/ F6 R( X* x

作为长三角边缘的安徽,经济较江浙沪相对落后,除了省会合肥的“虹吸”作用,其他大部分地市的人口都在流出,资源型城市铜陵尤为严重。这些人口是江浙沪人口正增长的重要来源。

, y1 S4 F m* V+ j* k

山东,与苏北、皖北地区人口流动很大。山东全省除泰安外全部正增长,人口主要来自苏北、皖北及河南等地。省内来看,青岛、济南两大中心成为人口聚集区,由于济南对泰安的辐射能力较强,且泰安离济南太近,造成了泰安人口的少许流出。

7 Y1 f' |) Y/ J& e2 d2 b

03

# b0 \" `# o. n* b1 u

珠三角地区及福建、海南

珠三角核心地区人口增长率都在25%以上,特别是广州、中山、深圳、珠海四地达到40%以上。而粤东特别是潮汕地区,人口有明显减少。 " a8 o" k# Q2 l( q% N; y% z5 [' R' b, @7 m

广西全区的人口增长主要在首府南宁和沿海的北钦防地区,桂林旁边的柳州,有点意外。梧州和来宾,双双进入负增长时代。

& t. E4 q& p7 ?5 H" K7 h
: ^# x/ V; x6 d
$ @7 a0 |/ j4 q
+ s; c* p& Q7 A8 s4 C6 U
) V3 \& e& Q1 p( h" e4 Y2 h

与长三角、珠三角两边不靠,而又想两边受益的福建省,除了三明市有少许的负增长外,其他全部都在增加。特别是紧邻浙江的闽北沿海地区和厦门,是人口流入的主要地带。

! [# B( E: `* V. \

海南,全岛呈现出向北面海口、向南面三亚分别靠拢的趋势。其中,白沙、临高、屯昌三县有少许的负增长。

! V8 ~" c2 @5 t

04

西南地区 $ a! @0 y; n) u1 b' H

重庆,和其他三个直辖市不同,传统中心城区呈现出较大增长趋势,而近郊特别是中部地区出现坍塌式人口流出,这种趋势更像是一个省(地级市向省会城市靠拢)。而渝东北巫溪巫山奉节,向万开云靠拢,渝东南向黔江靠拢。

. S4 o5 K* V8 k9 p2 @& E" A3 B$ ~) M

云南,全省人口增长率3%,变化幅度不大,流入与流出差值不大。但是省会昆明的“虹吸”作用依然相当明显。

! d% N; V9 E) f# ?3 y, O/ P7 ^
+ @; m9 J' F; e
! B! N5 R+ U& e9 C/ u; T3 }0 _! j) S
1 ^# m5 a& j- t, K2 Q9 U

西藏,全区实现人口正增长。这可能与国家给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更宽松、当地居住及医疗条件逐年提升有关。更高的出生率与更低的死亡率,成就了人口的正增长。其中增长最明显的地市为拉萨、林芝和阿里。

x$ S9 ]" L8 p: \! V; \, \+ b

05

中部地区- {7 E2 w0 Z3 l: T

河南,中原地区的人口大省,也是一个人口流动大省。人口增长率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省会郑州一骑绝尘,实现人口46%的增长率,而第二大城市洛阳却在和县级市济源互争高下。

' w8 I3 w7 U" K6 x$ y8 {! W. l6 q5 \- C

人口流出率最大的是西边的三门峡市和南边的南阳市,分别在向西安和襄阳靠拢。

9 Y; Z9 p$ U# Z

湖南,人口流出现象更为严重,不过庆幸的是全省仍然是人口正增长,只是增长率仅有1%。省会一骑绝尘的现象和河南类似。

. I6 y' L% B H7 }- O" _5 @
# H J" n, s/ B! `# d7 l
, E3 L6 ~& F; _ S7 s
) h% p( \2 L" p) v

陕西,归为“中部地区”颇为勉强,因为它和豫西地区联系较紧密所以和河南暂归一类。陕北正增长,关中地区和陕南除省会西安一骑绝尘外,其他全部负增长。西安,作为西北中心城市可不是吹的,辐射范围除了省内,还包括豫西、晋南、陇东、鄂西北、川东北等地。

n1 o3 {$ Y% l$ ^# y

注:其他省(区市)资料暂缺

+ l: G7 E+ Z. {# x

人口增长图来自方舆论坛@高斯引理,特别感谢!

# G1 a9 Y0 A- M8 L# f

首发于公众号【地图最前线】,十万地图爱好者第一集散地,欢迎关注!

( }. y, c0 Z; \$ _1 M u# A ! |/ z) h3 o N7 P( x1 d2 B # J5 C3 w& j# P' u1 O+ Q7 s# F% r# i; g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双绞线
活跃在2025-1-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