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 p3 C/ f+ z/ E, \ 废话不多说,下面还是先打个小广告就直接开始正文! " A+ p1 C) `# w7 w2 b) Q
有兴趣加入观鸟群的同学们请扫下面的码加我,请备注来意哦!:
+ G- N; k. z1 N7 A7 a' F3 V 感谢大家的支持!
& t4 e2 h, ?- `; A5 N 之前在书市上收了一本商务印书馆五折的《中国鸟类图鉴》,我自己的胆子也不由得大了起来,想着能够按着书里的顺序大概系统的研究一下中国鸟类。但实在是羞愧,知识储量还是太少了,这个小科普虽然是开始做了,但是总归还是磕磕绊绊,我也是在网上东拼西凑起不少资料来撰写这篇文章,有问题还望大家多多交流指正。
$ ]0 u1 \" R. s% U3 I 文章的风格我思考了不少,想着还算是个正经主题,我也就还是用严肃一些的风格,毕竟很多考究的话题是马虎不得的。其实这个小专栏感觉也不是完全的科普,就是写写关于这些鸟的趣事,想到哪里也就写到哪里。关于这些所有鸟类的基本知识百度一搜也就出来了,感觉再复述也没什么意思了,所以更多的基础知识也就不会在此过多重复。 7 n5 [; I5 I" {5 W R, {# A2 M
下面开始正式开始!
7 G8 C( A- O" x. d7 L5 ` 今天出场的是潜鸟目-潜鸟科的成员 / d; G) Z( z% u2 V+ x
基本信息
/ o7 `% S& U% C& U+ }) A4 E 潜鸟是潜鸟属的4种鸟类,能潜水。从前因其外貌和鷿鷈相似而归入鷈形目(Colymbiformes)。潜鸟体长60~90公分(2~3呎),特征为喙圆锥形而坚硬;翅小,尖形;前3趾之间具蹼;腿位于身体後部,因此步履蹒跚。羽毛浓密,背部主要呈黑色或灰色,腹部白色。在繁殖期间,其背部羽毛有白斑纹,但红喉潜鸟(Gavia stellata)例外(在夏季有一个红褐色喉斑,而在冬季背上具小白斑,而其他种潜鸟在冬季无之)。 ) W* e) V7 a$ p, F3 M
全世界共有5种潜鸟,中国有4种,潜鸟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海洋和河流,是中等或大型水禽,它们雌雄同色,腿部健壮,擅长游泳和潜水,它们又尖又长的嘴巴,很适合捕食小鱼虾,。平常浮游于水面,起飞时需在水面助跑后才能飞起,遇到危险时,常常潜水而逃,或沉入水中仅头露于水面。 % P$ S( @* c* ?
带着幼鸟的普通潜鸟中国的潜鸟种类丰富,除了普通潜鸟外,其余四种(红喉潜鸟、黑喉潜鸟、太平洋潜鸟、黄嘴潜鸟)都有分布。潜鸟在中国出现的时间也有很久了,《山海经·中次三经·青要之山》中提到:“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鸟焉,名曰鴢,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这段话的意思是:“畛水从此(今河南青要山)发源,奔出山涧后向北流淌,最后注入黄河。水滨栖息着一种禽鸟,名字是鴢,外形就像是普通的野鸭,有着青色的身子,却长着浅红色的眼镜和深红色的尾巴,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子孙兴旺。”还有传言说这种鸟的脚长得非常靠近尾巴,因此不能走路,所以常混在野鸭群中游泳,但是这种说法我在网上没有找到,只是在手头徐客编著的一本《白话彩图〈山海经〉》中看到了,具体的出处是哪里并不清楚。
! X0 B, k' A0 O8 k1 N. y0 n6 H 这段文字中提到的所谓“鴢”个人认为很有可能就是潜鸟科中的一员,但是深红色尾巴的潜鸟确实现在不存在了,可能是已经灭绝的种类或者是古人观测出现了偏差。河南当地也确实有潜鸟出现的记录,在《河南省鸟类资源研究》(张亚芳等,2016)一文中,作者提到:“其中黑喉潜鸟和中华秋沙鸭系河南三门峡鸟友张云明拍摄于三门峡。”可见河南部分地区确实有可能目击到潜鸟的活动。脚和尾巴长的接近,陆上行动能力差,都确实是潜鸟的典型特点。
! g! C6 _/ @+ K7 ? 近现代以来,更多对于潜鸟的目击情报都多是在沿海地区,确实,潜鸟们更喜欢聚集在河流的入海口,远离内陆地区,很少再现身。很少露面的潜鸟们又为我们野外的辨认带来了另一个问题——缺少更多的第一手资料,甚至对于外形来说都比较难以确定。
* [+ w/ w1 s: M 黄嘴潜鸟也比较好辨认(形状颜色特别的嘴)黄嘴潜鸟喙上的颜色较为特别,根据ebird上面所说:“Bill of Common Loon can appear very pale in some lights, but has dark line along top all the way to the tip, vs. pale creamy tip on Yellow-billed.”也能较为清晰的和Common Loon(普通潜鸟)区分开。
: ]* k% w) D) E c 但是另外两位——黑喉潜鸟和太平洋潜鸟繁殖期就长得很像了:
# o# S T0 S1 e5 y% |/ _0 h 太平洋潜鸟黑喉潜鸟两种潜鸟的繁殖羽之间只有些许的细微差别,在《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对于两者的区分是通过观察喉块颜色的不同:黑喉潜鸟喉部有墨绿色的斑块,而太平洋潜鸟的喉部斑块则呈现紫色。在新版的《中国鸟类图鉴》中又增加了一条辨认方式:通过观察下体有无白色斑块,有明显白斑的是黑喉潜鸟,无明显斑块的是太平洋潜鸟。但是这两种方法在野外因为光线和角度的关系都很比较难辨认,特别是喉块上的颜色更是难以观察到准确的颜色。
+ v8 b6 d6 Z8 S w: P, ^. {; c 在鸟网论坛中,我发现有一位成员sparker对该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相比之下倒是太平洋潜鸟成鸟冬羽和大多数的亚成鸟,喉部和颈部之间有明显的褐色“颊带”(chin strap),而黑喉潜鸟没有这样的特征。同时太平洋潜鸟的后颈部到胸部的白色斑不像黑喉潜鸟那样紧密对接:Pacific Loon: white stripes on sides of neck show only moderate contrast Arctic Loon(北美对黑喉潜鸟的叫法):black and white stripes are bolder, than in Pacific, white stripes on face connect more to sides of neck.同时北美图鉴指出,北美洲分布的黑喉潜鸟只有其西伯利亚亚种(viridigularis)《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所指在中国有记录的黑喉潜鸟也只有这个亚种,此亚种体型较大,北美图鉴标73cm,中国图鉴标68cm,而对太平洋潜鸟两本图鉴都是标66cm。当然,这对于野外目测辨识这两种潜鸟不是很实用。”另一位成员关注宝儿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总结: & j& B6 h9 T. z3 X1 u
“同意gangw的判断,1图是繁殖期的太平洋潜鸟;2图是繁殖期的黑喉潜鸟;综上所述:总结一下 (个见)仅供参考
+ V _& n3 I% V: s 1看额头:繁殖期黑喉潜鸟额头比太平洋潜鸟的要陡;
+ q' I: e( ?6 O 2看眼睛:繁殖期黑喉潜鸟眼睛暗红色,太平洋潜鸟眼睛是红色;
6 i, G- ?( t0 A, F) p" A 3看脖子上的白色纵纹:繁殖期黑喉潜鸟的脖子纵条纹和胸口的条纹, 是连在一起的;而太平洋潜鸟的脖子纵条纹和胸口的条纹,是断开的; `4 J) c/ M( ^) n
4看两胁的颜色:繁殖期黑喉潜鸟的两胁后部是白色;而太平洋潜鸟的两肋是暗色的; 7 N' S. n# p& i( u
而不用去考虑喉部的颜色变化;”
# s- v' K' C) G* [3 j1 b 图1图2这应该算是比较科学又有效的判断方法了,如果大家真的能够有机会看到潜鸟的话就赶紧对照着分一分吧!
. F" w, B$ B" K8 L! C 另外,这次又发现了一个很好的专栏是知乎用户雷震于天的中华神禽志,有不少传说中的鸟类,这篇文章也是看了这个专栏有感而发,加入了一些神话中的元素。 3 [. f% O$ B; D m5 q* D9 ]) @
好了,今天潜鸟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啦,咱们下次见! " s4 b* A( O. B
参考资料:
+ D( t3 z' w" U8 j4 C1 w( p [1]张亚芳,孔红韦,刘红云,刘冰许,刘雪晴,赵文珍,赵海鹏.河南省鸟类资源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16,36(04):38-40.
: c( ~6 e# s6 q; a9 A( o [2]中华神禽志 水鸟 (十)潜鸟 以大海为家园《山海经》中青要山的奇鸟 # Z0 V8 z# Q% y1 Y; j% Q; c/ ]
[3]鸟网:黑喉潜鸟还是太平洋潜鸟
6 @/ e5 Q& | d1 { https://www.birdnet.cn/thread-199417-1-1.html 0 c0 ^9 u- N9 ?* k: L- m
(出处: https://www.birdnet.cn/) ! b4 a% G. n1 U
[4]https://ebird.org/species/arcloo/黑喉潜鸟
3 ]- _% Y% j7 K* Y/ y 图片来源: . q- [2 }2 x1 y( q8 a9 j. p
百度图片、ebird、鸟网,侵权删 : W! n. n7 T [9 ? Y# J6 i
4 N7 _8 A' o5 T9 d3 d. ^5 i& `" \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