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a$ z% j5 n. q1 Q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杨欢 卢祥勇 & c3 A0 ~, y, |: _5 z/ C7 F
日本福岛核事故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7级核事故之一。虽然遭到多方反对和批评,但就在刚刚,当地时间8月24日下午1点,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正式启动。 . @% M y/ Y0 O. O
130多万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将排入大海,预计持续时间长达30年。地球上的海洋是相连的,全球生态系统也是物质循环的。作为邻国的我们,能否在国内核环境的安全监测预警方面有所行动?
9 a4 l* q: X/ \* i* S& m. L
' O3 Y) F) F! d2 w1 J: K% U “排海不一定是最优解” - |* `; t; H: b2 B
2011年3月11日,一场里氏9.0级的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对日本福岛核电站造成毁灭性打击。事故发生后,核电站积聚了大量核污染水,而且越累越多。 : D) ] X# r' q$ v7 ]
十年后,东京电力公司说,放核污染水的储罐已经满了。2021年4月日本政府首次宣布,将核污染水通过多核素去除设备(ALPS)过滤后排入大海,整个排放预计于2041年至2051年福岛核电站完成反应堆废除工作前结束。
/ d1 ?7 t9 M+ V& x% |% R- P 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核污染水排海,前所未有。
/ W9 f9 Q1 |% f0 U `% M2 G “排海并不一定是处置核污染水的最优选择,还有其他替代方案需要研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而且根据涉事的东电之前的表现,其处理核污染水的公信力、可信度也令人质疑。” & E* k- S! u/ @( _% B& e
日本虽然把核污染水排入自家门口的海洋里,降低了对自身陆地的影响,但在强大季风、洋流等因素的“助力”下,核污染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会随之扩散。
9 X1 A: N& L4 s- z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将遭到核污染影响,10年后污染蔓延全球海域。 4 Y" B5 t4 n, ?: C9 T9 k
广告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Z. ?& g0 @+ @4 T |4 `: E$ x/ l × + K& I7 p/ R. G; }
1 b3 }% ^9 `; ^' I/ y+ y7 k; X 8月22日,日本民众在东京首相官邸前紧急集会,抗议政府无视民意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新华社记者 冯武勇 摄 $ J8 P9 Q# h; z% s8 J
“核心问题是浓度” ! X* U, M4 \2 \! X: f" y0 a1 e7 F$ K
若日本执意排放,身为邻国,核污染水多久会影响我国近海、沿海? ) w) B/ q. w# B ~" c) ]$ x
根据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张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团队的模拟结果,核污染水在排放后240天,放射性物质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1200天后将到达北美沿岸并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
0 o3 R2 I1 ]$ V/ _2 y0 u 另外几位核领域学者则提到,“根据洋流的方向,浓度更高的部分会先抵达北美西海岸,再顺着阿拉斯加暖流和加利福尼亚暖流来到赤道附近,经过稀释后流向我国沿海方向。” ! [6 q; }4 N1 J# }- U; t: m! `6 _
在马军看来,影响我国的早与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观察,而讨论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放射物质的浓度。
/ y' q% \0 z1 X: X4 \7 N4 h8 U/ X0 \ 一位从事核动力研究的人士也提到,若严格按照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检测分析报告,原则上来讲排放的核污染水会去除一些超重原子半衰期长的放射性物质,再行排放,留下来以氚为主的放射性物质。按照日本方面上报的剂量,“经过太平洋的稀释,原则上短期不会造成一个辐射剂量的大幅上升和超过上限的问题”。 7 M: N5 G& ^+ y& w4 j
5 V6 D/ |# V! r) K, K F 8月22日在日本福岛县相马郡新地町钓师浜海水浴场拍摄的“禁止游泳”的告示牌。新华社记者 张笑宇 摄
: w2 w* C2 m/ \7 {9 Y “扎牢自己的‘篱笆’” 8 f N) ^* r0 @1 C' f- Q
洋流方向与排放浓度,左右着“核污染水排放对我国形成多大影响”的结论。马军认为,当日本执意排放后,我国还得“扎牢自己的‘篱笆’”。所谓“篱笆”,就是我国布局在多个城市的核辐射预警监测网络。 : |6 v M1 {! q4 y1 T
记者查询到,2007年出台的《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里,将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分为了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四个级别。而且,无论省内有核设施还是无核设施,都有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 / y( J) }' F1 I6 i& \
有媒体报道,到2011年福岛核泄露事故发生时,这张安全网已经“织就了近30年”。彼时,“全国36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328个陆地辐射监测点,涵盖了除河南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会城市和青岛、大连、丹东、威海等重点城市,此外,在核电站和各类核反应堆周围还设置了28个国家重点监管的核环境安全预警站点……构成了中国核辐射预警网络的雏形”。
/ H6 f m# W/ P. D- k: y 目前,我国民众可以实时查到这些站点的环境辐射数值。马军给记者发来一张“蔚蓝地图”(点击查看)中的辐射监测地图。“地图上呈现的是部分国内监测站点的数据,源自生态环境部布设监测站点所公开的连续监测数据;国际数据则来自国际方面的发布。”马军介绍称,我国的辐射监测对象包括环境γ辐射剂量率、空气、水体、土壤、环境电磁辐射等等,这些数据除了进行地图式的实时呈现,还会出具成年度报告等。 2 @+ B* j, v6 Y7 Z- s& k( O% @
从上述辐射监测地图中可以看到,全球目前有两处“乌红点”(>3000nGy/h、nSv/h),一个在切尔诺贝利,另一个就在福岛。 ( B6 q" ?& _# Q Y
记者还注意到,城市也在逐渐补齐应对核辐射的体系。今年2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了《上海市处置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将上海市处置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等级分为四级: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分别对应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核与辐射事故。其中提到“当周边国家的核设施发生事故时,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应急监测,重点是大气放射性、水体放射性和环境辐射水平”。 ) w- ?6 P J7 V" m" N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 g) j8 }0 a6 [
当然,随着日本核污染水的排放,这道“篱笆”也需要不断加固。
# s! h5 q9 c- D* R9 W. H 前述从事核动力研究的人士的建议是,“监测辐射值是比较成熟的技术。但个人认为,可以增加远洋监测站点,并与近海、沿海监测结果结合分析,这样能更加从容的应对。” + D9 I( l1 S2 h% j
马军则给出了“加大信息公开、透明的力度”和“加强监测”方面的建议。
7 |" f' h! }1 k5 J" d. W9 c 首先,要严正呼吁排放后续信息的公开、透明力度,包括日本方面处理装置运行情况、监测情况、排放情况等等。
0 Z8 {% n9 v3 c0 O& n 同时,我国要加强监测,及时识别风险,做好风险管控。比如可以根据事态变化,加强对海水、海洋生物、海产品等领域的监测力度,以及加大常规监测的频次,“避免对民众带来危害,这是我们要去强化的工作”。 ( V4 {! P/ b! z, R( h- ]. d
“严正提出我们的要求,但同时避免陷入恐慌。”这是多位核领域学者的共同看法。 & a2 I) O) T% m, ^- B4 t( g
记者注意到,为了确保消费者安全,中国海关已经在上个月宣布禁止包括福岛在内的日本10个都县相关食品的进口,同时100%严查来自日本的水产品等食品进口。最新,香港澳门地区也宣布了类似举措,并从24日开始施行。 - M& x! f. S7 c+ I& h! f% Z
) s2 L; S" f& F7 D/ a: ?0 d- z4 [ P5 h
, Y& c4 x5 y8 F5 t# G) N
& p2 ]( w5 Z: Z' ^2 F
! j% P; L5 Y* ]+ |6 o% j'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