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福岛核电站排核污水事件,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可是,大家还记得造成福岛核电站泄漏的原因吗?那就是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9级大地震,造成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泄露事故。地震随之引发最大高度达40.1米的海啸,对日本东北部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等地造成了毁灭性破坏。
" z$ _3 f/ b5 [( t0 v 地球表面将近四分之三被海洋覆盖,当海洋发生地震,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6 |: Q% @' v! ]9 G* q4 G$ K) ~& i
还有2004年印尼大海啸,一些人可能还记忆犹新。印度洋一场9.0级的地震引发了海啸,卷起30米高的巨浪,据事后不完全统计,共有超过15个国家遭到这场海啸的袭击,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这两次海洋地震造成的灾难,可能成为地震亲历者一生的恶梦。 " Q0 I) R( a. a9 g8 C2 ~" H
一、海洋、陆地,谁的地震多? 2 A7 m6 w- D& K$ F( K6 H9 }
我们经常从媒体上看到地震信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大多数地震还是发生在陆地上,那是不是陆地比海洋的地震爆发更频繁呢?
! j$ C" G: w/ j) Z a0 y' U, V9 h0 r# L1 S0 [
并不尽然。
3 K" L8 R% z; b* `* \ 在成因上,海洋地震与陆地地震的主要成因是相同的。都是由于地球内部构造应力的变化导致板块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 ]! m; V& c5 [. K2 z' m! f% s: A. U 地球结构 5 b5 p! \/ G n7 O8 N
要说海洋的地震频繁,还是陆地的地震频繁,那得看两者的所处的地震带。
( }/ s) J$ t! x8 [* c 全球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洋中脊火山地震带。近代研究表明,大陆内部也分布着一些范围相对较小的地震带,陆内地震带或板内地震虽然规模不如上述三个带,但不少地区地震频繁,震级大,震源深度较小,破坏性强。 & Y) i* w0 k6 \+ m6 J
总体而言,每年全球大大小小的地震统计在一起,有500万次左右,其中80%的地震主要集中在幽深的海洋,尤其是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但每年能真正对人类造成严重伤害的地震大约有10到20次。 , s/ g! \. t+ m) L% v* M
三大地震带 * P. S9 n. {$ ^ t( m2 b. G
二、海洋、陆地,地震有何不同? * [: y! q: m( ]2 m
由于地震波传输介质的不同,使得陆地地震与海洋地震存在明显的特征差异。
3 j0 ?% U" U( l$ _% Y
6 S" N. L4 ? @$ s6 m: [5 g# j5 E8 c 地震波从震源处向外发射,主要有纵波和横波两种体波,传播到地球表面再衍生出面波。虽然纵波和横波都能在固体中传播,但是横波却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7 e! ~1 @# u6 l+ L& ]# P; Q
因此当大陆地震发生之后,纵波和横波都能传达地面,既能造成地表上下颠簸,也能造成前后左右水平晃动。
8 _2 m3 b( |" F5 L" E' w$ i 但这并不意味着海底地震就没有横波释放出来,地震发出的横波依旧会通过海底岩层传到陆地,对陆地建筑产生破坏。
: l5 O) z5 P+ _. { 一般来说,同样震级大小,大陆地震造成的直接破坏性比海洋地震更强。但这并不意味着海洋地震不危险。 ' F6 t: q& }4 V4 F& H7 P4 T1 x. _ m
地震纵波使地面上下颠簸、横波使地面左右晃动 1 Y: d4 W) `1 M" @& d& `6 U
三、海洋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更值得关注
- |( m% G1 S8 E; p 海洋地震发生时可能会有岩浆和有害气体溢出,危害海洋生物的安全。海洋地震会破坏海底的油田、电缆等设备,甚至会引起海啸、海底滑坡等灾害。当发生在海洋的地震一旦引起海啸,破坏程度有时候会超过地震本身。
- F1 m; J' o4 r! a% b2 k" Z “311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 + l* q) w4 {% }; S& j
因此加大海洋地震监测和研究的意义非常重大,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海洋探索进程的加快,海洋地震监测也开启了新的篇章。
5 F9 p! M8 q5 B; | 海洋地震引发的火山喷发
; U: D+ j4 w. R% v. i8 k$ K 四、如何进行海洋地震监测
2 a. {+ K+ ^! O" U 在海底放置地震仪能够更早、更准地监测到海洋地震发生的地震,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开展对破坏性海洋地震和海啸的地震预警工作。
4 d# Q1 j; C2 e 海洋地震监测仪
0 B( C# r$ K0 i" c 实际上,海洋监测地震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在海洋还可以监测到在陆地上监测不到的小地震和缓慢发生的海底位移,帮助我们了解海底的地质构造、热液和冷泉的形成、海底的岩浆活动,以及对海洋大地震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 i) a: ~2 d: X7 n$ G- ^1 o 海洋地震监测仪记录的地震波形 % |# |, i2 U* l* q; J
对陆地上的地震,人们可以通过建立密集的地震台站等方式监测地震信号,技术相对成熟;但目前对海洋地震的监测手段还极其有限,海洋地震监测台站密度、精度相对较低,数据也不能实时传输,使得我们对海底地下结构的了解远不如陆地。因此加强海洋地震仪器的研发,增强海洋地震监测能力是下一步科技发展的重点。 
% m) o- y. U- @+ q0 r 海洋地震监测研究 6 E/ b# \1 H- P5 L' l8 }
参考文献:舒良树版《普通地质学》 . T8 n5 I# V8 A( M# G
作者:石晓辉 烟台地震监测中心站
+ t- A- p. d/ n" u$ J! v1 `
9 h: s0 C" |2 d8 B' P6 g" @1 B
) j3 i! e/ q4 d) l! @* f4 J" f4 ]8 f/ }: L3 C8 q9 y# R
m) ~% f! S8 ~9 p' X4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