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N" a( q: [1 [ ~* A$ O! k
当前, ' |0 K, L+ G, K
我省仍处于防汛救灾的关键时期。
/ ~6 Z/ c6 l0 y; r! x: K. D# x 截至7月15日16时统计,
, S, j( W' x0 s% o/ G5 D) C' r1 S' i 洪涝灾害已致全省643.4万人受灾, ' @! Y& G& E1 n+ n. G
紧急转移安置65.4万人。
1 _8 e4 P$ Y) Y( t; K 但目前五河均为退水状态,
, b2 f+ B2 T% j: f1 d& r 赣江下游南昌站已退至警戒水位以下。 . W) b, _' H/ z, T1 g& W, E8 w" q1 ^
. C9 q4 z5 t, ], M- e# K 灾情背后
. j0 s- Z5 [7 ?) I% |6 w: z) w 有这么一群人
]4 e4 }9 Q% x: e. k 他们默默地坚守在工作岗位
T1 {; b% Z |! Q% y% A 抗洪抢险中 # z* e2 ]" x0 d: r" H
他们就是最美的人 ( ]/ L) y; I _7 C9 N# m# r o: a
南昌水文“侦察兵” * p) T) a$ E" Z4 n- y5 r
当前正值防汛工作的关键期,在防汛抗洪第一线,有一群乘风破浪的汛情“侦察兵”,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地坚守在岗位上,担负起水位、流速、降水、蒸发等水文数据的监测采集任务,他们及时发布水情预测预报预警信息,为应对汛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他们就是南昌水文人。
) Z+ Z$ l ?. s1 |- Y% d “我们水文人以江河为伴,要像水一样清澈,才有资格守护‘母亲河’。”从20岁到31岁,他先后在安义测报中心、南昌城区水文测报中心、南昌外洲水文测报中心工作,始终坚守在水文一线,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赣江,他是南昌市水文局外洲水文站的副站长胡志伟。7月13日11时许,记者来到南昌市外洲水文站,见到了前两天刚从鄱阳县抢险救援一线回来的胡志伟,说起在鄱阳测洪的经过,他用了“惊心动魄”4个字来形容当时的情形。 : K6 a, L* J2 B% H$ k( d7 A
( q8 D3 o0 X9 u% A5 H$ _* J* I9 u4 h, N+ v
▲胡志伟(右)和同事在鄱阳县测量水流速度数据。
+ {% v* M( t3 ]0 A 7月8日至9日,鄱阳县问桂道圩、中洲圩相继发生漫决,胡志伟背着设备,连夜支援问桂道圩、中洲圩漫溃水文应急抢测工作。“我们从凌晨4时开始抢测漫决流量,渴了随便喝口水,饿了就泡方便面。”胡志伟说,水位不断上涨,大水淹没了上船道路,他穿好救生衣,淌着齐腰深的水就上船,测量水位、流速、流量……设备出了故障自己动手修复,保证测洪工作正常开展。
4 j( L" _% W$ ?( T1 s; U “水文工作枯燥,但十分重要。”胡志伟说,“我愿意像水文尺一样立在这里,时时刻刻做好防汛抗洪的‘侦察兵’。”胡志伟行走在外洲水文站的浮桥上,从最初入行的斗笠蓑衣、一条小船在江上测流,到如今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用于测量水速的仪器)设备、自记水位计、遥测雨量器等众多高科技监测手段的运用,他见证了江西智慧水文发展历程。
( t: z+ T; I* W; o5 u. l' ~& d& ^1 k 九江“风口浪尖”的铁路守桥人 : L$ O( A2 h/ l) P" r
九景衢铁路鄱阳湖特大桥全长5500米,横跨于鄱阳湖之上,加之大桥处于风口位置,被称为“风口浪尖”上的铁路桥。 0 l+ j" g/ ^, f0 Y. w- N. `6 m
“每天有近百趟列车要在大桥上通过,我们一刻也不能掉以轻心。”连日来,江西省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鄱阳湖水位持续高位,为了确保大桥和列车安全,九江桥工段琵琶湖路桥养修工区工长党颉明和工友每天步行近4公里前往看守点,24小时值守在这里。
8 R1 O$ }2 V7 K3 C! z p# s! E) H) Q
▲党颉明与工友正在查看鄱阳湖特大桥附近水域船舶通行情况。南铁供图
- E% s% A0 S! F$ ?; S “大桥上安装了自动水位测量仪,可以实时向安全调度中心报告水位情况,我们还可以通过监控摄像头观察过往船只,发现超高超限的大型船只,要立即用喇叭呼停,防止撞上大桥钢梁。”党颉明告诉记者,那些又宽又高的大型船只最容易给大桥造成伤害,尤其是挖砂轮和吊机船,船上的呆架、腕臂及挂钩高度超限,很容易撞伤大桥钢梁。这些天,他们已经拦停了20多艘大型船只。
0 r" u. N" H) a( S. Y 除了要防止大船撞上大桥,党颉明和工友还要定时穿过290米的箱梁到钢梁下,观察大桥螺栓有没有断裂,桥墩有没有被船只擦伤,发现任何故障或隐患都需要及时排除。
6 J: Z) h5 }7 \$ ~ “我们两个人,吃住都在这里。”党颉明表示,目前,通往大桥的陆路交通已被洪水阻断,大桥日间又需要行车,因此,与党颉明轮班的工友,每晚只能沿着钢轨步行近4公里前往看守点。“我参加铁路工作5年,养护大桥快4年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高的水位,眼下是非常时期,大桥安全,我们才能安心。”党颉明说道。 : c! W4 B% R0 C( N9 Y
鄱阳县安置点里的特殊志愿者 # A9 y/ a5 F, o4 t
在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昌州乡第一个群众转移安置点——三庙前一中,700余名受灾群众被转移安置在这里,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妇联、县红十字会负责该安置点受灾群众安置工作。此外,还有一群特殊的志愿者,也是安置点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0 b7 C* g8 D# Z; K& ~ 今年83岁的徐凤珍是安置点里年龄最大的一位志愿者。得知女儿、女婿瞒着自己到安置点做志愿者,她也从家中赶了过来。来安置点时,她未买到汽车票,搭上爱心人士的车才赶到这里。她说:“做志愿者,不分年龄,我有这份爱心,就应该奉献出去。”头发花白的她,穿着志愿者服装站在那里,便给人一股正能量。 ! v: d) w( ]1 l; |3 U L
+ [- g8 S5 B5 B" e) Z8 o/ @ ▲徐凤珍(中)女儿许军右一,女婿左一
0 ~# h+ C9 {4 m& x$ M c( ]- ] 高冬珍是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昌州乡南湖村墩上自然村人,7月9日,墩上自然村被洪水淹成了孤岛。次日,她被转移到了安置点。“还好人没事,能安全出去就很感激了。”在安置点住下以后,她便成为了志愿者。“打扫卫生、安排住宿、洗菜切菜,这些我都能做,能帮助做点事,很开心。”几天下来,她和安置点里的人都熟络了起来。吃完晚饭,高冬珍会带着他们跳操,聊聊家里的情况和未来打算。 . t; A, _, {& E4 ?. u0 O1 s$ U
今年19岁的曹景宙,在东华理工大学读大一。原本暑假回家打算考驾照,却没想到因为洪水滞留在了这里。“我刚到安置点的时候,就非常想加入这里的志愿者,为家乡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14日开始,曹景宙便加入了安置点的志愿者队伍。如今,他每天在安置点帮受灾群众烧水泡面、搬东西等,过得十分充实。 : g) ~+ Q! T }0 M ?! f& B" H: v) E
向他们致敬! 9 c% c9 j6 a, X! E0 J
你们辛苦了 来源:江西晨报 记者:吴显林、徐文颖、吕淑婷、周明 本期编辑:周震琴( w' v3 \% V& W6 k! v8 Z
/ z6 { _0 O+ F7 G
4 Y/ S/ `' ?) E+ H5 \
6 e% z! `5 A/ u) L8 W: R) I. @' l; \
|